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社院学子探索“艺术社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

创建时间:  2021-11-30  回胜男   浏览次数:   返回

2021年11月25日,我院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民俗学等专业同学,跟随着专业策展人、艺术社区建设者王南溟老师一起走进了位于东昌路的东昌小区,去探索“艺术进老旧社区”的实践。

近年来,王南溟老师致力于建设“艺术社区”。此次,他在东昌小区创新性地将三星堆、龙门石窟等优秀艺术文化以摄影展等形式进行展出,将老旧社区逐渐变为“艺术社区”;而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美术学院、文学院、社会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共同研讨,以“艺术社区”探索为平台,突破学科的藩篱,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

东昌路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街道,在这里,抬头就是颇具现代气息的“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大厦;低头却是老旧的小区和古朴的街道。历史与现实在这个时空中交错、碰撞,一幅关于浦东记忆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王南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东昌路开始了今天的探索。刚出门时,王南溟老师指着“三件套”对我们说,这里的老居民不管它们叫“三件套”,而是把它们叫作“三座大山”,这风趣幽默的比喻一下就拉近了同学们和王老师的距离,也打开了王老师的话匣子。

我们首先踏入了一座位于繁华交界口的大楼——东昌大楼,探索楼道中叙述一个时代的艺术展。在前往东昌大楼前我们一直在思考,社区,或者说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昌大楼为什么会这么“大度”地将走廊这样一个公共的空间让出来,来进行一个看起来很不和谐的“艺术展”,这种“艺术”对于老旧社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当从七楼电梯下来时,我们的疑惑似乎已经得到一部分解答。

这个艺术展里的照片都是一位名叫赵解平的战士提供的,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根据照片复原的瞭望塔模型。这名战士以前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用照片和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随手拍的照片在几十年后竟成了人们研究浦东发展史的珍贵资料。王南溟老师为我们讲解到:这个艺术展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它没有办法被搬到其他的地方。以前的东昌消防队就在窗外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在楼道里挂了照片,利用了窗外独特的布景,两相对比,历史和现实就这样交织在眼前了。该展显现出一个五十年代浦东最高点——东昌消防队瞭望塔的兴起和倒塌,也是一个陆家嘴的记忆史。一开始很难想象在一个具有年代感的旧楼道内有怎样的艺术氛围。但看到交错着的窗外的景和窗旁的影像和模型时,时代的变迁由过去的黑白照片和窗外飞驰而过的车流组成,带来了时空重叠之间的穿梭。楼道里精心布置了灯光,使楼道呈现出专业美术馆的样貌,楼道里曲折的动线也带给人丰富的观展体验。其中最为巧妙的来自于该展布置的高度——七楼,正呼应着当时东昌瞭望塔的高度,透过窗户又在视觉层面体会了一番走进照片里的错觉。

从东昌大楼出来后,王南溟老师并不是直接带我们前往星梦车棚,而是带我们逛了逛这条东昌路。一路上,王老师大到筒子楼、小到街边一家鸭血粉丝店都对我们细细介绍。听完充满烟火气的介绍后,我们仿佛已经在这条街道上鲜活地生活了几年。站在东昌路的十字路口很难不去关注不远处矗立的上海“三件套”,但在它们之下,又是我们即将前往的老旧小区,对比陡然而生。走过斑马线巨大的一幅壁画跳入我们视线,再往前走又是诙谐可爱的一段矮墙壁画,原来都是艺术进社区的杰作。王南溟老师领着我们往社区中去,突然指着一面长长的白墙告诉我们:“物业说这块地方也是我们的创作空间。”我们心想,嚯,好大方的物业,好大方的居民。

“滴,人脸识别成功”——进入星梦停车棚还需要智能的人脸识别,王老师解释道这是居民要求设置的,提高居民和车辆的安全性,这也为展览设置添加了一丝神秘的气息。走进星梦停车棚,左边摆放的是三星堆的展览图架,右边便是即将开始布展的区域,本次主题是“龙门石窟图片展”。经过前期的测绘,今天的工作即是布置展览,将龙门石窟的各种样式的画悬挂在合适的位置,利用专业艺术展览的技术要求,白墙为底,配上基调为白色的图片,与停车棚更为相匹配;龙门石窟的照片的摆放位置既要考虑车辆摆放位置高度,做到不影响居民停车,又要考虑艺术展览的成功性,这是依靠于设计师和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和良性沟通完成。这里图像齐全,有“飞天”、“菩萨像”、“佛像”以及“护法”等,图片清晰度高,再加上艺术灯光,相信未来会给居民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犹如亲临现场观赏。

为什么社区会将公共空间用作照片展?为什么三星堆和龙门石窟照片进社区活动能够开展如此顺利?我想有一个词可以说明,那就是“意义”。不论是与暸望塔高度相当的东昌大楼7层,与窗外景色对应组成独一无二画面的新旧浦东景色对比,还是星梦车棚内“突围式设计”,它们凸显出“艺术动员”的绝妙意义才是最为珍贵的。布展过程中的很多小细节都是通过居委会书记召集居民讨论的结果,“专业问题专家处理、基础问题居民讨论”已经成为他们之间的默契,从原本简单的居民停车棚中看到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希望,这或许就是社会学能够再思考的地方。

经过了今天在东昌路的体验,同学们去探寻记忆,去感知历史,去联系社会学与现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和其他学科不断融合、交叉,与现实不断碰撞而形成的。这两个小小的艺术展背后有社会学、文学、美术的相互配合,也有居民的赞成与支持,从它们的成功中能够窥见社会的人文意识正在觉醒,而这也正是“艺术社区”不断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过程。


上一条:“职”点迷津 筑梦远航 | 社会学院研究生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召开

下一条:我院研究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社院学子探索“艺术社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

创建时间:  2021-11-30  回胜男   浏览次数:   返回

2021年11月25日,我院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民俗学等专业同学,跟随着专业策展人、艺术社区建设者王南溟老师一起走进了位于东昌路的东昌小区,去探索“艺术进老旧社区”的实践。

近年来,王南溟老师致力于建设“艺术社区”。此次,他在东昌小区创新性地将三星堆、龙门石窟等优秀艺术文化以摄影展等形式进行展出,将老旧社区逐渐变为“艺术社区”;而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美术学院、文学院、社会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共同研讨,以“艺术社区”探索为平台,突破学科的藩篱,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

东昌路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街道,在这里,抬头就是颇具现代气息的“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大厦;低头却是老旧的小区和古朴的街道。历史与现实在这个时空中交错、碰撞,一幅关于浦东记忆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王南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东昌路开始了今天的探索。刚出门时,王南溟老师指着“三件套”对我们说,这里的老居民不管它们叫“三件套”,而是把它们叫作“三座大山”,这风趣幽默的比喻一下就拉近了同学们和王老师的距离,也打开了王老师的话匣子。

我们首先踏入了一座位于繁华交界口的大楼——东昌大楼,探索楼道中叙述一个时代的艺术展。在前往东昌大楼前我们一直在思考,社区,或者说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昌大楼为什么会这么“大度”地将走廊这样一个公共的空间让出来,来进行一个看起来很不和谐的“艺术展”,这种“艺术”对于老旧社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当从七楼电梯下来时,我们的疑惑似乎已经得到一部分解答。

这个艺术展里的照片都是一位名叫赵解平的战士提供的,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根据照片复原的瞭望塔模型。这名战士以前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用照片和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随手拍的照片在几十年后竟成了人们研究浦东发展史的珍贵资料。王南溟老师为我们讲解到:这个艺术展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它没有办法被搬到其他的地方。以前的东昌消防队就在窗外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在楼道里挂了照片,利用了窗外独特的布景,两相对比,历史和现实就这样交织在眼前了。该展显现出一个五十年代浦东最高点——东昌消防队瞭望塔的兴起和倒塌,也是一个陆家嘴的记忆史。一开始很难想象在一个具有年代感的旧楼道内有怎样的艺术氛围。但看到交错着的窗外的景和窗旁的影像和模型时,时代的变迁由过去的黑白照片和窗外飞驰而过的车流组成,带来了时空重叠之间的穿梭。楼道里精心布置了灯光,使楼道呈现出专业美术馆的样貌,楼道里曲折的动线也带给人丰富的观展体验。其中最为巧妙的来自于该展布置的高度——七楼,正呼应着当时东昌瞭望塔的高度,透过窗户又在视觉层面体会了一番走进照片里的错觉。

从东昌大楼出来后,王南溟老师并不是直接带我们前往星梦车棚,而是带我们逛了逛这条东昌路。一路上,王老师大到筒子楼、小到街边一家鸭血粉丝店都对我们细细介绍。听完充满烟火气的介绍后,我们仿佛已经在这条街道上鲜活地生活了几年。站在东昌路的十字路口很难不去关注不远处矗立的上海“三件套”,但在它们之下,又是我们即将前往的老旧小区,对比陡然而生。走过斑马线巨大的一幅壁画跳入我们视线,再往前走又是诙谐可爱的一段矮墙壁画,原来都是艺术进社区的杰作。王南溟老师领着我们往社区中去,突然指着一面长长的白墙告诉我们:“物业说这块地方也是我们的创作空间。”我们心想,嚯,好大方的物业,好大方的居民。

“滴,人脸识别成功”——进入星梦停车棚还需要智能的人脸识别,王老师解释道这是居民要求设置的,提高居民和车辆的安全性,这也为展览设置添加了一丝神秘的气息。走进星梦停车棚,左边摆放的是三星堆的展览图架,右边便是即将开始布展的区域,本次主题是“龙门石窟图片展”。经过前期的测绘,今天的工作即是布置展览,将龙门石窟的各种样式的画悬挂在合适的位置,利用专业艺术展览的技术要求,白墙为底,配上基调为白色的图片,与停车棚更为相匹配;龙门石窟的照片的摆放位置既要考虑车辆摆放位置高度,做到不影响居民停车,又要考虑艺术展览的成功性,这是依靠于设计师和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和良性沟通完成。这里图像齐全,有“飞天”、“菩萨像”、“佛像”以及“护法”等,图片清晰度高,再加上艺术灯光,相信未来会给居民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犹如亲临现场观赏。

为什么社区会将公共空间用作照片展?为什么三星堆和龙门石窟照片进社区活动能够开展如此顺利?我想有一个词可以说明,那就是“意义”。不论是与暸望塔高度相当的东昌大楼7层,与窗外景色对应组成独一无二画面的新旧浦东景色对比,还是星梦车棚内“突围式设计”,它们凸显出“艺术动员”的绝妙意义才是最为珍贵的。布展过程中的很多小细节都是通过居委会书记召集居民讨论的结果,“专业问题专家处理、基础问题居民讨论”已经成为他们之间的默契,从原本简单的居民停车棚中看到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希望,这或许就是社会学能够再思考的地方。

经过了今天在东昌路的体验,同学们去探寻记忆,去感知历史,去联系社会学与现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和其他学科不断融合、交叉,与现实不断碰撞而形成的。这两个小小的艺术展背后有社会学、文学、美术的相互配合,也有居民的赞成与支持,从它们的成功中能够窥见社会的人文意识正在觉醒,而这也正是“艺术社区”不断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过程。


上一条:“职”点迷津 筑梦远航 | 社会学院研究生冬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召开

下一条:我院研究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