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22日,2022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戴安妮、李炎欣,2023级民俗学硕士生张子健赴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并分别在分论坛做汇报。
戴安妮在第四十七分论坛:“体物如微:民俗文化中的身体与身体感”中进行了题为《Cosplay 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以上海COMICUP漫展为例》的论文汇报。戴安妮同学关注到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对趣缘群体的研究是洞悉当代都市青年认知方式、生活境遇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上海COMICUP漫展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从身体视角对Cosplay这一青年亚文化实践活动进行解读,指出参与者在漫展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身体逻辑不仅是其主体性的彰显,也透露出他们对自我的期待以及对时代的理解和感知。
在点评阶段,山西师范大学的高忠严老师对文章提出了宝贵建议。
李炎欣在第43组中作题为《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基于物质与行动的再现功能》的论文汇报。论文从社会现象出发提出问题,通过相关概念解读、相关文献回顾以及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得出结论——关于节日变味、氛围越来越淡的吐槽,问题不在于节日本身,而在于过节的人。节日记忆发生变化和差异,是由于人们站在了不能产生相同记忆的空间场域内,这个场域是由物质与行动构成。如果我们想要切实体会到节日的记忆氛围,最好的方式是回到记忆中的地方,感受记忆中的行为,去见到记忆中的物品,又或者就是接受改变,适应现在的节日氛围,而不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打着怀旧的旗号,一味地吐槽节日变味。
在讨论阶段,文章也收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鞠熙老师等人的意见和建议。
张子健在分组研讨会场做题为《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的论文汇报。论文以民俗学专业的学习出发,结合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对泰伯形象的历史演变、当代流传进行了探讨。本篇论文主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文本中的泰伯形象进行分析,并从田野调查中汲取灵感,以文献、田野互证的方法分析文本。其中,泰伯在史籍中被吸纳为与禅让、王位交替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特殊意象,具有突出的政治隐喻意义,这反应泰伯形象不是单一扁平的,在政治隐喻、民间信仰等部分甚至与主流文化产生矛盾。因此,从多个角度研究泰伯形象并探究其发展演变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内涵具有深刻价值,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解释。
随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亦箫老师对文章进行点评,从历史真伪的角度对本篇论文选择的文本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同时也认为论文可以多从田野中获得资料。来自其他高校的参会人员也对论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博物院承办,旨在全面回顾与阐释自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年来民俗学理论研究的中国经验,共同推动我国民俗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年会于2023年10月20日至2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共设置54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非遗学、文化遗产等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戴安妮、张子健、李炎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