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莫佳妮

创建时间:  2024-12-26  李奕澜   浏览次数:   返回

莫佳妮,社会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残障研究。在读期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学年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


在进入上海大学攻读博士之前,大概6、7年的时间,我一方面在社区为大龄心智障碍群体和精神康复者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一方面在美国明德大学(昆明分校)教授与中国社会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在我的日常思考中,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拼装在了一起,二者为当事人寻找出路的关切点十分接近。然而,一次讲授完《乡土社会》的部分章节后,来自大洋彼岸的学生惊呼,中国“家”的生计之道怎么看也不是欧美社会的居家景致!这引发我思考:当面对服务对象时,总是强调“独立”与“自主”,而面对学生时,又需不断举例描述华语世界社会运作的“关系”一词。在那个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相遇碰撞出了不易言说的思考。

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读书会读了《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依照杨美慧的研究,关系通常意味着经由礼物交换、相互帮忙与请客而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结。诸如此类由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叙说进入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打开了我看见走进他人与研究志向交互轨迹的影响。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每个星期都有读书会和各类学术前沿讲座;能与教授共进午餐,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保持深入地交流。入学后,密集且有趣的学术氛围逐渐解决了我的诸多困惑,也驱动我经由论文写作探索与学术之间的对话,之前隐藏不露的思绪都成了可以试着去理解的洞察。培养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不是一路塞东西给她,而是创造一种关系性的条件支持她开启一条自主的道路,它是一条有方向感地发展自身成为实践探究者的路径。在此,由衷地感谢学校和学院让知识变成有效的动力,让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保持开放与真诚的精神姿态。

教育,或许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普及,对于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并不缺乏。如何与教育中的人和事互动进而完成学业,或是问自己在今天这个世界,受过教育的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大概有两方面想与大家交流。一是,保持分享与交谈,时常与老师、同学、师友分享观点,展开对话。在激烈的讨论中,总会有支持的人和不支持的人。当他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试着从好的方面去寻找原因和动机,这意味着从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意见是基于对终极结果广泛而深刻的洞察,而不是基于先入为主的印象。二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失败,甚至连续不断地失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十全十美,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以避免失败,但是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挡住自己的道路,尤其论文写作的过程饱受沮丧失望和挫折,这时,我们如何对待失败所带来的影响远胜于在绝望中低头。面对失败,我理解的是,有一股水滴石穿般重复的力量,日复一日写作,修改,删除,又写,第二天重复头一天做的事情,这不是聪明的办法,像是庖丁解牛一样,期待某一天游刃有余。

科研成果:

1. 独作,《超越利他与利己之争: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与社会工作实践伦理》,《都市社会工作》(CSSCI集刊)2021年第2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工作》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 第二作者(与杨锃合作),《“联结生活”视角下社会工作的职业与薪资——助人服务“购买”中的社会性与国家性》,《学海》(CSSCI)2022年第2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工作》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

3. 独作,《为何照顾会出错?——残障照顾中的“依赖-独立”之辩》,《社会建设》(CSSCI扩展版)2023年第6期。


上一条:2023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周翔

下一条:“越有困难,我就越要挑战”上大郑沅芷,很飒!


2022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莫佳妮

创建时间:  2024-12-26  李奕澜   浏览次数:   返回

莫佳妮,社会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残障研究。在读期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学年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


在进入上海大学攻读博士之前,大概6、7年的时间,我一方面在社区为大龄心智障碍群体和精神康复者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一方面在美国明德大学(昆明分校)教授与中国社会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在我的日常思考中,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拼装在了一起,二者为当事人寻找出路的关切点十分接近。然而,一次讲授完《乡土社会》的部分章节后,来自大洋彼岸的学生惊呼,中国“家”的生计之道怎么看也不是欧美社会的居家景致!这引发我思考:当面对服务对象时,总是强调“独立”与“自主”,而面对学生时,又需不断举例描述华语世界社会运作的“关系”一词。在那个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相遇碰撞出了不易言说的思考。

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读书会读了《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依照杨美慧的研究,关系通常意味着经由礼物交换、相互帮忙与请客而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结。诸如此类由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叙说进入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打开了我看见走进他人与研究志向交互轨迹的影响。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每个星期都有读书会和各类学术前沿讲座;能与教授共进午餐,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保持深入地交流。入学后,密集且有趣的学术氛围逐渐解决了我的诸多困惑,也驱动我经由论文写作探索与学术之间的对话,之前隐藏不露的思绪都成了可以试着去理解的洞察。培养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不是一路塞东西给她,而是创造一种关系性的条件支持她开启一条自主的道路,它是一条有方向感地发展自身成为实践探究者的路径。在此,由衷地感谢学校和学院让知识变成有效的动力,让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保持开放与真诚的精神姿态。

教育,或许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普及,对于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并不缺乏。如何与教育中的人和事互动进而完成学业,或是问自己在今天这个世界,受过教育的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大概有两方面想与大家交流。一是,保持分享与交谈,时常与老师、同学、师友分享观点,展开对话。在激烈的讨论中,总会有支持的人和不支持的人。当他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试着从好的方面去寻找原因和动机,这意味着从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意见是基于对终极结果广泛而深刻的洞察,而不是基于先入为主的印象。二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失败,甚至连续不断地失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十全十美,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以避免失败,但是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挡住自己的道路,尤其论文写作的过程饱受沮丧失望和挫折,这时,我们如何对待失败所带来的影响远胜于在绝望中低头。面对失败,我理解的是,有一股水滴石穿般重复的力量,日复一日写作,修改,删除,又写,第二天重复头一天做的事情,这不是聪明的办法,像是庖丁解牛一样,期待某一天游刃有余。

科研成果:

1. 独作,《超越利他与利己之争: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与社会工作实践伦理》,《都市社会工作》(CSSCI集刊)2021年第2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工作》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 第二作者(与杨锃合作),《“联结生活”视角下社会工作的职业与薪资——助人服务“购买”中的社会性与国家性》,《学海》(CSSCI)2022年第2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工作》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

3. 独作,《为何照顾会出错?——残障照顾中的“依赖-独立”之辩》,《社会建设》(CSSCI扩展版)2023年第6期。


上一条:2023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者——周翔

下一条:“越有困难,我就越要挑战”上大郑沅芷,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