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参赛项目培育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16-02-21  刘娇蕾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127日下午1, 社会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参赛项目培育工作推进会在B106召开。本次会议由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许烁主持,参与本次会议的人员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校学工办主任胡大伟、校学工办副主任王国建、社会学院副院长袁浩、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然、社会学院党支部书记金桥、校团委副书记陆静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

本次会议就社会学院历年挑战杯参赛情况以及第十五届挑战杯备战情况和工作要求进行汇报及交流发言。

1、  社会学院作第十五届挑战杯备赛计划和项目孵化情况介绍:

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然就历年社会学院挑战杯情况以及2017年挑战杯备战情况进行汇报发言。

第一部分,就社会学院历年参与挑战杯的情况作简单陈述。首先,介绍了社会学院挑战杯的发展及进阶路径,由1.0前挑战杯时期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到挑战杯2.0时期的突破,在学院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将课外学生培养与挑战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到即将到来的挑战杯3.0时期,把目标对准2017年挑战杯,同样是高峰学科发展时期,期望由此产生的辐射效应能够更加体现厚积薄发。其次,提出了"由一至众"的挑战目标,引领培养,辐射全校,将寒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联合大作业以及创新项目有机连结,让挑战更具魅力和吸引力,让参与挑战杯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期望有更多的跨学科项目团队,导师团队更具规模化、集群化以及专业化。社会学院搭建了挑战杯平台,希望全方位拓展,能够既和课外培养平台放在一起,又和学科的专业培养放在一起,辐射全院学生和社区学院,甚至是社区学院以外的学生。

第二部分,就2017年挑战杯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首先,社会学院"育人"的理念导向明确,以"师生携手,厚学力行,培养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志在富民的有为青年"为目标,落实到平时学生培养的细节当中。其次,挑战杯是一个聚合的平台,挑战杯应该成为指导学生课外学术能力培养的风向标,通过一系列载体例如学术节、社会实践以及田野调查等,让学生一起转起来。最后,提出了2017年挑战杯可能的突破点,一方面借力高峰学科优势,培育学生高峰项目,另一方面立足上海都市调查,激发学生问题导向,再者是进一步推进三个指导教师的梯队建设。

2、 就第十五届挑战杯备赛和办赛交流发言:

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许烁认为陈然副书记提出的意见建议可能也代表了其他老师的一些心声,比如学校方面对于他的认可,更重要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承认和尊重,这方面梳理之后会向学校提交一份建议稿。我们不仅要搭好挑战杯这台戏,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学生培养这台戏。

校团委副书记陆静提出,针对第十五届挑战杯,校团委会提前启动,联系一些国家的评委,早一点到我校进行一些方向性的判断,给我校学生把把脉,把方向和题目先定好。

社会学院党支部书记金桥补充到,导师对学生指导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学生确定一个导师让他来指导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没法计算工作量的。在学院层面上,曾组织过好几个答辩,会请外面的专家例如上海社科院的专家、老师给全院学生项目把关提意见。学院组织这样的答辩,请到专业老师以及校外专家的指导也是提供了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最终不仅仅是为了挑战杯,最根本的还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去,以"育人"理念为主,结合老师教学科研方向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

校学工办主任胡大伟认为一定要找到共赢点,找到大家都觉得有劲的地方。他提出了三块内容。第一,挑战杯的备赛工作一定要早启动早谋划,除了完备的赛制,后勤保障方面如何主动参与也是徐书记对学生工作的要求,如何参与专业工作平时日常的人才培养介入,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得更到位,而不仅仅是比赛时期的保障,更是日常能够有保障。第二,从经验上来说,得大奖说难也挺难,说不难也不难,文科的专家都是在一个圈子里的,事先选题可以多请一些行内专家,发现兴趣点所在,不仅仅是上海地区的专家,南北的专家观念可能不同,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共通点。第三,挑战杯目前是由团口、学工口在做,能否不把挑战杯工作单列开来,将其与平时人才培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

社会学院副院长袁浩提出两点内容。第一,学院以及行政方面对于挑战杯是全力支持的。第二,从学院层面来说,历年挑战杯与其说是竞赛,更多的是学生经过历练后的成长,老师指导学生形成的制度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惯例逐渐建立起来,对学生人才培养本身是非常有利的。对于2017年的挑战杯,我们要动手早,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选好题之后要与全国专家进行沟通,后期则需要学院、学工以及老师共同努力。

3、 徐旭同志讲话:

首先,对于社会学院领导班子以及师生在假期还紧锣密鼓地忙着十分感动,也是作为研究型学院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非常感动和感谢。

其次,对于2017年挑战杯,作为主办方,要搭好平台,代表国家代表团中央举办国家赛事,作为主场如何去参赛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现出来,不能仅仅是搭台的,而不会唱戏,要把搭台和唱戏两个工作都做好对于全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搭台的工作可能是团委主要来做,唱戏的工作可能是各个学院是主体。听了陈然副书记的发言,觉得我们依然还是有强劲的展示,唱戏还是能唱好。社会学院有很好的传统和经验,每年大赛大奖不断,学院的办院愿景里学术的风格、人文精神的传承,大学精神在社会学院体现的非常充分,而且最让我感动的是能举全院之力来准备,以挑战杯作为切入点来加强学生培养,而且是全程、提前的培育。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对于全校的大文科类的院系还是对于理工科的学院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希望能进一步升级和固化,能形成一种政策和制度。

最后,就第十五届挑战杯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加强动员,不仅是老师的动员,还要对学生、对所有的博士生研究生都要进行动员,仅仅是本科生力量还不够,范围还不够。第二,要聚焦促进有利于广大教师广大师生投入到挑战杯,除了学院拿出政策之外,学校也要拿出政策,形成一个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支撑环境,通过政策来激励、来引导广大师生重视这次比赛。第三,建议发挥学科优势、智库优势以及师资优势,把这些优势和国家区域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把学生社团和学术活动与全校的其他学院学科的学生和社团进行交叉,这是学生方面。在老师方面,也鼓励老师与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叉,比方说可以和智能社区,智能社区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可以去预研究一下,怎样去进行交流沟通。学科交叉要从学生社团拓展到学院,拓展到专业,拓展到老师。第四,要把迎接培育挑战杯和我们的三创结合起来,与我们全面发展有担当的日常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在一起。社会学院通过田野调查,要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社会和国家,这就是培养学生担当意识。让心系祖国、富民强国通过类似于田野调查这样的活动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校训精神落地的典范,从而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大学校训精神的培育,树立一个典范,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我相信社会学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上一条:学院获得2015年度上海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进集体”

下一条:悼沈师关宝——温祖靓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参赛项目培育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16-02-21  刘娇蕾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127日下午1, 社会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参赛项目培育工作推进会在B106召开。本次会议由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许烁主持,参与本次会议的人员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校学工办主任胡大伟、校学工办副主任王国建、社会学院副院长袁浩、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然、社会学院党支部书记金桥、校团委副书记陆静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

本次会议就社会学院历年挑战杯参赛情况以及第十五届挑战杯备战情况和工作要求进行汇报及交流发言。

1、  社会学院作第十五届挑战杯备赛计划和项目孵化情况介绍:

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然就历年社会学院挑战杯情况以及2017年挑战杯备战情况进行汇报发言。

第一部分,就社会学院历年参与挑战杯的情况作简单陈述。首先,介绍了社会学院挑战杯的发展及进阶路径,由1.0前挑战杯时期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到挑战杯2.0时期的突破,在学院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将课外学生培养与挑战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到即将到来的挑战杯3.0时期,把目标对准2017年挑战杯,同样是高峰学科发展时期,期望由此产生的辐射效应能够更加体现厚积薄发。其次,提出了"由一至众"的挑战目标,引领培养,辐射全校,将寒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联合大作业以及创新项目有机连结,让挑战更具魅力和吸引力,让参与挑战杯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期望有更多的跨学科项目团队,导师团队更具规模化、集群化以及专业化。社会学院搭建了挑战杯平台,希望全方位拓展,能够既和课外培养平台放在一起,又和学科的专业培养放在一起,辐射全院学生和社区学院,甚至是社区学院以外的学生。

第二部分,就2017年挑战杯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首先,社会学院"育人"的理念导向明确,以"师生携手,厚学力行,培养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志在富民的有为青年"为目标,落实到平时学生培养的细节当中。其次,挑战杯是一个聚合的平台,挑战杯应该成为指导学生课外学术能力培养的风向标,通过一系列载体例如学术节、社会实践以及田野调查等,让学生一起转起来。最后,提出了2017年挑战杯可能的突破点,一方面借力高峰学科优势,培育学生高峰项目,另一方面立足上海都市调查,激发学生问题导向,再者是进一步推进三个指导教师的梯队建设。

2、 就第十五届挑战杯备赛和办赛交流发言:

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许烁认为陈然副书记提出的意见建议可能也代表了其他老师的一些心声,比如学校方面对于他的认可,更重要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承认和尊重,这方面梳理之后会向学校提交一份建议稿。我们不仅要搭好挑战杯这台戏,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学生培养这台戏。

校团委副书记陆静提出,针对第十五届挑战杯,校团委会提前启动,联系一些国家的评委,早一点到我校进行一些方向性的判断,给我校学生把把脉,把方向和题目先定好。

社会学院党支部书记金桥补充到,导师对学生指导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学生确定一个导师让他来指导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没法计算工作量的。在学院层面上,曾组织过好几个答辩,会请外面的专家例如上海社科院的专家、老师给全院学生项目把关提意见。学院组织这样的答辩,请到专业老师以及校外专家的指导也是提供了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最终不仅仅是为了挑战杯,最根本的还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去,以"育人"理念为主,结合老师教学科研方向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

校学工办主任胡大伟认为一定要找到共赢点,找到大家都觉得有劲的地方。他提出了三块内容。第一,挑战杯的备赛工作一定要早启动早谋划,除了完备的赛制,后勤保障方面如何主动参与也是徐书记对学生工作的要求,如何参与专业工作平时日常的人才培养介入,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得更到位,而不仅仅是比赛时期的保障,更是日常能够有保障。第二,从经验上来说,得大奖说难也挺难,说不难也不难,文科的专家都是在一个圈子里的,事先选题可以多请一些行内专家,发现兴趣点所在,不仅仅是上海地区的专家,南北的专家观念可能不同,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共通点。第三,挑战杯目前是由团口、学工口在做,能否不把挑战杯工作单列开来,将其与平时人才培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

社会学院副院长袁浩提出两点内容。第一,学院以及行政方面对于挑战杯是全力支持的。第二,从学院层面来说,历年挑战杯与其说是竞赛,更多的是学生经过历练后的成长,老师指导学生形成的制度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惯例逐渐建立起来,对学生人才培养本身是非常有利的。对于2017年的挑战杯,我们要动手早,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选好题之后要与全国专家进行沟通,后期则需要学院、学工以及老师共同努力。

3、 徐旭同志讲话:

首先,对于社会学院领导班子以及师生在假期还紧锣密鼓地忙着十分感动,也是作为研究型学院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非常感动和感谢。

其次,对于2017年挑战杯,作为主办方,要搭好平台,代表国家代表团中央举办国家赛事,作为主场如何去参赛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现出来,不能仅仅是搭台的,而不会唱戏,要把搭台和唱戏两个工作都做好对于全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搭台的工作可能是团委主要来做,唱戏的工作可能是各个学院是主体。听了陈然副书记的发言,觉得我们依然还是有强劲的展示,唱戏还是能唱好。社会学院有很好的传统和经验,每年大赛大奖不断,学院的办院愿景里学术的风格、人文精神的传承,大学精神在社会学院体现的非常充分,而且最让我感动的是能举全院之力来准备,以挑战杯作为切入点来加强学生培养,而且是全程、提前的培育。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对于全校的大文科类的院系还是对于理工科的学院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希望能进一步升级和固化,能形成一种政策和制度。

最后,就第十五届挑战杯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加强动员,不仅是老师的动员,还要对学生、对所有的博士生研究生都要进行动员,仅仅是本科生力量还不够,范围还不够。第二,要聚焦促进有利于广大教师广大师生投入到挑战杯,除了学院拿出政策之外,学校也要拿出政策,形成一个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支撑环境,通过政策来激励、来引导广大师生重视这次比赛。第三,建议发挥学科优势、智库优势以及师资优势,把这些优势和国家区域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把学生社团和学术活动与全校的其他学院学科的学生和社团进行交叉,这是学生方面。在老师方面,也鼓励老师与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叉,比方说可以和智能社区,智能社区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可以去预研究一下,怎样去进行交流沟通。学科交叉要从学生社团拓展到学院,拓展到专业,拓展到老师。第四,要把迎接培育挑战杯和我们的三创结合起来,与我们全面发展有担当的日常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在一起。社会学院通过田野调查,要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社会和国家,这就是培养学生担当意识。让心系祖国、富民强国通过类似于田野调查这样的活动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校训精神落地的典范,从而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大学校训精神的培育,树立一个典范,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我相信社会学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上一条:学院获得2015年度上海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进集体”

下一条:悼沈师关宝——温祖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