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泮溪社会学讲堂(第二季):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与技术——以R为例

创建时间:  2016-04-25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泮溪社会学讲堂(第二季)
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与技术——以R为例
 
讲课人:
陈华珊博士
社会发展评估实验室;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主办: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
 
课程安排:
1讲:数据采集与网络爬虫技术
时间:2016429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2讲:社会网络分析之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
时间:2016520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3讲:社会网络分析之观测数据的网络测量
时间:2016523日星期一1800-20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4讲:社会网络分析之统计建模
时间:2016524日星期二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5讲:文本定量分析之文本定量化基础
时间:2016525日星期三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6讲:文本定量分析之文本分析建模
时间:2016527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7讲: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
面向大数据环境的优化以及相关数理统计模型
时间:2016530日星期一 1800-20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8讲:大数据分析的优化与工程技术挑战
时间:201661日星期三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申请方式:
发送邮件至1939652384@qq.com申请,包括姓名、学号、院系、年级信息。
申请截止时间:2016427 2400
 
课程联系人:
陈伟(chenweiab12@gmail.com
顾艳霞(1939652384@qq.com
 
上海大学泮溪社会学讲堂介绍: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办,延请《社会》杂志的优秀作者到社会学系开设专题学术研讨课。课程主要面向学有余力、有志学术的在校学生,课程讲究内容的系统性与研究性,时长以一周为起点,从一周到十周不等。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讲座预告:郑也夫《国家政策与社会治理》

下一条:讲座预告:从“扫描”到“解释”——中国人类学的可能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泮溪社会学讲堂(第二季):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与技术——以R为例

创建时间:  2016-04-25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泮溪社会学讲堂(第二季)
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与技术——以R为例
 
讲课人:
陈华珊博士
社会发展评估实验室;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主办: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
 
课程安排:
1讲:数据采集与网络爬虫技术
时间:2016429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2讲:社会网络分析之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
时间:2016520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3讲:社会网络分析之观测数据的网络测量
时间:2016523日星期一1800-20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4讲:社会网络分析之统计建模
时间:2016524日星期二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5讲:文本定量分析之文本定量化基础
时间:2016525日星期三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6讲:文本定量分析之文本分析建模
时间:2016527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7讲: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
面向大数据环境的优化以及相关数理统计模型
时间:2016530日星期一 1800-20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8讲:大数据分析的优化与工程技术挑战
时间:201661日星期三 1400-16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E308
 
申请方式:
发送邮件至1939652384@qq.com申请,包括姓名、学号、院系、年级信息。
申请截止时间:2016427 2400
 
课程联系人:
陈伟(chenweiab12@gmail.com
顾艳霞(1939652384@qq.com
 
上海大学泮溪社会学讲堂介绍: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办,延请《社会》杂志的优秀作者到社会学系开设专题学术研讨课。课程主要面向学有余力、有志学术的在校学生,课程讲究内容的系统性与研究性,时长以一周为起点,从一周到十周不等。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讲座预告:郑也夫《国家政策与社会治理》

下一条:讲座预告:从“扫描”到“解释”——中国人类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