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精神的重要举措。近日,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经学校申报、材料评审、线上答辩、专家评议、网络公示等程序,确定了上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项目,我院张文宏教授领衔开设的《社会结构与分层》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社会结构与分层》课程教学团队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社会结构与分层》课程是本科社会学专业基础必修课,曾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获得“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生课程认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社会分层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10周共40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典、近代和当代社会分层思想,了解国内外学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代表性理论,获得初步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社会学专业的进阶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牢固的基础。课程强调教授学科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立德明志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任课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中的理论章节,以课外观察与阅读和课堂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对社会分层理论的学习和各类分层现象的探讨中,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授中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同时,重视教育学生立德明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形势、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建立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建立和不断提高投身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
本课程强调学生结合理论学习,将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在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方面构建了政治思想与知识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强调思政考核全程化、考核思政效果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思政评价整体化、评分标准导向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点的管理,丰富课程思政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评价,发挥课程思政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课程思政教学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有机结合。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科优势突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核心位置确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强调学生结合理论学习,联系“身边”的社会现象开展课堂研讨和互动,并在课后进一步深化思考。在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扩展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生课前自学准备、课堂参与辩论和研讨、课后反思总结的三阶段积极性,将课程内容纳入自身的思维体系,将自身的思考成果贡献于课堂。课程还采取“项链模式”教学,在传授与梳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走进思政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国。
例如,张文宏教授在讲解“灵活就业”一课时曾结合课堂教学和线上会议平台,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精明共同主讲,并同时邀请具有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教授同时参与。课程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方式转为师生自由对话,以疫情期间中国城市地区大量开放“摊贩经济”的现象导入,从经济安全的视角介绍社会分层,进一步分析作为新的社会生产与社会分配手段的临时化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关系,以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此后,学生又提出了若干关于非正规就业的问题,师生之间展开深入探讨。此次课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非正规就业开展调研,尤其可关注在灵活就业浪潮中兴起的新职业青年群体,进而巩固课上所学,并在自主调研中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团队将持续努力,将“社会结构与分层”建设为社会学院的品牌“金课”,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逐步转型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其次,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反思全球化的背景下关于互联网社会对社会结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收到分层框架中来。同时,也计划建立“课程专家库”和“学生成果库”,丰富师资储备,推动学生科创。
(项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