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友梅;
【期刊】文汇报/2016/2/17/007版论苑
【正文】上海2014 年的产业结构当中,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64.8%,但这个第三产业还是比较传统的。
从社会结构的特征来看,2010 年上海白领群体占就业人口62%。2013 年在上海生活工作不满10 年的外来白领占白领总数72%。2015 年全国跨省上班族中上海是最多的,主要来自长三角。上海已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面对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有目标,也要有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里蕴含着非常深远的含义。
在今天的新起点上,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个前沿不只是涉及经济,同时还涉及社会,而这个社会同时具有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两种特征。工业社会强调的是合理化能力,后工业社会更侧重创新能力。因此,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期根本要求是核心能力的转变和调整。工业社会以大众生产、大众消费相结合为基础,后工业社会以高工艺与高资历相结合为基础;工业社会的质量产生于数量,后工业社会的数量产生于质量;工业社会的市场遵循商务逻辑,商务逻辑的本质是规模效应,后工业社会的市场遵循服务逻辑,服务逻辑的本质是制造差异。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产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精英人才的领域,也是各种组织模式、关系风格、合作机制等等不断生产的领域。因此,人力资源的高端要素十分活跃。人力资源的高端要素体现为一组能力,比如:理解、领悟能力,概念化能力,策划创新能力,开放环境的能力,影响规则制定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在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里,由此必将导致一场革命,对工业社会的制度、规则、安排提出重要挑战,会波及工业社会所有管理理念和政绩标准。恰当的制度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条件下,转型和改革的推进者必须对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原有基础可能变化进行认真和深刻的判断,并设计和建设相应的治理能力,这关系到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