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晚18时30分,第三次“秋白读书会”于社会学院216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瞿秋白1920年赴俄初期为《晨报》《时事新报》撰写的12篇通讯展开,聚焦其哈尔滨见闻、阶级分析视角与早期思想转型。来自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专业的二十余名师生,以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还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瞿秋白作为中国首位驻苏记者的新闻实践与思想价值。

从边缘青年到驻苏记者:瞿秋白的多重思想动机
读书会伊始,领读人以瞿秋白赴俄的复杂背景破题。作为俄文专修馆的未毕业生,瞿秋白因译介托尔斯泰作品崭露头角,后经多重人脉(孙九录、俞颂华等)与梁启超主导的“研究系”媒体网络推荐,成为《晨报》《时事新报》特约记者。这一机遇既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圈层流动的偶然性,亦与梁启超推动中国首次驻外记者制度试验的远见密切相关。与会者指出,瞿秋白的赴俄动机远超“职业选择”范畴:既有对苏俄革命的好奇与向往,亦隐含青年知识分子借新闻实践介入国家命运的热忱。其通讯中克制的情感表达与《饿乡纪程》的文学化叙事形成张力,恰体现了新闻纪实与思想探索的双重使命。
哈尔滨:殖民遗产与阶级镜像的交织
聚焦《哈尔滨四日之闻见》《哈埠工会联合会长访问记》等文本,讨论重点落在瞿秋白对哈尔滨社会结构的剖析。这座由沙俄殖民而兴的城市,因中东铁路主权争议、日俄势力渗透及1920年《加拉罕宣言》后的中俄角力,成为观察近代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显微镜”。
瞿秋白以记者之眼捕捉到殖民遗产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批判中东铁路中国接管后的管理混乱,揭露旧俄职员残留的殖民者心态;另一方面,他又敏锐发现普通俄侨“褪去特权光环,与中国平民共处底层”的转变,并从中窥见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平民性。这种矛盾态度,既源于对苏俄理想的期待,亦根植于民族主义立场下对日本扩张的警惕。
讨论中,有同学结合马克思的“包工制”理论,分析瞿秋白对唐山矿工“知识匮乏导致组织涣散”的论断,指出其思想中“启蒙叙事”的局限——将工人觉醒归因于知识分子“灌输知识”,而忽视阶级本能与斗争实践。这一争议引发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反思。
新闻实践的思想史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读书会尾声,师生以瞿秋白“从赤塔到莫斯科”的见闻为引,探讨其思想转型的节点。面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困境,瞿秋白既为“社会主义实验室”辩护,称牺牲小资产阶级利益是“必要之恶”;又通过“卖书换面包”的日常细节,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图文:翁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