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论坛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变迁中的消费社会学研究”。论坛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消费与文化社会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计划支持。
会议第一单元,东南大学王宁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在东南大学靳海鹏副教授主持的第二单元中,共有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东南大学王宁教授从“怀旧消费”的社会现象引入,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怀旧率”问题,并建构了“疗愈型怀旧”和“赋值型怀旧”两种消费类型,认为怀旧消费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消费主义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具有某种纠偏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吴金海副教授以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对托夫勒提出的“产消者”概念进行了理论改造,从时间/效率维度重新解读了生产和消费的本质,认为改造后的概念有助于理清三次浪潮演进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均衡状态的变化。北京理工大学刘文玲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回顾碳普惠机制发展历程与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指出碳普惠实践的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与平台型三类运行模式,并重点探讨了三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浙江省委党校林晓珊教授从现象层面与学理层面对国潮消费现象进行了界定,并以“马面裙消费”作为具体切入点,探讨了国潮消费的文化逻辑以及其中涉及的性别议题。云南大学史骥助理研究员与硕士生李奕芊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了民族旅拍的生产方式与消费逻辑,指出民族旅拍是游客基于对旅游地的凝视做出的消费选择,认为旅拍的类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更加强调游客、妆造、场所的融合,相对淡化了三者之间的文化历史关系。中山大学博士生林佳鹏利用CGSS(2018)调查数据,将社会流动界定为教育流动与职业流动两部分,分析其对于阅读、参加文化活动、看电视等六类文化消费的影响,认为社会流动能够影响文化消费习俗,且教育流动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大于职业流动。中国社科院黄燕华助理研究员认为国潮消费既是社会文化现象,也是生产消费实践,并通过对某护肤品牌的研究,剖析了国潮消费的组织过程和运作逻辑,强调了文化要素对于国货生产的形塑作用。
本单元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陆影副编审与辽宁社科院李阳研究员分别对本单元发言作了细致点评。认为本单元发言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聚焦了新兴消费议题,并指出可以在概念界定与写作结构方面进一步完善文章。
在《学海》杂志毕素华主编主持的第三单元中,共有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社科院朱迪研究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消费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指出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包括生产与消费的新交互模式,文化生产-消费中的新型不平等,以及一系列消费风险,由此需要更新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提出建设新时代消费与文化社会学新兴交叉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姚茗元参考场景理论,在梳理人工智能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嵌入消费过程的分析框架,认为其通过构建营销场景、信息场景与分享场景来影响消费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景炜基于访谈材料与豆瓣平台的网络民族志,分享了闲鱼平台二手服装交易的互动逻辑,展示了在交易前后,买卖双方互相筛选的策略,以及围绕二手衣物展开的复杂领有(Appropriation)过程等互动逻辑。中山大学刘晨教授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将线上二手交易划分为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两种类型,并展示了其中的话术与互动方式,认为数字化二手交易也重塑了线下空间,并进一步探讨了二手交易的伦理与道德问题,认为二手交易不等同于可持续消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吴军教授及硕士生华怡、王修齐利用场景与蜂鸣理论,构建了静态与动态两个分析维度,对中国95个城市的舒适物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特征描述,并进一步解释了影响城市场景状态和特征的机制。中山大学黎相宜副教授与本科生龚泽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将“城市舒适物”扩展到“城市群舒适物”,并探讨其中多栖消费的价值兑现机制及其调适,指出多栖消费者通过消费升级、低欲望状态、消费降级、过度消费四种策略,最大化兑现了消费的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广东省社科院郑姝莉副研究员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逝世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消费泛道德化问题,指出“算法时代”媒体擅长运用工具引导集体情绪,助推道德消费群体极化,因此产生情绪传染效应,加剧了消费泛道德化现象。
本单元评议人王宁教授与吴军教授分别点评了7位发言人的文章。认为发言人关注的议题较为前沿,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对场景与舒适物的研究能够为消费社会学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也指出发言人在文章写作中的共性问题,例如,概念界定需要更加清晰,研究问题与研究背景需要提升融合度。
在云南大学史骥助理研究员主持的第四单元中,共有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社科院刘怡然助理研究员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城市青年群体消费方式的新特征,指出其关注的焦点从远方和未来回到了附近和现在,认为国家、企业以及青年群体通过文化的再创造,将消费引入社区,激发了社区参与的可持续性,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大学陈玮助理教授与本科生陈诗尧以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政治消费主义对于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影响,指出政治消费主义连通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能够弥补女性在政治参与领域的长期弱势,男性的政治消费行为遵循理性主义逻辑,女性则倾向于感性主义逻辑,因此女性更关注商品的政治性、道德性等附加价值,并通过抵制购买和支持性购买两种方式进行政治消费。北京工业大学李升教授与硕士生沈月月基于对G县酒吧消费者的访谈,将“清吧”划分为饮酒放松的物质空间消费、熟人互动的关系空间消费、认同青春的符号空间消费三种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边界意义,指出县域“清吧”同时具有空间边界、消费边界、群体边界三种社会边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璐讲师对110个退休老人访谈材料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非官方的健康信息丧失了存在合法性,健康知识的传播出现了媒介化趋势,而养生不同于国家推行的标准化健康知识和技能,呈现高度个体化与个性化状态。东南大学硕士生冒州与陆吴棋指出当前青年的轻型化消费具有消费的体验化、消费支出的小额化与消费预算的算计化三个特征,并且综合生命周期位置和时代位置构建了解释框架,认为青年轻型化消费是个体生命历程与时代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山大学方芗副教授与博士生顾若兰从补偿性消费视角出发,对15位青年正畸者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动机包括身体缺损驱动、自尊受损驱动与归属感缺失驱动三种类型,认为个体内在需求匮乏与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触发了正畸“非黄金期”的错位实践,并且主体性发挥的不同程度导致了“逃避模式”、“敷衍模式”和“配合模式”三类医患沟通和决策模式。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王倩楠等人基于新家庭主义视角分析了中国宠物市场崛起的内在原因,指出推动中国宠物市场兴起的底层逻辑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型,认为宠物可以扮演“拟孩化”的角色,青年在养宠实践中可以获得类亲情感受、本真性自我以及共益性精神。
本单元评议人中国社科院杨可副研究员认为前3位发言人的研究议题较为独特,拓宽了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的问题,如“政治消费”与“政治消费主义”的区分不够明确。北京工业大学赵卫华教授指出后4位发言人的研究理论创新性较强,提出正畸行为的“健康”与“美观”双重标准,希望研究者能够进一步完善思考。
在广东省社科院郑姝莉副研究员主持的第五单元中,共有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与博士生王燕指出国潮消费经历了传统国货消费、国潮品牌消费与国潮多元消费三个阶段,并且将Z世代国潮消费划分为“现实选择审慎型”、“中华文化热爱型”、“传统惯习支配型”与“爱国情感补偿型”四种行动类型,认为Z世代国潮消费的崛起,与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趋势在集体情感上具有高度共鸣性。苏州大学王赟副教授与学生王钰蕴以黄牛代买奶茶的现象为例,通过消费研究的历史脉络分析,指出相对于归纳-演绎逻辑下作为社会事实的消费,消费更应被界定为嵌入具体情境里的事实和符号的联合,并发挥着社会化过程之形式的作用。合肥工业大学刘凯强讲师分析了低龄银发消费现象,总结出“广场舞延伸的关系型消费”、“身体关注发起的保养型消费”、“旅游福祉映射的比照型消费”、“数字礼物蕴含的认同型消费”四种低龄银发消费类型,呼吁国家提高对低龄银发消费市场的重视。东南大学博士生王润奇聚焦青年共享住宿消费话题,以爱彼迎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其消费实践中,所依托的场域由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消费过程结束以后的评论与付出是互联网场域延伸出的分享实践,另一方面,共享住宿带来的独异性成为一种中产阶层的重要资本。东南大学靳海鹏副教授以实践理论为分析视角,强调国潮消费中不同类型的异质性,指出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是一种以青年消费者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认为其物质元素包括产品升级(超越纪念品)、技术渗透(多元可供性)和场域分化(线下线上并行)三方面特征;能力元素涉及数字素养、文化意识和消费惯习三个方面;意义元素包含旅游纪念、新奇体验、生活趣味和礼物赠送四个维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青年群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实践。常州大学路阳讲师以哈尔滨文旅消费热潮为例,认为青年群体通过作为仪式的集体性消费热潮来再现和建构其生活方式,哈尔滨爆火则体现了本真性建构与集体情感催生的逻辑。
本单元评议人浙江省社科院陈思宇副研究员肯定了前3位发言人的精彩分享,认为文章结构合理,框架清晰明确,但也指出了“黄牛奶茶”的用词容易引发歧义等问题。中国社科院黄燕华助理研究员认为后3位发言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潜力,期望能够进一步分析爱彼迎用户的个人特质,建议提升文章层次,凸显集体欢腾概念的传统与现代比较视角。
会议第六单元,在经过各单元主持人和评议人讨论投票后,产生5篇论坛推荐论文,名单由王宁教授宣布。分别是:
1、史骥、李奕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硕士生):《流水线、体验与消费场所:自我导向凝视下的民族旅拍》
2、姚茗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博士生):《智造场景:人工智能嵌入消费过程的场景营造》
3、黎相宜、龚泽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本科生):《环流在城际:粤港澳城市群舒适物与多栖消费的价值兑现》
4、王倩楠、刘学、杨婷婷(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博士后/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宠物行业学者):《人宠关系转型与宠物市场的崛起——基于新家庭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分析》
5、王润奇(东南大学 博士生):《“合”而不同:青年共享住宿的消费趣味与独异性探究》
更多图文信息
(供稿:张敦福,整理:姚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