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社会学院

创建时间:  2024-12-20  社会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学制:3 年

报名网址:(上海大学研究生院)https://gs.shu.edu.cn/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都市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两个目录外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拥有国际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世界人口组在亚洲区域的研究机构亚洲人口与可持发展研究元中心的总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一区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CSR)。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含“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与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管理并联合培养,同时有机会推荐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参与重大城市更新项目)、社会工作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核心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在年龄、职称和学术背景上形成了合理的结构。目前,该学科有57名专职教师,其中22人拥有海外博士学位,18人为教授。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青年长江学者 1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0人次。近五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7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通过学科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理论社会学

02.应用社会学

(1) 组织社会学

(2) 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

(3) 经济社会学

(4) 人口社会学

03.人口学

(1) 人口与环境

(2) 人力资本分析和预测

(3) 国际人口迁移

(4)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4.人类学

(1) 经济人类学

(2) 历史人类学

(3) 全球化与人类学

05.民俗学

(1) 现代民俗学

06.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1)城市化与社会治理

(2)都市休闲与消费

含“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培养

07.社会工作

(1)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

(2) 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管理

(3)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4) 临床与医务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

程明明、范明林、华红琴(本年度不招生)、黄晓春、计迎春、纪莺莺、贾文娟(本年度不招生)、蒋耒文、李友梅、刘玉照、彭善民、盛智明、肖瑛、徐冰(本年度不招生)、严俊、阳方、杨锃、张敦福(本年度不招生)、张海东、张亦农、甄志宏、朱宇(本年度不招生)、李荣山、袁浩(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22社会学专业基础

3. 3023社会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5年博士招生工作实施“申请-考核制”。为规范社会学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相关工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特制定 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一、 制定原则及其组织管理

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制定 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可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二、“申请- 考核制”选拔标准:

1. 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申请人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 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申请人,报名时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现役军人申请博士研究生,须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4. 健康状况符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

三、“申请-考核制”选拔流程:

1. 接收申请:

(1)申请人需采取网上申报的形式,具体申报时间和流程遵照上海大学当年的要求(上海大学 2025年博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2)网上报名结束后,申请人需按研究生院要求的截止时间将申请材料寄到指定地址。

(3)申请材料提交明细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上下载,用A4 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下载);(包括申请人拟从事研究的主题、该主题在本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意义、申请人对该主题已经进行的研究、申请人拟在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的研究,以及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等内容);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专著、科技奖励、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证明等)复印件;

11)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2) 申请人的学术简历;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2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2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2. 资格初审:

(1)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初审;

(2)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报考者的报名材料第一部分;

(3)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先由报考导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采取打分排名,推荐差额复试;再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的老师在导师审核评议的基础上最终审定通过材料初审学生的材料,对考生进行考核打分,在学院官网公示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材料审核结果排名确立进入综合考核名单。

(4)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 60%。

3. 学科复核:

(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成立各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对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等进行全面复核考查。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

(2)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测试。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按照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七大方向进行,由社会学院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专业知识考查包括基础理论和方法、专业理论和方法两部分,由综合考核组成员命题。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 100 分;专业理论和方法 100 分。统一组织阅卷评分。

(3)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专业综合能力面试

由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和外语口语面试。招生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 5 人,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协作精神和外语口语能力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面试成绩总分 300 分,由各二级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正高职称的不少于 60%,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综合能力面试:外语能力 100 分、综合能力 100 分及专业基础 100 分。外语成绩由负责外语面试的教师评审以百分制打分;综合能力成绩由专家组成员以百分制打分后取其平均分;专业基础成绩由报考导师以百分制打分;60 分及格。

(4)最终录取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人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审查,审查无误后,按照考核结果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成绩排名公示。 考核总分低于60%的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单科分数低于单科总分60%的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按照导师招生名额录取,同一导师内按照最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总分相同者拟录取面试环节中笔试成绩分值高的学生;如学生报考的意向导师无法接收,可结合报考本学院考生信息与复试情况,以及其他导师实际情况进行双向互选。培养方式为非定向的学生,人事档案必须按要求及时转入上海大学,否则不予录取;培养方式为定向的学生,需要在面试前出具纸质版的经由所在单位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定向培养考生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拟录取名单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示。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联系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社会学院2号楼119办公室 (顺丰快递)

邮编: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4142

联系人:李奕澜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程明明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务与老年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3项国家与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近10多项横向课题,发表SSCI、CSSCI期刊10 多篇,出版专著1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丹佛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工作。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 :Email :chengmmthu@163.com.

范明林

(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政策评估、非政府组织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等。目前,已出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小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质性研究方法》、《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证研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等著作,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杂志上发表有关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个。现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社会兼职。

联系方式:021-66133221, 66133756(Fax);E-mail: fanml8@sina.com。

华红琴

(女),副教授,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残障研究、医务社会工作。主持 3 项省部级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出版 3 部专著,在《社会》、《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6352 ;E-mail: chrishua@shu.edu.cn。

黄晓春

(男),教授,博士(上海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城市基层治理。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中文著作:《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一流学术刊物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6185, E-mail:hxiaochunworkgroup@126.com。

计迎春

(女),教授,博士(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并在该校的北卡人口中心接受过五年的人口学训练。其后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目前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她同时担任国际华人社会学协会理事、上海市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性别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计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社会学,社会人口学,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性研究。计博士先后担任过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和China Review 等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她在以下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如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ex Roles, Temporalités (法文期刊),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Population Studie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等等。目前,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计博士主要致力于人口学、家庭和性别研究领域的相关本土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一是综合社会性别和发展的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乃至东亚社会长期低迷的生育率;二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复杂的性别动态,特别是性别意识形态的多维度性;三是对当代中国家庭制度变迁进行理论反思和提炼;四是基于中国社会复杂的家庭、性别、人口变迁动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理解和反思扎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现代性。计博士希望在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人口学和性别研究的维度,以中国视角、概念和理论,理解中国情境,讲述中国故事,和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开放、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联系方式:E-mail:yingchun_ji@163.com。

纪莺莺

(女),教授,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执行主编,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主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a Information等中英文权威刊物就相关议题发表2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2018)、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9)、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9)、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16)。

联系方式: Email:jiyingying12@126.com。

贾文娟

(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目前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体制的变迁、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关系。同时对娱乐化与中国文创产业的劳动状况、医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关系等问题亦有所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专著《选择性放任:车间政治与国有企业劳动治理逻辑的形成》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度好书推荐。

联系方式:E-mail:gm03jwj@126.com

蒋耒文

(男),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硕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学(人口学)博士,德国马普科学院人口所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美国人口理事会资深研究员和项目顾问。曾先后任北京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美国布朗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国际人口行动机构首席人口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以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学会(IIASA)客座研究员。曾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及 IPCC 奖励基金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气候变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兼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家委员会委员、纽约市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人口学会理事等。蒋耒文教授致力于环境变化的社会维度的研究,改进环境和气候变化分析中人口因素的方法论,并将人口学方法和模型工具应用于社会经济、环境及气候变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他的研究还主要涉及人口家庭户结构、能源消费模式变动,以及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生态影响等。在 Science, PNAS, Lancet, Nature 子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2080(O);Email:ljiang@shu.edu.cn。

李荣山

(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西社会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历史社会学、城乡发展问题等。先后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专著《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出版译著多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联系方式:lirongshan@shu.edu.cn

李友梅

(女),教授,博士(法国)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理论及其决策分析;发达工业社会变迁中的人类合作机制创新。近十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当代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社会心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上海市哲社系列课题)等。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社会》杂志主编、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 66133756;E-mail: liyoumei@mail.shu.edu.cn。

刘玉照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业: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和跨国企业研究。先后独立主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其他各类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主持实施经济社会学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大陆台商研究等大型调查研究。2021年带队赴卢旺达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受聘为卢旺达华侨华人协会高级顾问。团队成员先后在卢旺达、加纳、乌干达、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工作,组织出版《政治人类学评论》2023年第2辑(总第18辑)“经济社会学与企业海外民族志专刊”。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6375;E-mail: liuyuzhao@shu.edu.cn

彭善民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等。近年主持课题:“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生态视域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工作协会与社会工作职业化”(教育部人文社科)、“社会工作发展范式的国际比较:从英美范式到欧陆范式”(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十余篇科研成果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等转载。

联系方式:021-66136357;Email:smpeng@163.com。

盛智明

(男),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博士,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科新人”。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金融社会学研究。先后在《社会学研究》、 《社会》、《公共行政评论》、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本,合著1本,译著3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奖“学术新锐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多篇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被中央和省部级部门采纳。

联系方式:021-66137078,E-mail:sheng@shu.edu.cn。

肖瑛

(男),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曾就反身性、风险社会、社会学认识论、公共性、个人主义、中国社会变迁等议题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提出并阐述了“反思与自反”“复调社会”““制度与生活”“家作为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近期学术兴趣聚焦于以家作为方法,基于历史和田野资料以及文学文本,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机制和结构、文明比较、社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独立出版学术著作 2 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6 部、译著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40多篇次。11项成果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代表作有:《反思与自反:反身性视野下的社会学与风险社会》(商务印书馆 2020 年)、《公共性及其实践:中西古今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年)、《“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 11 期)、《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家邦关系论述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第 10 期)、《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 年第 9 期)、《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社会学评论》2020 年第 3 期)、《复调社会及其生产——以 Civil Society 的三种汉译法为基础》(《社会学研究》2010 年第 3 期)、《权利与权力:福柯治理术论述中的法律问题》(《社会》2023年第3期)。

联系方式:E-mail: baogulao_xiao@yeah.net

徐冰

(男),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诠释学进路的社会理论,文化与历史社会学。著有《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诠释学进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13),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理工大学)和《东洋社会思想研究》(韩国)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美国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09-2010),至今为该中心附属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比较研究中心和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14-2015)。

联系方式:021-66136370(O); E-mail: xu_bing2014@126.com。

严俊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经济社会学的“利益-规范”双重博弈理论(http://src.ruc.edu.cn/CN/Y2022/V10/I2/5)及其应用研究。重点主题包括跨国企业的文化与社会适应、艺术品定价与艺术家的经济生活、中国动画产业中的工作模式与艺术创作、中国民间宗教的市场化过程等。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出版法语专著 1 部,另有 6 篇论文收录于相关学术文集在国内外出版。承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 项,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2 项。现任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联合主任。

联系方式: E-mail: yanjunjack01@hotmail.com。

阳方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老龄与健康。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Aging &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 1 本和 4 个书籍章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多个省部级课题。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并参与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联系方式:E-mail: ouyangfang2014@163.com。

杨锃

(男),教授。神户大学哲学博士(2008),北海道大学访问学者(2013),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福利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残障研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等,先后在《社会》《社会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外文专著 1部(《梅耶的精神卫生运动:教育与习惯养成》),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Email:yangzeng@shu.edu.cn

袁浩

(男),副教授,博士。2008年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社会科学院,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社会学、精神健康与幸福感等方面。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来发表C刊论文4篇,英文论文(SSCI一区或二区)4篇。2022年出版专著1部,先后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联系方式:Email:yuanhao@shu.edu.cn

张敦福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学、城乡社会变迁。除了消费文化与消费者社会的理论议题外,主要运用质性方法(参与观察、访谈、田野工作等)研究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消费者社会、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曾主编“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现代社会学教程》,著《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列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理论分析》,译著《自亚当和夏娃以来》、《摩西与一神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未发现的自我》等。多篇论文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stainability,《人口研究》等刊物发表。近期主持完成的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消费为核心的视角”,“数字鸿沟与分享经济的社会治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大都市消费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上海为例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公共绿地与可持续城市”,等等。国外访学经历包括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法国人文之家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可持续消费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22.4-)。

联系方式:021-66134142;E-mail: dunfuzhang@hotmail.com;paulchang@shu.edu.cn

张海东

(男),教授,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近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著作、译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若干成果在《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全文转载。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3785;E-mail: haidongz@shu.edu.cn。

张亦农

(男),教授,博士(康奈尔大学)。专业:人类学。主要研究领域:民族宗教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社会网络,藏族、回族社会和文化。2010 年被授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现任美国维纳格林人类学基金会(The Wenner-Gren Foundation)刊物《Current Anthropology》特约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刊物《DIVERSITIES》编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客座研究员。

联系方式:021-66135595(O),66135202(fax); E-mail: yz36edu@gmail.com。

甄志宏

(男),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人口老龄化。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社区治理及老年人养老需求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近年来发表论文 10 余篇,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4 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各类项目 10 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8161;E-mail: zhenzhihong@shu.edu.cn。

朱宇

(男),教授,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朱宇教授目前为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教授,担任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国内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方向负责人。朱宇教授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城市报告》、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和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口学刊》等编委。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资助的国内外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著逾百篇(部),获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福建省等各类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18 项,2014 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联系方式:E-mail:zhu300@shu.edu.cn; zhuyu61@163.com。


上一条:转 | 关于2025年元旦放假和2024-2025学年寒假安排的通知

下一条:正式发布!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社会学院

创建时间:  2024-12-20  社会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学制:3 年

报名网址:(上海大学研究生院)https://gs.shu.edu.cn/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都市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两个目录外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拥有国际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世界人口组在亚洲区域的研究机构亚洲人口与可持发展研究元中心的总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一区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CSR)。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含“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与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管理并联合培养,同时有机会推荐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参与重大城市更新项目)、社会工作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核心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在年龄、职称和学术背景上形成了合理的结构。目前,该学科有57名专职教师,其中22人拥有海外博士学位,18人为教授。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青年长江学者 1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0人次。近五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7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通过学科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理论社会学

02.应用社会学

(1) 组织社会学

(2) 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

(3) 经济社会学

(4) 人口社会学

03.人口学

(1) 人口与环境

(2) 人力资本分析和预测

(3) 国际人口迁移

(4)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4.人类学

(1) 经济人类学

(2) 历史人类学

(3) 全球化与人类学

05.民俗学

(1) 现代民俗学

06.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1)城市化与社会治理

(2)都市休闲与消费

含“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培养

07.社会工作

(1)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

(2) 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管理

(3)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4) 临床与医务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

程明明、范明林、华红琴(本年度不招生)、黄晓春、计迎春、纪莺莺、贾文娟(本年度不招生)、蒋耒文、李友梅、刘玉照、彭善民、盛智明、肖瑛、徐冰(本年度不招生)、严俊、阳方、杨锃、张敦福(本年度不招生)、张海东、张亦农、甄志宏、朱宇(本年度不招生)、李荣山、袁浩(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22社会学专业基础

3. 3023社会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5年博士招生工作实施“申请-考核制”。为规范社会学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相关工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特制定 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一、 制定原则及其组织管理

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制定 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办法。

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可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二、“申请- 考核制”选拔标准:

1. 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申请人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 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申请人,报名时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现役军人申请博士研究生,须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4. 健康状况符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

三、“申请-考核制”选拔流程:

1. 接收申请:

(1)申请人需采取网上申报的形式,具体申报时间和流程遵照上海大学当年的要求(上海大学 2025年博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2)网上报名结束后,申请人需按研究生院要求的截止时间将申请材料寄到指定地址。

(3)申请材料提交明细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上下载,用A4 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下载);(包括申请人拟从事研究的主题、该主题在本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意义、申请人对该主题已经进行的研究、申请人拟在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的研究,以及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等内容);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专著、科技奖励、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证明等)复印件;

11)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2) 申请人的学术简历;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2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2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2. 资格初审:

(1)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初审;

(2)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报考者的报名材料第一部分;

(3)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先由报考导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采取打分排名,推荐差额复试;再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的老师在导师审核评议的基础上最终审定通过材料初审学生的材料,对考生进行考核打分,在学院官网公示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材料审核结果排名确立进入综合考核名单。

(4)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至少由本学科 5 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 60%。

3. 学科复核:

(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成立各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对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等进行全面复核考查。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对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

(2)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测试。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按照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七大方向进行,由社会学院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专业知识考查包括基础理论和方法、专业理论和方法两部分,由综合考核组成员命题。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 100 分;专业理论和方法 100 分。统一组织阅卷评分。

(3)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专业综合能力面试

由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和外语口语面试。招生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 5 人,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协作精神和外语口语能力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面试成绩总分 300 分,由各二级学科综合考核专家组组织专业综合能力面试。专家组由本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正高职称的不少于 60%,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具体时间将在社会学院网站公布。

综合能力面试:外语能力 100 分、综合能力 100 分及专业基础 100 分。外语成绩由负责外语面试的教师评审以百分制打分;综合能力成绩由专家组成员以百分制打分后取其平均分;专业基础成绩由报考导师以百分制打分;60 分及格。

(4)最终录取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人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审查,审查无误后,按照考核结果按照报考同一导师的成绩排名公示。 考核总分低于60%的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单科分数低于单科总分60%的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按照导师招生名额录取,同一导师内按照最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总分相同者拟录取面试环节中笔试成绩分值高的学生;如学生报考的意向导师无法接收,可结合报考本学院考生信息与复试情况,以及其他导师实际情况进行双向互选。培养方式为非定向的学生,人事档案必须按要求及时转入上海大学,否则不予录取;培养方式为定向的学生,需要在面试前出具纸质版的经由所在单位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定向培养考生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拟录取名单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示。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联系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社会学院2号楼119办公室 (顺丰快递)

邮编: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4142

联系人:李奕澜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程明明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务与老年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3项国家与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近10多项横向课题,发表SSCI、CSSCI期刊10 多篇,出版专著1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丹佛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工作。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 :Email :chengmmthu@163.com.

范明林

(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政策评估、非政府组织研究、城市贫困问题等。目前,已出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小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质性研究方法》、《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证研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等著作,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杂志上发表有关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个。现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社会兼职。

联系方式:021-66133221, 66133756(Fax);E-mail: fanml8@sina.com。

华红琴

(女),副教授,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残障研究、医务社会工作。主持 3 项省部级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出版 3 部专著,在《社会》、《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6352 ;E-mail: chrishua@shu.edu.cn。

黄晓春

(男),教授,博士(上海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城市基层治理。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中文著作:《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一流学术刊物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6185, E-mail:hxiaochunworkgroup@126.com。

计迎春

(女),教授,博士(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并在该校的北卡人口中心接受过五年的人口学训练。其后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目前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她同时担任国际华人社会学协会理事、上海市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性别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计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社会学,社会人口学,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性研究。计博士先后担任过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和China Review 等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她在以下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如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ex Roles, Temporalités (法文期刊),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Population Studie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等等。目前,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计博士主要致力于人口学、家庭和性别研究领域的相关本土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一是综合社会性别和发展的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乃至东亚社会长期低迷的生育率;二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复杂的性别动态,特别是性别意识形态的多维度性;三是对当代中国家庭制度变迁进行理论反思和提炼;四是基于中国社会复杂的家庭、性别、人口变迁动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理解和反思扎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现代性。计博士希望在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人口学和性别研究的维度,以中国视角、概念和理论,理解中国情境,讲述中国故事,和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开放、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联系方式:E-mail:yingchun_ji@163.com。

纪莺莺

(女),教授,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执行主编,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主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a Information等中英文权威刊物就相关议题发表2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2018)、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9)、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9)、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16)。

联系方式: Email:jiyingying12@126.com。

贾文娟

(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目前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体制的变迁、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关系。同时对娱乐化与中国文创产业的劳动状况、医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关系等问题亦有所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专著《选择性放任:车间政治与国有企业劳动治理逻辑的形成》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度好书推荐。

联系方式:E-mail:gm03jwj@126.com

蒋耒文

(男),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硕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学(人口学)博士,德国马普科学院人口所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美国人口理事会资深研究员和项目顾问。曾先后任北京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美国布朗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国际人口行动机构首席人口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以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学会(IIASA)客座研究员。曾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及 IPCC 奖励基金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气候变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兼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家委员会委员、纽约市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人口学会理事等。蒋耒文教授致力于环境变化的社会维度的研究,改进环境和气候变化分析中人口因素的方法论,并将人口学方法和模型工具应用于社会经济、环境及气候变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他的研究还主要涉及人口家庭户结构、能源消费模式变动,以及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生态影响等。在 Science, PNAS, Lancet, Nature 子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2080(O);Email:ljiang@shu.edu.cn。

李荣山

(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西社会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历史社会学、城乡发展问题等。先后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专著《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出版译著多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联系方式:lirongshan@shu.edu.cn

李友梅

(女),教授,博士(法国)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理论及其决策分析;发达工业社会变迁中的人类合作机制创新。近十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当代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社会心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上海市哲社系列课题)等。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社会》杂志主编、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 66133756;E-mail: liyoumei@mail.shu.edu.cn。

刘玉照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业: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和跨国企业研究。先后独立主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其他各类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主持实施经济社会学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大陆台商研究等大型调查研究。2021年带队赴卢旺达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受聘为卢旺达华侨华人协会高级顾问。团队成员先后在卢旺达、加纳、乌干达、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工作,组织出版《政治人类学评论》2023年第2辑(总第18辑)“经济社会学与企业海外民族志专刊”。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6375;E-mail: liuyuzhao@shu.edu.cn

彭善民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等。近年主持课题:“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生态视域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工作协会与社会工作职业化”(教育部人文社科)、“社会工作发展范式的国际比较:从英美范式到欧陆范式”(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十余篇科研成果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等转载。

联系方式:021-66136357;Email:smpeng@163.com。

盛智明

(男),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博士,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科新人”。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金融社会学研究。先后在《社会学研究》、 《社会》、《公共行政评论》、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本,合著1本,译著3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奖“学术新锐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多篇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被中央和省部级部门采纳。

联系方式:021-66137078,E-mail:sheng@shu.edu.cn。

肖瑛

(男),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曾就反身性、风险社会、社会学认识论、公共性、个人主义、中国社会变迁等议题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提出并阐述了“反思与自反”“复调社会”““制度与生活”“家作为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近期学术兴趣聚焦于以家作为方法,基于历史和田野资料以及文学文本,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机制和结构、文明比较、社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独立出版学术著作 2 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6 部、译著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40多篇次。11项成果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代表作有:《反思与自反:反身性视野下的社会学与风险社会》(商务印书馆 2020 年)、《公共性及其实践:中西古今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年)、《“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 11 期)、《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家邦关系论述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第 10 期)、《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 年第 9 期)、《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社会学评论》2020 年第 3 期)、《复调社会及其生产——以 Civil Society 的三种汉译法为基础》(《社会学研究》2010 年第 3 期)、《权利与权力:福柯治理术论述中的法律问题》(《社会》2023年第3期)。

联系方式:E-mail: baogulao_xiao@yeah.net

徐冰

(男),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诠释学进路的社会理论,文化与历史社会学。著有《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诠释学进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13),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理工大学)和《东洋社会思想研究》(韩国)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美国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09-2010),至今为该中心附属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比较研究中心和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2014-2015)。

联系方式:021-66136370(O); E-mail: xu_bing2014@126.com。

严俊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经济社会学的“利益-规范”双重博弈理论(http://src.ruc.edu.cn/CN/Y2022/V10/I2/5)及其应用研究。重点主题包括跨国企业的文化与社会适应、艺术品定价与艺术家的经济生活、中国动画产业中的工作模式与艺术创作、中国民间宗教的市场化过程等。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出版法语专著 1 部,另有 6 篇论文收录于相关学术文集在国内外出版。承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 项,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2 项。现任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联合主任。

联系方式: E-mail: yanjunjack01@hotmail.com。

阳方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老龄与健康。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Aging &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 1 本和 4 个书籍章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多个省部级课题。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并参与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联系方式:E-mail: ouyangfang2014@163.com。

杨锃

(男),教授。神户大学哲学博士(2008),北海道大学访问学者(2013),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福利社会学,研究主题包括残障研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等,先后在《社会》《社会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外文专著 1部(《梅耶的精神卫生运动:教育与习惯养成》),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现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Email:yangzeng@shu.edu.cn

袁浩

(男),副教授,博士。2008年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社会科学院,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社会学、精神健康与幸福感等方面。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来发表C刊论文4篇,英文论文(SSCI一区或二区)4篇。2022年出版专著1部,先后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联系方式:Email:yuanhao@shu.edu.cn

张敦福

(男),教授,博士(北京大学)。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学、城乡社会变迁。除了消费文化与消费者社会的理论议题外,主要运用质性方法(参与观察、访谈、田野工作等)研究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消费者社会、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曾主编“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现代社会学教程》,著《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列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理论分析》,译著《自亚当和夏娃以来》、《摩西与一神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未发现的自我》等。多篇论文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stainability,《人口研究》等刊物发表。近期主持完成的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消费为核心的视角”,“数字鸿沟与分享经济的社会治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大都市消费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上海为例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公共绿地与可持续城市”,等等。国外访学经历包括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法国人文之家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可持续消费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22.4-)。

联系方式:021-66134142;E-mail: dunfuzhang@hotmail.com;paulchang@shu.edu.cn

张海东

(男),教授,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近年主持的主要课题有:《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著作、译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若干成果在《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全文转载。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3785;E-mail: haidongz@shu.edu.cn。

张亦农

(男),教授,博士(康奈尔大学)。专业:人类学。主要研究领域:民族宗教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社会网络,藏族、回族社会和文化。2010 年被授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现任美国维纳格林人类学基金会(The Wenner-Gren Foundation)刊物《Current Anthropology》特约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刊物《DIVERSITIES》编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客座研究员。

联系方式:021-66135595(O),66135202(fax); E-mail: yz36edu@gmail.com。

甄志宏

(男),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人口老龄化。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社区治理及老年人养老需求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近年来发表论文 10 余篇,合作出版学术著作 4 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各类项目 10 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8161;E-mail: zhenzhihong@shu.edu.cn。

朱宇

(男),教授,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朱宇教授目前为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教授,担任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国内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方向负责人。朱宇教授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世界城市报告》、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和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口学刊》等编委。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资助的国内外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著逾百篇(部),获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福建省等各类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18 项,2014 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2019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联系方式:E-mail:zhu300@shu.edu.cn; zhuyu61@163.com。


上一条:转 | 关于2025年元旦放假和2024-2025学年寒假安排的通知

下一条:正式发布!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