研究生邢时颖参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六届“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

创建时间:  2025-11-19  郭琦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1月15日,2023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邢时颖参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六届“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数智驱动教育强国建设”。邢时颖于分会场作题为“‘乡土’何以入课堂?——基于《乡土中国》的课程化实践”的论文汇报。

邢时颖同学提到:《乡土中国》进入高中课程体系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学知识在课堂中转化所面临的多重张力。该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机构与学者三方合作的经验材料,分析课程在教学系统中如何被外化和客体化,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经验连接。并进一步介绍作为意外后果出现的研学旅行在课程中的作用:五天的田野行走、访谈与观察,使学生完成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的意义转换,让“乡土性”重新成为可感、可思的经验性知识。在制度层面,课程的持续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设计本身,而受到学校制度、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等结构性条件的深刻影响。尽管课程最初展现出高度创造性与合作潜力,但在制度惰性、目标分歧和后续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该实践难以形成稳定样貌,项目也未能在下一届延续。最后指出,这一案例为理解学校教育中知识“外化—客体化—内化”循环的断裂点提供了现实观察,也提示未来教育改革需关注经验性学习在制度结构中能否获得空间。评议老师指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思考在当代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乡土”的概念应如何被重新理解,同时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更加注意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区分,以提升研究的解释力与外推价值。

“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共设大会交流与分组研讨环节,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交叉领域。论坛面向全国广泛征稿,共收到来自 47 所高校的 226 篇论文。经过匿名评审,最终遴选出 69 篇入围作品,包括博士组、心理学组与教育学组,为来自多地院校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与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邢时颖同学入围教育学组,并最终获得二等奖。(供稿人:邢时颖)




下一条:研究生蒋晨悦参加第四届“老龄社会治理”论坛并作学术汇报


研究生邢时颖参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六届“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

创建时间:  2025-11-19  郭琦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1月15日,2023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邢时颖参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六届“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数智驱动教育强国建设”。邢时颖于分会场作题为“‘乡土’何以入课堂?——基于《乡土中国》的课程化实践”的论文汇报。

邢时颖同学提到:《乡土中国》进入高中课程体系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学知识在课堂中转化所面临的多重张力。该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机构与学者三方合作的经验材料,分析课程在教学系统中如何被外化和客体化,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经验连接。并进一步介绍作为意外后果出现的研学旅行在课程中的作用:五天的田野行走、访谈与观察,使学生完成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的意义转换,让“乡土性”重新成为可感、可思的经验性知识。在制度层面,课程的持续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设计本身,而受到学校制度、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等结构性条件的深刻影响。尽管课程最初展现出高度创造性与合作潜力,但在制度惰性、目标分歧和后续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该实践难以形成稳定样貌,项目也未能在下一届延续。最后指出,这一案例为理解学校教育中知识“外化—客体化—内化”循环的断裂点提供了现实观察,也提示未来教育改革需关注经验性学习在制度结构中能否获得空间。评议老师指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思考在当代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乡土”的概念应如何被重新理解,同时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更加注意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区分,以提升研究的解释力与外推价值。

“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共设大会交流与分组研讨环节,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交叉领域。论坛面向全国广泛征稿,共收到来自 47 所高校的 226 篇论文。经过匿名评审,最终遴选出 69 篇入围作品,包括博士组、心理学组与教育学组,为来自多地院校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与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邢时颖同学入围教育学组,并最终获得二等奖。(供稿人:邢时颖)




下一条:研究生蒋晨悦参加第四届“老龄社会治理”论坛并作学术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