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4-12-04  社会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2024年11月16日,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支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承办,济心理、知余心理协办的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获得《都市社会工作研究》、《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的学术支持以及中国教育在线的媒体支持,旨在搭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互动平台,促进二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论坛共收到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的六十余篇论文,并围绕“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等九个方面的专题展开深度探讨。活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精神病学等领域的学者与学子六十余人参与。论坛覆盖线上线下双渠道,采取“学生汇报+专家评议”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成果及参与师生的广泛好评。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刘子潇博士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代理院长杨锃教授线上致辞。杨锃教授代表社会学院热烈欢迎各位与会者,他认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两个专业领域相互交织,共同关注着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福祉,期待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搭建起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对话与实践合作,更好地探索心智,面对当前与未来的挑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乃琴及参加论坛的师生们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分论坛一:老年、医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老年、医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分论坛中,多位同学结合专业视角,围绕老年人、医疗患者及相关照护者的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展开深入探讨。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复旦大学阿卜杜萨拉木·阿布力海提同学的《干预与放任之间:存在主义视域下老年糖尿病人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上海大学谢雨欣同学的《增权视角下机构老人社会支持建构的分析》;山西医科大学杨子鑫同学的《实体空间干预对食管癌患者负性情绪调节效果分析—以某省级肿瘤医院“心灵小屋”为例》;复旦大学冯奕涵同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压力境况与压力管理探究——基于上海市某妇产科医院9位内异症患者的质性研究》;上海大学黄秀双同学的《艺术治疗介入安宁疗护的“本土实践”及其反思》。本场分论坛由曹庆博士和付芳副教授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在每位同学汇报结束后,从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理论层次等方面向发言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分论坛二: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

在“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们进行汇报,内容涵盖了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约克大学王东宇同学的《知觉中的镜像与他人——在拉康和梅洛-庞蒂之间重思人的社会性》;上海大学丘建浩同学的《排斥、规范、治理:福柯的疯狂/精神病学研究脉络》;同济大学翟宇涵同学的《心理咨询中的“规则”问题及干预原理:常人方法学的启示》;同济大学霍传松同学的《论知识的症状性及其对主体的影响——精神分析对现代知识的贡献》。本场分论坛由吴真副教授和刘子潇博士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回应,并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等方面为同学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


分论坛三:社会政策、社区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在“社会政策、社区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们进行汇报,内容涵盖了社区治理、社会政策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山西医科大学孔凡雪同学的《数字赋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挑战》;同济大学赵琳静同学的《俄罗斯应急心理干预体系探究》;西南财经大学陈文琦同学的《积极青年发展项目的趋势和影响: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中山大学黄嘉鑫同学的《青少年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案例文本的经验透视》;墨尔本大学陈泽忠同学的《涉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社会联结理论的视角》。本场分论坛由彭善民教授和蒋潮鑫博士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回应。蒋潮鑫博士建议部分研究进一步细化案例分析,并加强学术对话和理论支撑。彭善民教授强调了增强论据、明确主张以及对策之间的衔接性,鼓励同学们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问题的探讨。


分论坛四: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汇报了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的相关议题,并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

本场分论坛中,来自复旦大学-东芬兰大学的朱宁报告了《困境儿童基本需求未满足的复杂性_生物生态学视角的风险与保护因素》;来自上海大学的黎露露同学分享了《增进受虐儿童社会功能的个案研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菲同学分享了《优势视角介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干预研究》;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欣然同学分享了《“不可辜负的期待”:家庭成长叙事中的外界评价感知分析》。本场分论坛由陈佳副教授和高树玲博士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深入点评,提出了不同研究角度的建议。例如高树玲博士指出要聚焦具体问题并细化研究范围,陈佳副教授则强调了理论的文化适配性与个案的实际应用。二位评议专家建议同学们加强个案研究的实务深度,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向,以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分论坛五:人口学数据与老年心理健康

在“人口学数据与老年心理健康”分论坛中,各个学子通过选取人口学数据对老年心理健康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探讨了当下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西北大学赵焕理同学的《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效应》;上海大学门家睿同学的《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基于 CLHLS2018数据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冰同学的《互联网使用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上网行为与网络溢出效应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税宇航同学的《空气质量感知、夜间睡眠时长与中国老年抑郁——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本场分论坛由刘艳博士与李远飞博士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强调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善,特别是加强变量设置、提高统计显著性和结果呈现的清晰度。


分论坛六: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论坛中,各个高校的同学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场分论坛中,华东政法大学姚思琦同学分享了《深夜狂欢:大学生报复性熬夜现象解析——基于15名大学生访谈》;上海大学杨梓希同学分享了《理性情绪疗法介入大学生恋爱焦虑问题的个案研究》;复旦大学姜惟鸿同学分享了《逐利心理驱动:大学校园欺凌的生成逻辑与互动仪式复原》;浙江大学林恬羽同学分享了《中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与经济困境》;上海大学陈瑶瑶同学分享了《艺术治疗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本场分论坛由许静副教授与唐沈琦博士评议。二位专家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并提出相关由针对性的建议,建议同学们在设计研究时加强理论框架的明确性,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可操作性。


分论坛七: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三位同学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经历,对于抑郁、焦虑、手机成瘾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思考。

本场分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茆致康同学分享了《初见抑郁中的学科壁垒与现实》;闽南师范大学周启翔同学分享了《同伴压力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闽南师范大学陈佳雯分享了《父拒绝与其择业焦虑之影响——以社交、自尊为中介变项》。本场分论坛由刘子潇博士、李强强博士进行评议,对同学们的分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回应。


分论坛八: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四位同学对当下青少年的多种心理现象与心理困扰进行了研究与汇报。

本场分论坛的四篇报告分别为:复旦大学叶菀鑫同学的《优势视角下青少年自杀倾向个案工作介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哈莉娜同学的《“出圈”: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研究》;上海大学胥鸿娇同学的《由心至身:当代青年“秃顶”危机的社会建构与身心管理》;上海大学帅雨抒同学的《寄宿青少年社交退缩的关系激活策略研究》。该场分论坛由赵宇阳博士和郭栋博士进行评议。赵宇阳博士主要基于研究的创新性和理论模型的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郭栋博士着重于研究的可读性和扎实性,并建议同学们加强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应用,使研究的贡献度和学术价值更具独特性。


分论坛九:精神障碍与照护

在“精神障碍与照护”分论坛上,来自各高校的同学围绕精神健康问题及照护者支持开展了多视角的学术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发现。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华东理工大学吴雨涵同学的《早期老年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健康及干预——基于全人健康理论视角》;浙江大学叶智阳同学的《成为“自助”患者: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与言说 ——对一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类学考察》;浙江大学曾贤昕同学的《从冲突到增益:边界视角下机构护理员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复旦大学李梦媛同学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照护者的亲子沟通叙事研究》。本分论坛由张天明博士和姚灏博士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在每位同学分享结束后进行了细致回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围绕了研究问题的聚焦性、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以及研究与本土文化的适配性进行了系统点评,为同学们深化研究和优化论文撰写提供了宝贵意见。


优秀论文颁奖

经论坛专家评选,本次论坛共推荐了8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如下:

阿卜杜萨拉木·阿布力海提(复旦大学):《干预与放任之间:存在主义视域下老年糖尿病人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  

丘建浩(上海大学):《排斥、规范、治理:福柯的疯狂/精神病学研究脉络》

陈瑶瑶(上海大学):《艺术治疗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

朱宁(复旦大学-东芬兰大学):《困境儿童基本需求未满足的复杂性_生物生态学视角的风险与保护因素》

税宇航(西安交通大学):《空气质量感知、夜间睡眠时长与中国老年抑郁——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胥鸿娇(上海大学):《由心至身:当代青年“秃顶”焦虑的社会建构与身心管理》

曾贤昕(浙江大学):《从冲突到增益:边界视角下机构护理员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

茆致康(中国人民大学):《初见抑郁中的学科壁垒与现实》


结语

至此,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期间,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的同学分享了精彩内容,评议专家与参会者们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并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未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将继续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推动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文字:李庆烨

图片:杨程琳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条:人民网>上海频道 | 助力人民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前沿理论与实践”学术年会举办


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4-12-04  社会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2024年11月16日,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支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承办,济心理、知余心理协办的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获得《都市社会工作研究》、《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的学术支持以及中国教育在线的媒体支持,旨在搭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互动平台,促进二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论坛共收到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的六十余篇论文,并围绕“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等九个方面的专题展开深度探讨。活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精神病学等领域的学者与学子六十余人参与。论坛覆盖线上线下双渠道,采取“学生汇报+专家评议”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成果及参与师生的广泛好评。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刘子潇博士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代理院长杨锃教授线上致辞。杨锃教授代表社会学院热烈欢迎各位与会者,他认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两个专业领域相互交织,共同关注着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福祉,期待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搭建起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对话与实践合作,更好地探索心智,面对当前与未来的挑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乃琴及参加论坛的师生们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分论坛一:老年、医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老年、医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分论坛中,多位同学结合专业视角,围绕老年人、医疗患者及相关照护者的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展开深入探讨。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复旦大学阿卜杜萨拉木·阿布力海提同学的《干预与放任之间:存在主义视域下老年糖尿病人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上海大学谢雨欣同学的《增权视角下机构老人社会支持建构的分析》;山西医科大学杨子鑫同学的《实体空间干预对食管癌患者负性情绪调节效果分析—以某省级肿瘤医院“心灵小屋”为例》;复旦大学冯奕涵同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压力境况与压力管理探究——基于上海市某妇产科医院9位内异症患者的质性研究》;上海大学黄秀双同学的《艺术治疗介入安宁疗护的“本土实践”及其反思》。本场分论坛由曹庆博士和付芳副教授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在每位同学汇报结束后,从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理论层次等方面向发言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分论坛二: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

在“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们进行汇报,内容涵盖了社会理论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约克大学王东宇同学的《知觉中的镜像与他人——在拉康和梅洛-庞蒂之间重思人的社会性》;上海大学丘建浩同学的《排斥、规范、治理:福柯的疯狂/精神病学研究脉络》;同济大学翟宇涵同学的《心理咨询中的“规则”问题及干预原理:常人方法学的启示》;同济大学霍传松同学的《论知识的症状性及其对主体的影响——精神分析对现代知识的贡献》。本场分论坛由吴真副教授和刘子潇博士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回应,并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等方面为同学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


分论坛三:社会政策、社区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在“社会政策、社区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们进行汇报,内容涵盖了社区治理、社会政策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山西医科大学孔凡雪同学的《数字赋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挑战》;同济大学赵琳静同学的《俄罗斯应急心理干预体系探究》;西南财经大学陈文琦同学的《积极青年发展项目的趋势和影响: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中山大学黄嘉鑫同学的《青少年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案例文本的经验透视》;墨尔本大学陈泽忠同学的《涉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社会联结理论的视角》。本场分论坛由彭善民教授和蒋潮鑫博士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回应。蒋潮鑫博士建议部分研究进一步细化案例分析,并加强学术对话和理论支撑。彭善民教授强调了增强论据、明确主张以及对策之间的衔接性,鼓励同学们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问题的探讨。


分论坛四: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家庭、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汇报了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的相关议题,并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

本场分论坛中,来自复旦大学-东芬兰大学的朱宁报告了《困境儿童基本需求未满足的复杂性_生物生态学视角的风险与保护因素》;来自上海大学的黎露露同学分享了《增进受虐儿童社会功能的个案研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菲同学分享了《优势视角介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干预研究》;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欣然同学分享了《“不可辜负的期待”:家庭成长叙事中的外界评价感知分析》。本场分论坛由陈佳副教授和高树玲博士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深入点评,提出了不同研究角度的建议。例如高树玲博士指出要聚焦具体问题并细化研究范围,陈佳副教授则强调了理论的文化适配性与个案的实际应用。二位评议专家建议同学们加强个案研究的实务深度,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向,以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分论坛五:人口学数据与老年心理健康

在“人口学数据与老年心理健康”分论坛中,各个学子通过选取人口学数据对老年心理健康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探讨了当下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西北大学赵焕理同学的《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效应》;上海大学门家睿同学的《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基于 CLHLS2018数据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冰同学的《互联网使用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上网行为与网络溢出效应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税宇航同学的《空气质量感知、夜间睡眠时长与中国老年抑郁——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本场分论坛由刘艳博士与李远飞博士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强调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善,特别是加强变量设置、提高统计显著性和结果呈现的清晰度。


分论坛六: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论坛中,各个高校的同学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场分论坛中,华东政法大学姚思琦同学分享了《深夜狂欢:大学生报复性熬夜现象解析——基于15名大学生访谈》;上海大学杨梓希同学分享了《理性情绪疗法介入大学生恋爱焦虑问题的个案研究》;复旦大学姜惟鸿同学分享了《逐利心理驱动:大学校园欺凌的生成逻辑与互动仪式复原》;浙江大学林恬羽同学分享了《中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与经济困境》;上海大学陈瑶瑶同学分享了《艺术治疗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本场分论坛由许静副教授与唐沈琦博士评议。二位专家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并提出相关由针对性的建议,建议同学们在设计研究时加强理论框架的明确性,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可操作性。


分论坛七: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

在“临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分论坛中,三位同学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经历,对于抑郁、焦虑、手机成瘾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思考。

本场分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茆致康同学分享了《初见抑郁中的学科壁垒与现实》;闽南师范大学周启翔同学分享了《同伴压力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闽南师范大学陈佳雯分享了《父拒绝与其择业焦虑之影响——以社交、自尊为中介变项》。本场分论坛由刘子潇博士、李强强博士进行评议,对同学们的分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回应。


分论坛八: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四位同学对当下青少年的多种心理现象与心理困扰进行了研究与汇报。

本场分论坛的四篇报告分别为:复旦大学叶菀鑫同学的《优势视角下青少年自杀倾向个案工作介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哈莉娜同学的《“出圈”: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研究》;上海大学胥鸿娇同学的《由心至身:当代青年“秃顶”危机的社会建构与身心管理》;上海大学帅雨抒同学的《寄宿青少年社交退缩的关系激活策略研究》。该场分论坛由赵宇阳博士和郭栋博士进行评议。赵宇阳博士主要基于研究的创新性和理论模型的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郭栋博士着重于研究的可读性和扎实性,并建议同学们加强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应用,使研究的贡献度和学术价值更具独特性。


分论坛九:精神障碍与照护

在“精神障碍与照护”分论坛上,来自各高校的同学围绕精神健康问题及照护者支持开展了多视角的学术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发现。

本场分论坛的几篇报告分别为:华东理工大学吴雨涵同学的《早期老年认知症家庭照护者的健康及干预——基于全人健康理论视角》;浙江大学叶智阳同学的《成为“自助”患者: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与言说 ——对一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类学考察》;浙江大学曾贤昕同学的《从冲突到增益:边界视角下机构护理员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复旦大学李梦媛同学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照护者的亲子沟通叙事研究》。本分论坛由张天明博士和姚灏博士进行评议。二位专家在每位同学分享结束后进行了细致回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围绕了研究问题的聚焦性、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以及研究与本土文化的适配性进行了系统点评,为同学们深化研究和优化论文撰写提供了宝贵意见。


优秀论文颁奖

经论坛专家评选,本次论坛共推荐了8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如下:

阿卜杜萨拉木·阿布力海提(复旦大学):《干预与放任之间:存在主义视域下老年糖尿病人家庭照顾者困境研究》  

丘建浩(上海大学):《排斥、规范、治理:福柯的疯狂/精神病学研究脉络》

陈瑶瑶(上海大学):《艺术治疗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

朱宁(复旦大学-东芬兰大学):《困境儿童基本需求未满足的复杂性_生物生态学视角的风险与保护因素》

税宇航(西安交通大学):《空气质量感知、夜间睡眠时长与中国老年抑郁——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胥鸿娇(上海大学):《由心至身:当代青年“秃顶”焦虑的社会建构与身心管理》

曾贤昕(浙江大学):《从冲突到增益:边界视角下机构护理员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

茆致康(中国人民大学):《初见抑郁中的学科壁垒与现实》


结语

至此,上海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期间,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的同学分享了精彩内容,评议专家与参会者们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并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未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将继续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推动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文字:李庆烨

图片:杨程琳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条:人民网>上海频道 | 助力人民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前沿理论与实践”学术年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