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获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微课展评二等奖

创建时间:  2022-07-04  郑宏彩   浏览次数:   返回

2022年6月,为进一步发挥党史育人的大课堂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展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探索成果,教务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微课展评。经专家初评、复评,微课展示,贾文娟副教授开设的“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获得了微课展评二等奖。

社会史是涵盖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其关注点在于普通人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启的作用,注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回应重大议题。“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从阶级、现代化、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性、制度五个核心议题出发,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计划经济工业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并关注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领导作用的不同方法与特征。“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是社会学院的一门新课,贾文娟副教授自2020年秋季开始讲授,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社会学院高年级本科生。

“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自获得“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合”立项以来,已经制订出一份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具有全球视野的教学大纲;制订出一套以学界重点议题、前沿研究为核心的新课件、新教案;开发了1个特色示范课堂和系列党史融合教学的设计案例;并录制了1次面向公众的视频微课。课程建设富有一定的特色与成效。

第一,社会学理论核心议题与历史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课程从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五个议题:阶级、现代性、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性、制度入手,给同学们讲授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将举足轻重的重大理论议题与普通人稀松平常的生活进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强调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注重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现阶段,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往往又卷又丧。本课程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到特定时代,并向其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趣味性,并据此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境遇、不同挑战与应对范式,使学生理解党的品格,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三,教师讲座与读书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性。课程采取了一次讲座、一次讨论的对分课堂组织形式。在讲座课阶段,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产生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阅读讨论阶段,则要求学生必须提问和讨论。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实践共同体的参与度。

(贾文娟供稿)


上一条:社会学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本科课程表

下一条:高夏丽、康义金、王会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

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获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微课展评二等奖

创建时间:  2022-07-04  郑宏彩   浏览次数:   返回

2022年6月,为进一步发挥党史育人的大课堂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展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探索成果,教务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微课展评。经专家初评、复评,微课展示,贾文娟副教授开设的“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获得了微课展评二等奖。

社会史是涵盖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其关注点在于普通人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启的作用,注重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回应重大议题。“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从阶级、现代化、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性、制度五个核心议题出发,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计划经济工业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并关注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领导作用的不同方法与特征。“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是社会学院的一门新课,贾文娟副教授自2020年秋季开始讲授,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社会学院高年级本科生。

“社会史研究前沿”课程自获得“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合”立项以来,已经制订出一份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具有全球视野的教学大纲;制订出一套以学界重点议题、前沿研究为核心的新课件、新教案;开发了1个特色示范课堂和系列党史融合教学的设计案例;并录制了1次面向公众的视频微课。课程建设富有一定的特色与成效。

第一,社会学理论核心议题与历史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课程从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五个议题:阶级、现代性、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性、制度入手,给同学们讲授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将举足轻重的重大理论议题与普通人稀松平常的生活进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强调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注重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现阶段,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往往又卷又丧。本课程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到特定时代,并向其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趣味性,并据此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境遇、不同挑战与应对范式,使学生理解党的品格,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三,教师讲座与读书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性。课程采取了一次讲座、一次讨论的对分课堂组织形式。在讲座课阶段,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产生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阅读讨论阶段,则要求学生必须提问和讨论。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实践共同体的参与度。

(贾文娟供稿)


上一条:社会学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本科课程表

下一条:高夏丽、康义金、王会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