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中英专家共聚上海大学 推动安宁疗护“人人享有”迈向新阶段——2025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暨中英安宁缓和照护与善终关怀工作坊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5-11-04  温凯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0月14日,“兑现承诺,人人享有——2025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暨中英安宁缓和照护与善终关怀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活动得到了上海大学“2025新伙伴工作坊项目”、上海大学-福寿园国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同时,也作为全国殡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年度活动之一。工作坊汇聚中英两国教育、研究、实务领域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安宁疗护与善终关怀的高质量发展、本土化实践与国际化合作展开深度交流。


产学合作平台落地,校企协同开新篇

开幕式上,上海市安宁疗护管理中心荣誉主任吴玉苗、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兼首席品牌官邬亦波以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分别致辞,共同强调政府、高校、医疗机构与企业协同推进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性。随后,现场举行了“上海大学—福寿园国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善终服务与管理’”揭牌仪式,标志着安宁疗护领域“高校科研+企业实践”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正式落地,为人才培养与行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聚焦安宁疗护:体系建设、专业干预与质量评估

在安宁疗护专题研讨板块,中外专家从系统构建、专业方法与服务评估等多角度分享前沿成果。

在体系建设与分级诊疗方面,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名誉主任吴玉苗以上海实践为例,提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机制;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Stephen Mason博士强调通过国际协作推动教育标准统一与服务整合。在专业沟通与干预模型建设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的Susan Wilkinson博士引入“10-40沟通模型”,提升团队协作与个性化照护水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程明明副教授提出针对老年终末期患者的社会工作干预框架,关注患者自主性与意义重建。


聚焦善终服务:观念重构、生命教育与人才支撑

在善终服务前瞻探索板块,研讨延伸至文化观念、社区教育与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展服务内涵与外延。

在善终观念与文化适应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犯罪学系助理教授方超博士提出中国语境下“善终”是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医护人员需在文化张力中构建适配路径。在生命教育与社区融合创新探索方面,牧云记书店主理人李经衡分享以书店为载体,通过亲子共读、节气活动等方式,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场景,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在人才培养与跨界实践方面,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徐晓玲副院长介绍民政高校如何构建覆盖安宁照护、善终规划、哀伤辅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英国巴斯大学Alastair Comery博士探索以音乐为媒介,在临终与丧亲过程中维系身份认同、建构生命意义。在本土化实践与质量工具探究方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周雨欣探索在中国长期照护机构中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突出家庭参与特色;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兰雅心博士汉化并验证QODDI量表,为临终质量评估提供中国标准。

活动特设新书推介环节,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与上海市安宁疗护专家施永兴教授线上线下推介程明明老师的新书《安宁疗护社会工作——评估与干预》,推动专业知识向一线延伸。

此次工作坊不仅深化了中英在安宁疗护与善终服务领域的专业对话,更通过揭牌合作、新书推广、培训计划与证书认证等多维举措,为中国安宁疗护与善终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与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文化视野融合实地参访

工作坊采用实地调研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10月13日,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赴上海市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嘉定区新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观交流,深入了解上海在社区层面推动安宁疗护的制度建设与服务模式,为后续研讨提供了丰富案例。

文:温凯


上一条:特等奖!社会学院学子问鼎“挑战杯”国赛最高奖!

下一条:讲座回顾|联合国人口司司长John Wilmoth在上海大学发表“世界人口展望:趋势差异、叙事博弈和联合国的作用”的主题演讲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中英专家共聚上海大学 推动安宁疗护“人人享有”迈向新阶段——2025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暨中英安宁缓和照护与善终关怀工作坊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5-11-04  温凯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0月14日,“兑现承诺,人人享有——2025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暨中英安宁缓和照护与善终关怀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活动得到了上海大学“2025新伙伴工作坊项目”、上海大学-福寿园国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同时,也作为全国殡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年度活动之一。工作坊汇聚中英两国教育、研究、实务领域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安宁疗护与善终关怀的高质量发展、本土化实践与国际化合作展开深度交流。


产学合作平台落地,校企协同开新篇

开幕式上,上海市安宁疗护管理中心荣誉主任吴玉苗、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兼首席品牌官邬亦波以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分别致辞,共同强调政府、高校、医疗机构与企业协同推进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性。随后,现场举行了“上海大学—福寿园国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善终服务与管理’”揭牌仪式,标志着安宁疗护领域“高校科研+企业实践”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正式落地,为人才培养与行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聚焦安宁疗护:体系建设、专业干预与质量评估

在安宁疗护专题研讨板块,中外专家从系统构建、专业方法与服务评估等多角度分享前沿成果。

在体系建设与分级诊疗方面,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名誉主任吴玉苗以上海实践为例,提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机制;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Stephen Mason博士强调通过国际协作推动教育标准统一与服务整合。在专业沟通与干预模型建设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的Susan Wilkinson博士引入“10-40沟通模型”,提升团队协作与个性化照护水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程明明副教授提出针对老年终末期患者的社会工作干预框架,关注患者自主性与意义重建。


聚焦善终服务:观念重构、生命教育与人才支撑

在善终服务前瞻探索板块,研讨延伸至文化观念、社区教育与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展服务内涵与外延。

在善终观念与文化适应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犯罪学系助理教授方超博士提出中国语境下“善终”是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医护人员需在文化张力中构建适配路径。在生命教育与社区融合创新探索方面,牧云记书店主理人李经衡分享以书店为载体,通过亲子共读、节气活动等方式,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场景,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在人才培养与跨界实践方面,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徐晓玲副院长介绍民政高校如何构建覆盖安宁照护、善终规划、哀伤辅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英国巴斯大学Alastair Comery博士探索以音乐为媒介,在临终与丧亲过程中维系身份认同、建构生命意义。在本土化实践与质量工具探究方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周雨欣探索在中国长期照护机构中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突出家庭参与特色;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兰雅心博士汉化并验证QODDI量表,为临终质量评估提供中国标准。

活动特设新书推介环节,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与上海市安宁疗护专家施永兴教授线上线下推介程明明老师的新书《安宁疗护社会工作——评估与干预》,推动专业知识向一线延伸。

此次工作坊不仅深化了中英在安宁疗护与善终服务领域的专业对话,更通过揭牌合作、新书推广、培训计划与证书认证等多维举措,为中国安宁疗护与善终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与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文化视野融合实地参访

工作坊采用实地调研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10月13日,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赴上海市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嘉定区新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观交流,深入了解上海在社区层面推动安宁疗护的制度建设与服务模式,为后续研讨提供了丰富案例。

文:温凯


上一条:特等奖!社会学院学子问鼎“挑战杯”国赛最高奖!

下一条:讲座回顾|联合国人口司司长John Wilmoth在上海大学发表“世界人口展望:趋势差异、叙事博弈和联合国的作用”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