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社会学院学生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发掘并分享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5年第六届学术新星论坛于11月7日顺利举行。研究生分论坛于社会学院416会议室召开,本科生分论坛于社会学院316室同步进行。
自征文公告发布以来,主办方收到了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本、硕、博同学的一百余份投稿作品。经学术新星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对十三项作品予以初审通过,推荐至现场交流展示,并邀请外校专家与社会学院老师们进行现场评议。
深耕·交汇·生长
本届论坛以“沉潜·交汇·生长”为主题,来自社会学院的优秀学子齐聚一堂,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黄锐老师,上海大学本科生书院管理中心副主任 佟丽宁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张乃琴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团委书记 回胜男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庞保庆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项军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师 杨勇老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师 张雪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伊始,佟丽宁老师和张乃琴老师分别致辞,回顾了历届论坛的成果,并对本届论坛寄予厚望。合影留念后,同学们依次上台进行论文汇报。



研究生场
上半场中,杨婕、陈怡、谢辉等同学围绕养老临终关怀、数字时代的“污名化”、城市社区情感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下半场中,周静静、张紫涵、李可璇、李钰颖等同学则就农村家庭再生产压力、个体与社会关系、安宁疗护志愿实践、青年“轻社交”现象等进行精彩分享。各位汇报人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展现了敏锐的社会洞察与扎实的研究能力。

本科生场
上半场中,俞斯嘉、姚代奕、范宇轩等同学关注下岗潮中的家庭韧性、工业遗产的空间活化、宗教场所的灵性资本建构等方向;下半场中,郑邵卿、施姝绘、门学霖等同学则聚焦楼长制度的治理逻辑、乡村电商直播困境、单位社区物业纠纷等议题。研究内容涵盖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社会结构变迁等多个层面,兼具现实关怀与学术创新。

在本次学术新星论坛中,各位同学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聚焦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议题,研究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论坛议题广泛覆盖养老照护、家庭代际关系、城市社区治理、乡村发展路径、生育问题、宗教文化、社会交往等多个重要领域。同学们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与深入的田野调查,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观点,体现出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学术能力。在师生交流环节中,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评议教师从专业视角出发,精准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为同学们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次论坛不仅为参会师生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学们在思辨中学会多角度剖析问题,在写作中锤炼精准表达的能力,在汇报中增强自信阐述的勇气。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将持续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师生思想碰撞,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学术成长注入持续动力,携手迈向科研新阶段。


评比结果
综合考虑同学们文章的学术价值和评委老师的意见,本次学术新星论坛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
杨婕(社会学院博士生)《Unlocking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Team Functioning as the Key Mediator of Nurses' Willingness in China》
姚代奕、陈春晓、张辰光、杨以诺(社会学院本科生)《集体记忆与城市更新的空间活化逻辑——基于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锈带"的田野实践》
二等奖:
李可璇(社会学院硕士生)《从“个体”到“生生”——从安宁疗护志愿实践看基层公共性建构》
李钰颖(社会学院硕士生)《搭子社交:青年群体轻社交现象研究》
范宇轩(社会学院本科生)《灵性资本的再诠释:作为赋能场所的上海市永福庵及其宗教活动群体场所依恋的生成》
郑邵卿(社会学院本科生)《"可有可无的自治":楼长制度的实践逻辑和治理分野——以湘潭市廉租房小区桃园公寓与单位制遗留宿舍二纺小区为例》
三等奖:
陈怡(社会学院硕士生)《微博平台“捞女”的泛污名化机制研究》
周静静(社会学院硕士生)《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再生产压力对农村居民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
张紫涵(社会学院硕士生)《自由抉择:从滕尼斯和卢梭来看个体与社会的分离与弥合》
谢辉(社会学院硕士生)《规则下的温度:超大城市社区情感治理的情境运作机制——基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社区调查》
俞斯嘉(社会学院本科生)《下岗潮中的家庭韧性与代际照护——基于湖南湘潭二纺厂的田野调查》
施姝绘(社会学院本科生)《赋能乡村:仁和街道花园村电商直播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基于农文旅"人设"构建与本地居民嵌入性和增收的实践研究》
门学霖(社会学院本科生)《"老单位"里的"新业主":从"单位社区"物业费拒缴纠纷看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