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讲座预告:藏彜走廊与“家屋”组织

创建时间:  2015-11-06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系列讲座
 
2015第39讲总第398讲
题目:藏彜走廊与"家屋"组织
主讲人:翁乃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退休研究员
主持人:张江华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教授
时间:2015年11月9日  14:00-16:00
地点:校本部B417
 摘要:
1945年夏季,林耀华先生带着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陈永龄先生在"四川西北嘉戎民族社区"作文化生活考察。他们认为嘉戎的基本社会单位为一种"家屋"组织,并对其结构和内涵要义做了清晰且简练的陈述。无疑该田野志案例实际上挑战了以往的"继嗣理论"(descent theory)。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宋恩常、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严汝娴、宋兆麟、刘尧汉等多位民族学者对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俗称摩梭,自称纳日或纳)社会文化开展调查。他们异口同声认为纳日社会为母系社会。二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后期,时为分别在美国和法国攻读人类学博士生的施传刚、蔡华和翁乃群对川滇边境泸沽湖周边的纳日/纳人社会文化开展田野研究。 在他们九十年代先后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虽然丰富了田野志描述,并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辈学者的论点和分析,但在纳日人的母系制社会认识上,基本上与早先的研究没有根本的差异。值得指出的是,当面对纳日社会中存在的大量不符合母系继嗣结构的家户组织时,上述研究者仍固执"继嗣理论"的学理,更多地着力于对其亲属称谓结构分析和强调,而缺乏整体性的和关联社会实践的分析和思考,以致最终坚持纳日社会为母系制社会的论断,并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困。
早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鮑亚士( Boas, F.)对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夸丘特尔(Kwakiutl)部落numayma亲属制度组织的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克罗伯(Kroeber, A.L.)对加利福尼亚州印地安尤洛克(Yurok)部落的基本社会组织的研究,也遇到了与前述纳日研究的类似窘困。 正是基于对鮑亚士、克罗伯等的田野志研究,以及他自己对中世纪欧洲贵族"家屋"(noble house)、日本德川时代的"ie"组织的研究,以及许多关于东南亚海岛地区族群的田野志研究等,列维·施特劳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家屋社会"(Sociétéà Maisons (house-based society))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不仅引起上述研究东南亚海岛地区人类学者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研究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等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以及研究北美、拉美、甚至非洲人类学者的回应。当然这些学者们的反响和回应,也和以往各种推进学理发展进程中的许多争论一样,充满了尖锐的批评,以及进而对"家屋社会"概念加以完善超越的努力企图。经对纳日社会研究的长期反思,报告人认为列维·施特劳斯的"家屋"概念,对解开上述研究窘困提供了有价值的学理路径。
在对纳日人研究期间,报告人也曾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Su hin、Per mu、Ka mi开展调查,同样发现了类似林耀华和陈永龄先生在嘉戎社会研究中所描述的"家屋"组织。 通过对林、陈的嘉戎"家屋"描述与列维·施特劳斯具有启发性的"家屋"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他们关于"家屋"的论述有着高度的相似相通性。
在本报告中,报告人将以上述藏彝走廊的三个田野志研究案例,与列维·施特劳斯关于"家屋社会"概念及其思考进行分析和讨论。 报告人认为"家屋社会"概念对推进藏彝走廊许多不同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信仰体系、以及多族群社会文化混融图景研究的深入具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和意义。
 翁乃群简介
 翁乃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1993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人类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The Mother House:the Symbolism and Practice of Gender among the Na ze in Southwest Chin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ew York.
基于博士论文曾在相关学术刊物和论文集发表有"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公众领域家户化"、"蛊、性和社会性别:关于我国西南纳日人蛊信仰的一个调查"等论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曾主持"南昆铁路的建设及其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基于该研究主编出版了三卷本《南昆八村》田野报告。
2001-2002年曾主持"中国西南农村教育的社会文化建构"课题研究。在该研究成果基础上编著《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一书。
2001-2002年参与了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相关研究,发表有"Flows of heroin, people, capital, imagination, 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southwest China"、"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以及合著了"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2004-2009年期间曾主持"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课题研究。发表有"国家和地方语境下的族群认同"、"伯-纳日的共生、依存和认同互构关系:历史与现实"、"近三十年以来川滇交界泸沽湖周边纳日社会文化变迁— da ba信仰和家户"。
另外,发表过"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研究及其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再生产—以纳西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关系为例"。近年,还发表了"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对‘摩梭’文化研究与文化保护的一点思考"、"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地方语境下的‘族群’认同—以藏彝走廊为例"等论文。
 
 
信息发布:http://www.sei.shu.edu.cn/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网站
********************************************************
中国.上海.上大路99号B419 邮编: 200444
B419.(Shanghai University),99 Shangda Rd.,
Shanghai, P. R. China, 200444
联系人:徐芬芳
联系电话:021-66135205
电子邮件:xufenfang2008@163.com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讲座预告: 伦理——助人专业的必修课

下一条:讲座预告: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死亡率变化情况——以上海为例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讲座预告:藏彜走廊与“家屋”组织

创建时间:  2015-11-06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系列讲座
 
2015第39讲总第398讲
题目:藏彜走廊与"家屋"组织
主讲人:翁乃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退休研究员
主持人:张江华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教授
时间:2015年11月9日  14:00-16:00
地点:校本部B417
 摘要:
1945年夏季,林耀华先生带着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陈永龄先生在"四川西北嘉戎民族社区"作文化生活考察。他们认为嘉戎的基本社会单位为一种"家屋"组织,并对其结构和内涵要义做了清晰且简练的陈述。无疑该田野志案例实际上挑战了以往的"继嗣理论"(descent theory)。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宋恩常、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严汝娴、宋兆麟、刘尧汉等多位民族学者对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俗称摩梭,自称纳日或纳)社会文化开展调查。他们异口同声认为纳日社会为母系社会。二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后期,时为分别在美国和法国攻读人类学博士生的施传刚、蔡华和翁乃群对川滇边境泸沽湖周边的纳日/纳人社会文化开展田野研究。 在他们九十年代先后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虽然丰富了田野志描述,并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辈学者的论点和分析,但在纳日人的母系制社会认识上,基本上与早先的研究没有根本的差异。值得指出的是,当面对纳日社会中存在的大量不符合母系继嗣结构的家户组织时,上述研究者仍固执"继嗣理论"的学理,更多地着力于对其亲属称谓结构分析和强调,而缺乏整体性的和关联社会实践的分析和思考,以致最终坚持纳日社会为母系制社会的论断,并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困。
早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鮑亚士( Boas, F.)对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夸丘特尔(Kwakiutl)部落numayma亲属制度组织的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克罗伯(Kroeber, A.L.)对加利福尼亚州印地安尤洛克(Yurok)部落的基本社会组织的研究,也遇到了与前述纳日研究的类似窘困。 正是基于对鮑亚士、克罗伯等的田野志研究,以及他自己对中世纪欧洲贵族"家屋"(noble house)、日本德川时代的"ie"组织的研究,以及许多关于东南亚海岛地区族群的田野志研究等,列维·施特劳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家屋社会"(Sociétéà Maisons (house-based society))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不仅引起上述研究东南亚海岛地区人类学者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研究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等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以及研究北美、拉美、甚至非洲人类学者的回应。当然这些学者们的反响和回应,也和以往各种推进学理发展进程中的许多争论一样,充满了尖锐的批评,以及进而对"家屋社会"概念加以完善超越的努力企图。经对纳日社会研究的长期反思,报告人认为列维·施特劳斯的"家屋"概念,对解开上述研究窘困提供了有价值的学理路径。
在对纳日人研究期间,报告人也曾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Su hin、Per mu、Ka mi开展调查,同样发现了类似林耀华和陈永龄先生在嘉戎社会研究中所描述的"家屋"组织。 通过对林、陈的嘉戎"家屋"描述与列维·施特劳斯具有启发性的"家屋"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他们关于"家屋"的论述有着高度的相似相通性。
在本报告中,报告人将以上述藏彝走廊的三个田野志研究案例,与列维·施特劳斯关于"家屋社会"概念及其思考进行分析和讨论。 报告人认为"家屋社会"概念对推进藏彝走廊许多不同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信仰体系、以及多族群社会文化混融图景研究的深入具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和意义。
 翁乃群简介
 翁乃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1993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人类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The Mother House:the Symbolism and Practice of Gender among the Na ze in Southwest Chin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ew York.
基于博士论文曾在相关学术刊物和论文集发表有"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公众领域家户化"、"蛊、性和社会性别:关于我国西南纳日人蛊信仰的一个调查"等论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曾主持"南昆铁路的建设及其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基于该研究主编出版了三卷本《南昆八村》田野报告。
2001-2002年曾主持"中国西南农村教育的社会文化建构"课题研究。在该研究成果基础上编著《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一书。
2001-2002年参与了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相关研究,发表有"Flows of heroin, people, capital, imagination, 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southwest China"、"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以及合著了"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2004-2009年期间曾主持"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课题研究。发表有"国家和地方语境下的族群认同"、"伯-纳日的共生、依存和认同互构关系:历史与现实"、"近三十年以来川滇交界泸沽湖周边纳日社会文化变迁— da ba信仰和家户"。
另外,发表过"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研究及其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再生产—以纳西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关系为例"。近年,还发表了"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对‘摩梭’文化研究与文化保护的一点思考"、"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地方语境下的‘族群’认同—以藏彝走廊为例"等论文。
 
 
信息发布:http://www.sei.shu.edu.cn/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网站
********************************************************
中国.上海.上大路99号B419 邮编: 200444
B419.(Shanghai University),99 Shangda Rd.,
Shanghai, P. R. China, 200444
联系人:徐芬芳
联系电话:021-66135205
电子邮件:xufenfang2008@163.com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讲座预告: 伦理——助人专业的必修课

下一条:讲座预告: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死亡率变化情况——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