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再赴山海,共话学行——社会学院师生在浙江省三门县开展社会调查

创建时间:  2023-08-23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29日至8月14日,在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社会学院三门调研团队一行18人由陈伟、肖瑛两位老师带领,于三门县开展了为期共17天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围绕三门青蟹、冲锋衣产业、农村养老、农村宅基地再分配以及围海造田等主题展开。其中,冲锋衣小组提前一周进驻三门县。调研团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政府部门、工厂车间、青蟹养殖塘、交易市场、老年公寓、新老村庄等地,多次走访地方官员、企业管理者、工厂女工、经销商、养殖户、村民以及老年公寓中的护工、老人及其子女等,获得了丰硕的一手调研材料,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农村生活、生产及发展有了深度和广泛的了解,历练了社会调研与发现、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

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三门青蟹小组继续关注“三门青蟹”品牌发展历程背后的故事,试图以三门青蟹为例来探索中国人对于“土”特产的认同机制及其情感结构中对“自然”的想象与维护。为了获得更翔实的材料,青蟹小组成员惠忆晨、李篡再次走访了三门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县档案馆、青蟹交易中心、青蟹城,收集到与品牌创建、发展及推广有关的历史资料。并与海润街道涛头村、沙柳街道南亭村的传统养殖户,以及浦坝港镇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补充了关于传统养殖模式与新型养殖模式之间异同的新材料,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和理解三门青蟹“神话”背后的“自然”基础。补充调研也使得去年形成的初步报告更加丰富和立体,探讨的问题也更为深入、复杂。

冲锋衣小组由胡铭烨、杨璐羽与左宇轩组成。经过去年对三门县冲锋衣产业的初步调研,今年冲锋衣小组将女工作为调研重点,并且对傲游冲锋衣工厂进行了长达14天的深入调研,并且实地调研了当地规模较大的森波冲锋衣工厂。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共访谈了近20位女工,从整体生命历程角度了解她们的既往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劳动过程与厂内外的社会关系。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女工的一天,小组成员从早上7点开始跟着女工们相处了完整的一天。小组成员们发现,之所以70-80年代出生的女工愿意从事冲锋衣工作,而年轻一代不愿意进入冲锋衣工厂,与女工们对家庭价值的敬重与守护有关。这一点又是根植于女工们从小生活的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们也发现,正是由于“灵活工作+计件制”的组合,女工们得以在家乡实现就近就业,一方面获得了独立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得以更好地抚育后代。

在三门县新农村建设的宅基地重建过程中,老人以何处为“家”的问题在“一户一宅”的政策下被震荡出来。郭琦、符佳佳、王东晖三人聚焦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居住状况,关注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现状、感受,同子女的代际关系,以及他们对于晚年生活的态度和期待。小组在去年的调研基础上,对花桥镇下岙方村、栅下村的老年公寓以及健跳镇二中心、横渡镇养老服务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养老院进行了回访,还走访了亭旁镇的岙楼村和下路朱村,发现了以铁皮房形式出现的“老人安置房”和上述养老院中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小组成员继续从农村老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实践出发,对在不同处境下的老人们对于“家”的想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宅基地调研小组由陈伟老师带领,组员有陈洵、陈燊、张亦弛、郑乾亚四位研究生同学。在去年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该小组着眼于宅基地分配和美丽乡村建设议题,发现一户一宅政策实施的痛点与难点,探索宅基地分配中的公平公正观念,挖掘当前乡村发展和振兴的社会基础。通过访谈岙楼村、下路朱村、下岙方村和坎下金村四个村的村委干部、农村建房小组成员以及三十余位村民,收集了村内宅基地分配方案和集体建房措施等资料,深入了解各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本次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宅基地调研小组将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微观机制、一户一宅实施难点、农民的公平公正观念以及经营农村等议题开展进一步分析。

围海造田,海退地出,把“沧海”变“桑田”。三门筑塘围垦、向海要地的历史悠长,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怀玉僧人在健跳围筑健阳塘,往后三门人历年不歇筑塘修塘,围海造田。如今整个三门县域60%以上耕地都是海涂围垦而得,可以说没有过去围垦的历史,便没有三门人的今天。围海造田组成员仇逸海、高钰、肖雨、张琳婕此次赶赴三门,围绕三门县历史上最大的围垦工程——由亭旁区六个公社五十多个村联合围垦的蛇蟠塘工程——展开调查活动。围海造田组追寻亭旁人蹈海踏浪围垦蛇蟠的脚步,多次赶赴蛇蟠岛参观三门围垦纪念馆、拜访本岛原住民、寻访小蛇村亭旁移民,了解蛇蟠岛围垦前后变化、蛇蟠塘筑塘围垦经过以及蛇蟠乡亭旁移民现状。同时,先后造访下路朱村、上蒋村、石滩村等最早参与亭旁蛇蟠围垦的村庄,倾听一期、二期围垦亲历者以及其后人对亭旁人走出大山跨海踏浪向海要地历史的回忆,了解各村现状。

社会调查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经验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可或缺的步骤。此次三门县调查仍然由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具体日程安排和调查内容布置,带队老师进行前期沟通及重要事项协调。各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制定并随时调整调研重点,自行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表明,各小组同学都十分珍惜此次调查机会,调查前资料准备充分,调查中主动寻找新的调查资源和访谈对象,调查行程安排紧凑,讨论密集且深入,调研成果明显超出预期。本次调查也是在田野中培养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敏感性、经验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机会,调研团队白天走访晚上讨论,讨论环节由各小组汇报和交流调查发现、思考及困惑,老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事理结合的方向。一方面通过调查弄清楚具体事的来龙去脉、关键机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事中提出具体的理,以事说理,以理理事,从作为个案的事中提出并回答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问题。

本次调查得到三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委统战部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县农业农村局、县档案馆、海润街道、沙柳街道、亭旁镇、花桥镇、横渡镇、健跳镇、浦坝港镇、蛇蟠乡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是本次社会调查得以广泛铺开、深入推进的基本保障。(供稿:李篡、胡铭烨、符佳佳、陈洵、仇逸海)


上一条:凝“新”聚力 共赴山海|社会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顺利举行

下一条:奔赴山海的沪滇协作调研——社会学院师生在云南省罗平县开展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调查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再赴山海,共话学行——社会学院师生在浙江省三门县开展社会调查

创建时间:  2023-08-23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29日至8月14日,在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社会学院三门调研团队一行18人由陈伟、肖瑛两位老师带领,于三门县开展了为期共17天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围绕三门青蟹、冲锋衣产业、农村养老、农村宅基地再分配以及围海造田等主题展开。其中,冲锋衣小组提前一周进驻三门县。调研团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政府部门、工厂车间、青蟹养殖塘、交易市场、老年公寓、新老村庄等地,多次走访地方官员、企业管理者、工厂女工、经销商、养殖户、村民以及老年公寓中的护工、老人及其子女等,获得了丰硕的一手调研材料,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农村生活、生产及发展有了深度和广泛的了解,历练了社会调研与发现、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

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三门青蟹小组继续关注“三门青蟹”品牌发展历程背后的故事,试图以三门青蟹为例来探索中国人对于“土”特产的认同机制及其情感结构中对“自然”的想象与维护。为了获得更翔实的材料,青蟹小组成员惠忆晨、李篡再次走访了三门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县档案馆、青蟹交易中心、青蟹城,收集到与品牌创建、发展及推广有关的历史资料。并与海润街道涛头村、沙柳街道南亭村的传统养殖户,以及浦坝港镇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补充了关于传统养殖模式与新型养殖模式之间异同的新材料,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和理解三门青蟹“神话”背后的“自然”基础。补充调研也使得去年形成的初步报告更加丰富和立体,探讨的问题也更为深入、复杂。

冲锋衣小组由胡铭烨、杨璐羽与左宇轩组成。经过去年对三门县冲锋衣产业的初步调研,今年冲锋衣小组将女工作为调研重点,并且对傲游冲锋衣工厂进行了长达14天的深入调研,并且实地调研了当地规模较大的森波冲锋衣工厂。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共访谈了近20位女工,从整体生命历程角度了解她们的既往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劳动过程与厂内外的社会关系。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女工的一天,小组成员从早上7点开始跟着女工们相处了完整的一天。小组成员们发现,之所以70-80年代出生的女工愿意从事冲锋衣工作,而年轻一代不愿意进入冲锋衣工厂,与女工们对家庭价值的敬重与守护有关。这一点又是根植于女工们从小生活的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们也发现,正是由于“灵活工作+计件制”的组合,女工们得以在家乡实现就近就业,一方面获得了独立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得以更好地抚育后代。

在三门县新农村建设的宅基地重建过程中,老人以何处为“家”的问题在“一户一宅”的政策下被震荡出来。郭琦、符佳佳、王东晖三人聚焦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居住状况,关注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现状、感受,同子女的代际关系,以及他们对于晚年生活的态度和期待。小组在去年的调研基础上,对花桥镇下岙方村、栅下村的老年公寓以及健跳镇二中心、横渡镇养老服务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养老院进行了回访,还走访了亭旁镇的岙楼村和下路朱村,发现了以铁皮房形式出现的“老人安置房”和上述养老院中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小组成员继续从农村老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实践出发,对在不同处境下的老人们对于“家”的想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宅基地调研小组由陈伟老师带领,组员有陈洵、陈燊、张亦弛、郑乾亚四位研究生同学。在去年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该小组着眼于宅基地分配和美丽乡村建设议题,发现一户一宅政策实施的痛点与难点,探索宅基地分配中的公平公正观念,挖掘当前乡村发展和振兴的社会基础。通过访谈岙楼村、下路朱村、下岙方村和坎下金村四个村的村委干部、农村建房小组成员以及三十余位村民,收集了村内宅基地分配方案和集体建房措施等资料,深入了解各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本次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宅基地调研小组将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微观机制、一户一宅实施难点、农民的公平公正观念以及经营农村等议题开展进一步分析。

围海造田,海退地出,把“沧海”变“桑田”。三门筑塘围垦、向海要地的历史悠长,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怀玉僧人在健跳围筑健阳塘,往后三门人历年不歇筑塘修塘,围海造田。如今整个三门县域60%以上耕地都是海涂围垦而得,可以说没有过去围垦的历史,便没有三门人的今天。围海造田组成员仇逸海、高钰、肖雨、张琳婕此次赶赴三门,围绕三门县历史上最大的围垦工程——由亭旁区六个公社五十多个村联合围垦的蛇蟠塘工程——展开调查活动。围海造田组追寻亭旁人蹈海踏浪围垦蛇蟠的脚步,多次赶赴蛇蟠岛参观三门围垦纪念馆、拜访本岛原住民、寻访小蛇村亭旁移民,了解蛇蟠岛围垦前后变化、蛇蟠塘筑塘围垦经过以及蛇蟠乡亭旁移民现状。同时,先后造访下路朱村、上蒋村、石滩村等最早参与亭旁蛇蟠围垦的村庄,倾听一期、二期围垦亲历者以及其后人对亭旁人走出大山跨海踏浪向海要地历史的回忆,了解各村现状。

社会调查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经验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可或缺的步骤。此次三门县调查仍然由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具体日程安排和调查内容布置,带队老师进行前期沟通及重要事项协调。各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制定并随时调整调研重点,自行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表明,各小组同学都十分珍惜此次调查机会,调查前资料准备充分,调查中主动寻找新的调查资源和访谈对象,调查行程安排紧凑,讨论密集且深入,调研成果明显超出预期。本次调查也是在田野中培养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敏感性、经验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机会,调研团队白天走访晚上讨论,讨论环节由各小组汇报和交流调查发现、思考及困惑,老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事理结合的方向。一方面通过调查弄清楚具体事的来龙去脉、关键机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事中提出具体的理,以事说理,以理理事,从作为个案的事中提出并回答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问题。

本次调查得到三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委统战部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县农业农村局、县档案馆、海润街道、沙柳街道、亭旁镇、花桥镇、横渡镇、健跳镇、浦坝港镇、蛇蟠乡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是本次社会调查得以广泛铺开、深入推进的基本保障。(供稿:李篡、胡铭烨、符佳佳、陈洵、仇逸海)


上一条:凝“新”聚力 共赴山海|社会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顺利举行

下一条:奔赴山海的沪滇协作调研——社会学院师生在云南省罗平县开展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