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创新中国:“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上海大学教授生动演绎“创新中国”课之“万众创新 谁是主体”

创建时间:  2015-12-18  刘娇蕾   浏览次数:   返回

昨晚6点雨势绵延,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2,由社会学院开设的"大国方略"2.0版——上海大学通选课"创新中国"再次赢得听课学生的喝彩。这堂课围绕"万众创新,谁是主体"话题,沿用上大首创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链模式"教学。

让所有学生期待的是,除了社会学院顾骏与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来自生命学院的陈付学教授作为文理教师搭档讲课,"创新中国"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也来到课堂与喜爱她的学生们进行亲切互动。本课堂还迎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教授。按照社会学院袁浩老师的说法,这门课由学校强势学科的教授们联袂讲授,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上海大学也正朝着"大国方略"成功开课路径继续创新,真正实现针对学生心理,用故事蕴含道理将应授内容生动化,用校内外优质师资引入课堂将封闭课堂开放化,用现场互动和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化解学生思想困惑。

"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

昨晚的课程是从"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导入的。"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艘航母是日本发明的,日本的‘三八大盖’可以互换零件,标准化,而中国仿制德国的‘汉阳造’连图纸都没有,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很大的"。顾骏教授带领学生回顾80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以历史数据,展示了中日两国在钢产量,石油储备,制造飞机、火炮、坦克、汽车、军舰的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表明中国造不了、中国发明不了成为中日战争力量悬殊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上"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他选取了清华女生的话勉励同学怀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卫国之能",要以创新为主题回答时代的问题与自身发展的问题。他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世界在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的需要在世界等待中是什么地位?上海承担什么?上海要建科创中心,上海大学能为国家承担什么?大学生在学校里能做什么?该学什么?

"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需要建设高峰学科"

"我知道上大社会学院的研究特色在特大型城市治理方向上,我本人对城市垃圾与乡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感兴趣。""我来自电影学院,我知道我们学院在电影特效等后期制作上很有特色。" 针对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老师提出的最关心学校哪些学科的问题,不少学生流露出专业自豪感。上海大学从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出发打造高峰和高原学科。掌声中,上海大学发规处副处长陈付学教授从"时代发展期待、学校发展战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等三个方面回应了学生对学校和学科建设的期待。他指出,"材料科学与工程"、"社会学"、 "电影学"、 "美术学"四个高峰学科正努力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拿出创新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迸发,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

"拿一张文凭就能看到好风景是不可能的"

     "我们很想了解上大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针对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陈付学教授以图表的方式生动地向大家讲解了上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顾骏教授做了进一步的解读。他指出,学生的就业观与学校定位有关系,"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就业会很难","有绝活儿,到哪里才会有优势"。要正确看待文凭和就业的关系,"爬到半山、山顶看到的景色未必就比山脚的好",相信一张文凭就能看到好风景的观念需要改变。

不少学生提出"创新创业是什么?创新创业就是就业吗?"的困惑,陈付学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个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综合素养基础上的。谈创新创业不是提倡"读书无用论",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情怀和气质。创新创业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下游,更要能在产业链上游进行创新,实现技术创新。陈老师和顾老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作了各自解读,包括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精神,理想主义,兴趣爱好多元化,父母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人生阅历,政府和社会提供了更多创业扶持等。研究动物学的陈老师鼓励学生"学习改变创业",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创业的成功性。而研究社会学的顾骏教授则向同学们泼了一桶冷水,他说:真正创业的人是有激情的人,希望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安排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创业成功,创业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冲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别人接受自己,大家都不做的地方就是特别,就会成就创新。

"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  让科技创新在上海蔚然成风"

"同学们,毕业以后,你们想考公务员么?"上海市委十八届五中全会讲师团成员之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教授开讲前用此问题暖场。在大家会心的笑声中,燕爽教授鼓励青年学生自由想象,勇于创新。

燕爽教授以风趣的语言、信手拈来的案例向学生解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他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成绩显著, 2010年中国的GDP第一次超过日本,中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储备期。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家将创新作为发展理念之首,"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他与学生分享了"当下中国,只有走创新道路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学术观点,提出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应,要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把年轻的头脑和财富聚焦到国家发展中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他还为"创新中国"课程组送上上海C919大飞机模型,鼓励大家既要看到创新的艰辛,又要拥有创新的豪情和勇气。

    他与大家分享了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道路上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他结合一组数据,阐述了上海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思路,那便是: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力争成为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的生产源地、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科技创新的国际竞合平台。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就"大学怎么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怎样将创新精神化为行动"等问题与授课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燕爽教授高度肯定了上大为上海的城市治理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贡献。他还与同学们解读了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鼓励同学们在创新创业创意的创客空间找到自身位置。

来自网络课程论坛的学生反馈:129号,恰逢一二九运动80周年,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认真反思,进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而未来一段时间,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是我们90后一代。而创新,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将对我们的民族复兴,对未来世界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上海大学,又能够在国家所部署的创新中国战略中做些什么?我们应当为国家,为上海市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将上大打造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闻名的创新中心,并与企业积极对接,努力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今天的神秘嘉宾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为我们解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的有关精神。创新是全方位的,上海市的创新短板也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这一代将会大有作为。

 


上一条:创新中国:中国制造谁来造——“机器人”与“无人艇”走进“创新中国”第二课

下一条: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通选课学生直呼“脑洞大开”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创新中国:“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上海大学教授生动演绎“创新中国”课之“万众创新 谁是主体”

创建时间:  2015-12-18  刘娇蕾   浏览次数:   返回

昨晚6点雨势绵延,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2,由社会学院开设的"大国方略"2.0版——上海大学通选课"创新中国"再次赢得听课学生的喝彩。这堂课围绕"万众创新,谁是主体"话题,沿用上大首创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链模式"教学。

让所有学生期待的是,除了社会学院顾骏与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来自生命学院的陈付学教授作为文理教师搭档讲课,"创新中国"课程负责人、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也来到课堂与喜爱她的学生们进行亲切互动。本课堂还迎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教授。按照社会学院袁浩老师的说法,这门课由学校强势学科的教授们联袂讲授,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上海大学也正朝着"大国方略"成功开课路径继续创新,真正实现针对学生心理,用故事蕴含道理将应授内容生动化,用校内外优质师资引入课堂将封闭课堂开放化,用现场互动和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化解学生思想困惑。

"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

昨晚的课程是从"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导入的。"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艘航母是日本发明的,日本的‘三八大盖’可以互换零件,标准化,而中国仿制德国的‘汉阳造’连图纸都没有,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很大的"。顾骏教授带领学生回顾80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以历史数据,展示了中日两国在钢产量,石油储备,制造飞机、火炮、坦克、汽车、军舰的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表明中国造不了、中国发明不了成为中日战争力量悬殊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上"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他选取了清华女生的话勉励同学怀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卫国之能",要以创新为主题回答时代的问题与自身发展的问题。他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世界在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的需要在世界等待中是什么地位?上海承担什么?上海要建科创中心,上海大学能为国家承担什么?大学生在学校里能做什么?该学什么?

"为国家和上海的发展需要建设高峰学科"

"我知道上大社会学院的研究特色在特大型城市治理方向上,我本人对城市垃圾与乡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感兴趣。""我来自电影学院,我知道我们学院在电影特效等后期制作上很有特色。" 针对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老师提出的最关心学校哪些学科的问题,不少学生流露出专业自豪感。上海大学从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出发打造高峰和高原学科。掌声中,上海大学发规处副处长陈付学教授从"时代发展期待、学校发展战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等三个方面回应了学生对学校和学科建设的期待。他指出,"材料科学与工程"、"社会学"、 "电影学"、 "美术学"四个高峰学科正努力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拿出创新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迸发,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

"拿一张文凭就能看到好风景是不可能的"

     "我们很想了解上大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针对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陈付学教授以图表的方式生动地向大家讲解了上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顾骏教授做了进一步的解读。他指出,学生的就业观与学校定位有关系,"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就业会很难","有绝活儿,到哪里才会有优势"。要正确看待文凭和就业的关系,"爬到半山、山顶看到的景色未必就比山脚的好",相信一张文凭就能看到好风景的观念需要改变。

不少学生提出"创新创业是什么?创新创业就是就业吗?"的困惑,陈付学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个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综合素养基础上的。谈创新创业不是提倡"读书无用论",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情怀和气质。创新创业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下游,更要能在产业链上游进行创新,实现技术创新。陈老师和顾老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作了各自解读,包括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精神,理想主义,兴趣爱好多元化,父母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人生阅历,政府和社会提供了更多创业扶持等。研究动物学的陈老师鼓励学生"学习改变创业",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创业的成功性。而研究社会学的顾骏教授则向同学们泼了一桶冷水,他说:真正创业的人是有激情的人,希望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安排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创业成功,创业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冲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别人接受自己,大家都不做的地方就是特别,就会成就创新。

"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  让科技创新在上海蔚然成风"

"同学们,毕业以后,你们想考公务员么?"上海市委十八届五中全会讲师团成员之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教授开讲前用此问题暖场。在大家会心的笑声中,燕爽教授鼓励青年学生自由想象,勇于创新。

燕爽教授以风趣的语言、信手拈来的案例向学生解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他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成绩显著, 2010年中国的GDP第一次超过日本,中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储备期。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家将创新作为发展理念之首,"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他与学生分享了"当下中国,只有走创新道路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学术观点,提出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应,要把大学生吸引到创新的战场上,把年轻的头脑和财富聚焦到国家发展中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他还为"创新中国"课程组送上上海C919大飞机模型,鼓励大家既要看到创新的艰辛,又要拥有创新的豪情和勇气。

    他与大家分享了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道路上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他结合一组数据,阐述了上海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思路,那便是: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力争成为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的生产源地、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科技创新的国际竞合平台。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就"大学怎么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怎样将创新精神化为行动"等问题与授课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燕爽教授高度肯定了上大为上海的城市治理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贡献。他还与同学们解读了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鼓励同学们在创新创业创意的创客空间找到自身位置。

来自网络课程论坛的学生反馈:129号,恰逢一二九运动80周年,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认真反思,进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而未来一段时间,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是我们90后一代。而创新,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将对我们的民族复兴,对未来世界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上海大学,又能够在国家所部署的创新中国战略中做些什么?我们应当为国家,为上海市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将上大打造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闻名的创新中心,并与企业积极对接,努力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今天的神秘嘉宾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为我们解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的有关精神。创新是全方位的,上海市的创新短板也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这一代将会大有作为。

 


上一条:创新中国:中国制造谁来造——“机器人”与“无人艇”走进“创新中国”第二课

下一条: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通选课学生直呼“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