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论坛论坛综述

创建时间:  2022-08-3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8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召开。本论坛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黄晓春教授和田丰研究员。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次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来自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各院校的二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同时有八十多位师生参与了会议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手段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减轻特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风险,迈向智慧化治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本论坛共分为三个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单元、城市治理的传统与现代单元、城市治理中的新技术单元。

第一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

论坛伊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纪莺莺副院长进行致辞,她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收到的论文量和论文评选过程。然后从特大城市治理遇到的各类难题入手,阐述了探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吴莹副研究员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张翼院长的委托进行致辞,在辞职中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者参与本次论坛,对全体参会者表述热烈欢迎,也希望参与者持续关注本论坛、关注特大城市治理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管兵教授以“层级不同步与内容不同步:控制权视角下的城镇化政策过程分析”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管兵教授针对“为什么城市化的不同维度(主要指行政、治理和福利三个维度)在推进进度上有所不同”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吴莹副研究员以“城市规模如何影响健康感知:基于全国城市居民调查的比较分析”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论文认为城市规模与健康感知间存在U型关系,特大城市、小城市的健康感知比较好,而中等城市的健康感知排在最后。

第二单元:城市治理传统与现代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特大城市治理中面临的经典议题和新的议题,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特大城市治理中不仅要解决诸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更要解决如何精细化治理、如何更好的照顾老年人等新的议题。该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吴莹副研究员主持,共有六位发言人分享了研究成果。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亚秋研究员,刘亚秋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黏合机制”,该研究基于田野的观察思考,关注在当前基层社区治理中一方面强调以党建引领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一方面又强调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点在哪里?依靠什么样的社会性联结有机整合在一起?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学助理研究员,她的发言题目是“与‘附近’交流:城市理疗有哪些穴位——社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类型建构”,刘学老师认为特大城市治理有诸多痛点和堵点,如何从系统性的思维去破解和化解痛点和堵点,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她认为不同的社区类型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方式才可以有效缓解治理中的痛点和堵点。第三位发言人是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车同侠副研究员,她发言的题目是“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介绍了河北省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并基于对一个社区养老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大学孙兆阳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代际支持:基于PSMDD的分析”,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社会追踪调查”2014和2016年数据,通过面板回归和倾向性得分匹配双差分方法,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使用对老年人子女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改善有积极作用,使用后能增强子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功能,有较强的补充效应;但会减弱子女精神慰藉功能,替代效应更突出;对优势群体老年人支持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对儿子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经济供养上,对女儿则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的王阳博士,发言的题目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空间资本分析”,论文以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为指引,对A镇的城镇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空间资本化引发空间交换价值的凸显以及资本空间化的无序扩张是产生诸多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第六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闫铭轩助理研究员,他发言的题目为“差异性的跨越:城市社区场域中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共同体的形成”,论文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内生性社会组织”和“外生性社会组织”两类,考察在服务提供的社区情景和力量分散的资源现状前提下,两类社会组织如何突破分散化、内卷化困境,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论文基于场域理论的资本视角,以武汉市N街道B社区的实践样本,解释了两类社会组织在资本结构上得以互补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协同建构社区服务供给共同体,搭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资源聚合空间,培育多元统一的社会力量具有启示意义。

上海大学金桥副教授、上海大学陈伟博士、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亚秋研究员、上海大学庞保庆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侯亚丽博士、中国社科院大学孙兆阳副教授分别从理论对话、案例选择、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元:城市治理中的新技术

该单元发言主要聚焦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智慧城市等都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对新技术的运用,在新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何继续动员居民参与、如何化解信息孤岛等问题,亟需探讨。本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学助理研究员主持,共有七位发言人。第一位发言人是岭南师范大学张勇教授,发言题目为“社区空间微更新场域中的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研究”,论文主要考察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动员居民参与,论文以空间理论为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微更新空间所具有的“生产性”“公共性”“互动性”和“治理性”等特性,在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场域中,要选准空间更新点、搭建社区公共议事平台、发掘和培育社区能力、孵化社区自组织以及创设社区“局中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侯亚丽博士,发言题目为“合法性视角下社工组织的痕迹形式主义”,论文主要考察为何当前社工组织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痕迹形式主义问题,论文以组织合法性为分析视角,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发现:社工组织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多重合法性约束是其痕迹形式主义现象发生的主因。组织内部规范合法性压力促使组织各项目组集体刻板性留痕;组织外部的行业规范合法性、任务合法性、监控规制合法性、评估规制合法性评判,则是组织理论程式性留痕、痕迹闲置浪费、痕迹高频多形上报、痕迹形式性再造等不同痕迹形式主义现象发生的根源。第三位发言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旭,发言题目为“块块统合条条:基层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属地化改造”,论文主要考察如何破解城市数字治理中的条块不协调问题,通过对A镇的研究发现,镇政府在上级部门主导的“一网统管”平台之外,自主构建了“一码通用”平台,通过模块化的任务管理、闭环化的条块整合和责任体系的属地化配置三种机制的运作,完成了自上而下数字治理平台的属地化改造,使其更好地契合了基层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平台型技术赋能构建了基层需要的一种技术应用类型,对于促进属地条块治理合力、构建任务驱动的治理模式和基层治理的多元共治转向等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硕士生张威,发言题目为“耦合与嵌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论文结合数字孪生的六大技术要素,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嵌入韧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并结合“虚拟新加坡”项目的实践经验,讨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合理策略,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顾爽,发言题目为“‘公益创投’何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论文以H省H社区“公益创投”为例,研究发现,“公益创投”促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分为静态要素和行动赋能两方面,其中静态的要素包括资源和制度等,行动赋能机制包括要素输入、组织学习、构建合作网络与激励机制等。要素输入是“公益创投”实现行动赋能的起点;组织学习能够促进组织快速、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及缄默知识与组织惯例的产生,进而促进组织能力的进化与发展;合作网络的构建与激励机制的实行则通过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反复练习等进一步实现互动赋能。第六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汪龙鑫,发言题目为“社区内生型社会企业:基层社区治理的一种路径选择”,论文通过梳理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型、市场转向型、公益衍生型和社区内生型四种组织形态,提出了社区内生型社会企业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能性。以成都市J社区为例概述了从院落(门栋)自治到自组织的建立,再由多个自组织集合形成社区型社会企业的历程。研究发现社区型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冲击了传统科层制治理模式、构建起居民参与的行动共同体,同时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逻辑整合,这种模式为我国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助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考警醒。第七位发言人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覃睿洲,论文使用2021年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中的职业数据,探究平台经济中劳动者社会特征对其职业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年轻是个体进入平台经济的突出因素,性别、教育水平、户口依然对个体进入何种平台经济职业有着显著影响。通过二元与多元Logistic回归以及边际效应的分析,发现平台经济职业很可能与原本就生产着不平等的传统职业体系在隔离机制上一脉相承,但教育程度的影响在平台经济职业体系中相对降低,而性别与户口的影响则相对增大。

华中师范大学闫铭轩助理研究员、岭南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许泽宁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顾爽、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覃睿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张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汪龙鑫分别从研究选题、文献综述、对话理论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会议发言结束后,论坛联络人上海大学副教授庞保庆、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副研究员冯希莹对各位参会者表示了感谢,也期待各位学界同仁继续关注特大城市治理论坛,希望明年有更多、更精彩的论文分享。

(庞保庆)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分论坛顺利在线举办

下一条: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论坛日程


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论坛论坛综述

创建时间:  2022-08-3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8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召开。本论坛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黄晓春教授和田丰研究员。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次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来自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各院校的二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同时有八十多位师生参与了会议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手段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减轻特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风险,迈向智慧化治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本论坛共分为三个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单元、城市治理的传统与现代单元、城市治理中的新技术单元。

第一单元:致辞与主旨发言

论坛伊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纪莺莺副院长进行致辞,她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收到的论文量和论文评选过程。然后从特大城市治理遇到的各类难题入手,阐述了探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吴莹副研究员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张翼院长的委托进行致辞,在辞职中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者参与本次论坛,对全体参会者表述热烈欢迎,也希望参与者持续关注本论坛、关注特大城市治理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管兵教授以“层级不同步与内容不同步:控制权视角下的城镇化政策过程分析”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管兵教授针对“为什么城市化的不同维度(主要指行政、治理和福利三个维度)在推进进度上有所不同”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吴莹副研究员以“城市规模如何影响健康感知:基于全国城市居民调查的比较分析”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论文认为城市规模与健康感知间存在U型关系,特大城市、小城市的健康感知比较好,而中等城市的健康感知排在最后。

第二单元:城市治理传统与现代

该单元发言主题聚焦在特大城市治理中面临的经典议题和新的议题,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特大城市治理中不仅要解决诸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更要解决如何精细化治理、如何更好的照顾老年人等新的议题。该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吴莹副研究员主持,共有六位发言人分享了研究成果。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亚秋研究员,刘亚秋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黏合机制”,该研究基于田野的观察思考,关注在当前基层社区治理中一方面强调以党建引领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一方面又强调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点在哪里?依靠什么样的社会性联结有机整合在一起?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学助理研究员,她的发言题目是“与‘附近’交流:城市理疗有哪些穴位——社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类型建构”,刘学老师认为特大城市治理有诸多痛点和堵点,如何从系统性的思维去破解和化解痛点和堵点,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她认为不同的社区类型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方式才可以有效缓解治理中的痛点和堵点。第三位发言人是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车同侠副研究员,她发言的题目是“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介绍了河北省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并基于对一个社区养老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大学孙兆阳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代际支持:基于PSMDD的分析”,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社会追踪调查”2014和2016年数据,通过面板回归和倾向性得分匹配双差分方法,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使用对老年人子女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改善有积极作用,使用后能增强子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功能,有较强的补充效应;但会减弱子女精神慰藉功能,替代效应更突出;对优势群体老年人支持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对儿子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经济供养上,对女儿则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的王阳博士,发言的题目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空间资本分析”,论文以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为指引,对A镇的城镇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空间资本化引发空间交换价值的凸显以及资本空间化的无序扩张是产生诸多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第六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闫铭轩助理研究员,他发言的题目为“差异性的跨越:城市社区场域中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共同体的形成”,论文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内生性社会组织”和“外生性社会组织”两类,考察在服务提供的社区情景和力量分散的资源现状前提下,两类社会组织如何突破分散化、内卷化困境,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论文基于场域理论的资本视角,以武汉市N街道B社区的实践样本,解释了两类社会组织在资本结构上得以互补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协同建构社区服务供给共同体,搭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资源聚合空间,培育多元统一的社会力量具有启示意义。

上海大学金桥副教授、上海大学陈伟博士、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亚秋研究员、上海大学庞保庆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侯亚丽博士、中国社科院大学孙兆阳副教授分别从理论对话、案例选择、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元:城市治理中的新技术

该单元发言主要聚焦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智慧城市等都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对新技术的运用,在新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何继续动员居民参与、如何化解信息孤岛等问题,亟需探讨。本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发院的刘学助理研究员主持,共有七位发言人。第一位发言人是岭南师范大学张勇教授,发言题目为“社区空间微更新场域中的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研究”,论文主要考察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动员居民参与,论文以空间理论为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微更新空间所具有的“生产性”“公共性”“互动性”和“治理性”等特性,在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场域中,要选准空间更新点、搭建社区公共议事平台、发掘和培育社区能力、孵化社区自组织以及创设社区“局中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侯亚丽博士,发言题目为“合法性视角下社工组织的痕迹形式主义”,论文主要考察为何当前社工组织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痕迹形式主义问题,论文以组织合法性为分析视角,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发现:社工组织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多重合法性约束是其痕迹形式主义现象发生的主因。组织内部规范合法性压力促使组织各项目组集体刻板性留痕;组织外部的行业规范合法性、任务合法性、监控规制合法性、评估规制合法性评判,则是组织理论程式性留痕、痕迹闲置浪费、痕迹高频多形上报、痕迹形式性再造等不同痕迹形式主义现象发生的根源。第三位发言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旭,发言题目为“块块统合条条:基层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属地化改造”,论文主要考察如何破解城市数字治理中的条块不协调问题,通过对A镇的研究发现,镇政府在上级部门主导的“一网统管”平台之外,自主构建了“一码通用”平台,通过模块化的任务管理、闭环化的条块整合和责任体系的属地化配置三种机制的运作,完成了自上而下数字治理平台的属地化改造,使其更好地契合了基层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平台型技术赋能构建了基层需要的一种技术应用类型,对于促进属地条块治理合力、构建任务驱动的治理模式和基层治理的多元共治转向等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硕士生张威,发言题目为“耦合与嵌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论文结合数字孪生的六大技术要素,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嵌入韧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并结合“虚拟新加坡”项目的实践经验,讨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合理策略,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顾爽,发言题目为“‘公益创投’何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论文以H省H社区“公益创投”为例,研究发现,“公益创投”促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分为静态要素和行动赋能两方面,其中静态的要素包括资源和制度等,行动赋能机制包括要素输入、组织学习、构建合作网络与激励机制等。要素输入是“公益创投”实现行动赋能的起点;组织学习能够促进组织快速、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及缄默知识与组织惯例的产生,进而促进组织能力的进化与发展;合作网络的构建与激励机制的实行则通过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反复练习等进一步实现互动赋能。第六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汪龙鑫,发言题目为“社区内生型社会企业:基层社区治理的一种路径选择”,论文通过梳理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型、市场转向型、公益衍生型和社区内生型四种组织形态,提出了社区内生型社会企业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能性。以成都市J社区为例概述了从院落(门栋)自治到自组织的建立,再由多个自组织集合形成社区型社会企业的历程。研究发现社区型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冲击了传统科层制治理模式、构建起居民参与的行动共同体,同时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逻辑整合,这种模式为我国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助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考警醒。第七位发言人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覃睿洲,论文使用2021年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中的职业数据,探究平台经济中劳动者社会特征对其职业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年轻是个体进入平台经济的突出因素,性别、教育水平、户口依然对个体进入何种平台经济职业有着显著影响。通过二元与多元Logistic回归以及边际效应的分析,发现平台经济职业很可能与原本就生产着不平等的传统职业体系在隔离机制上一脉相承,但教育程度的影响在平台经济职业体系中相对降低,而性别与户口的影响则相对增大。

华中师范大学闫铭轩助理研究员、岭南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许泽宁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顾爽、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覃睿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张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汪龙鑫分别从研究选题、文献综述、对话理论等诸多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

会议发言结束后,论坛联络人上海大学副教授庞保庆、中国社科院社发院副研究员冯希莹对各位参会者表示了感谢,也期待各位学界同仁继续关注特大城市治理论坛,希望明年有更多、更精彩的论文分享。

(庞保庆)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分论坛顺利在线举办

下一条: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论坛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