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在山西省太原市并州饭店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由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主办,所内陈蓉和李贞两位老师共同主持。纽约州立大学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座教授梁在,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博,分别担任会议上半场和下半场的点评人。会议全程共四个小时,先后有十位发言人分别围绕德国的移民结构转变、中越边境跨境劳工管理问题、中-阿跨国婚姻关系、国际迁移流的教育结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华商回流问题、洋留守儿童问题、来华移民定居意愿等国际人口迁移领域中的热点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两位点评人做了极具建设性与启发性的细致点评。相关议题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
会场整体照
上半场论坛共有四个报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宋全成教授做了《德国已转变为非传统意义上的现代移民国家——外国人在德国的结构分析》的报告。宋教授的报告分享了,外国人在德国的规模、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自然结构特征及其变动状况,以及地理空间分布、国别构成、居留时间等社会结构特征及其变动状况。基于这一系列的分析,他指出,未来德国社会中的外国人数量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状态,外国人在德国社会中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已完成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到非传统意义上的现代移民国家的重大转变。
发言人:宋全成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博分享了《留用型-通道型视角下的中越边境跨境劳工管理研究》。周老师的研究构建了边境治理的通道型—留用型分析框架,并以广西崇左市为典型个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分析。他的研究发现,崇左市成为国家跨境劳务试点后跨境人口流动管理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崇左市正是经历了通道型向留用型地区的转型,从跨境人口流动中获益增加,维护跨境劳务稳定的积极性提高,边境管理效率随之提高。同时,崇左市也存在跨境劳工行业过于集中、升级转型潜力小、劳工流动性过高等问题,可能导致该地区重新退变为通道型地区。据此,他建议中央和地方通过完善政策,促进多方积极参与边境管理,让边境城市的跨境活动更有活力、更有秩序。
发言人:周博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温美珍分享了《抵抗脆弱性:中-阿跨国婚姻中的信任建构和关系维护》的研究。温老师的研究以她在浙江省义乌市追踪调查了多年的25对跨国夫妻(中国女性与阿拉伯男性)为研究对象,探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维系亲密关系与构建信任。她的研究发现,中-阿之间的通婚案例表明夫妻之间信任关系并非天然生成,由于市场赊账经营模式的存在,以及婚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角色的转变,会引发婚姻中的脆弱与焦虑。因此,这些跨国夫妻之间需要通过构建信任关系来抵抗婚姻的脆弱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婚姻关系中的个体通过文化接纳和家庭角色调适来巩固和生成信任关系;二是通过建立封闭的圈子关系来获得社群支持,从而实现维护长期的婚姻关系的目的。
发言人:温美珍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黄子越分享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教育分布与国家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他们团队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于高技能、低技能移民这样的二元划分的局限,探讨迁移流的教育结构与国家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增长,受过大学教育的移民比例更高。就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三个构成因素而言,迁入地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移民和受过大学教育的移民的比例较高有关。目的地健康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具有大学和中等教育水平的移民比例的适度增长有关。迁入地国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中等教育的移民比例较高和最低教育水平的移民比例较低有关。
发言人:黄子越
评议人梁在教授指出,此次分论坛中各位研究者的选题均是国际人口迁移研究领域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话题,充分体现了国际化,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人口学研究方法、大数据量化分析方法,也有深入的、长期的田野调查,相互补足,相得益彰。梁教授对四位发言人的报告逐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评议,与发言人进行了互动和探讨,给予发言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点评人:梁在
下半场论坛共有六个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楠分享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就业意愿与流向分析》。他们的研究,基于2021年开展的针对中国中部和北方两所“双一流”综合类大学692名来自五大洲95个国家的留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和影响力逐渐凸显,留学生对该倡议的评价越正面积极,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可能与中国的联系更为紧密,留华发展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对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有一定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出“雪中送炭”的作用,而非仅仅是“锦上添花”;留学生建立的中国人“朋友圈”,会加速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从而吸引他们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留学生来源国不同经济状况对其留华决策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性。
发言人:王楠
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姚澜分享了《华商的回流与协作共同体建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她的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回流华商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揭示华商的回流是基于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驱动力而做出的理性决策;分析天津作为都市新侨乡,其在地域独立性与侨务资源丰富性方面具有的典型特征。她的调研发现,回流华商以社团组织作为行动载体,基于信任与契约关系初步形成协作共同体,并通过群体间的共同期待、情感联结与实践行动而不断发展,指出为推动华商协作共同体的发展与完善,华商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平台与纽带作用,在持续性互动中构建起良好的协作机制。
发言人:姚澜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玉梁分享了《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对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安调查》。该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基于2022年西安市留学生调查,探讨来西部地区留学生社会适应对其在华居留意愿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政策对于来华留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吸引了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升了留学生的在华居留意愿;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对居留意愿有重要影响,但不同维度影响作用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地提升来华留学生的社会适应程度,尤其是对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给予重点关注。
发言人:赵玉梁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晓曼分享了《疫情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社交网络与本地归属感》。该研究基于对2022年在西安收集的342份有效国际留学生数据的分析,探索新冠疫情下在华国际留学生的本地归属感,着重聚焦于中文水平和社会网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归属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他们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国际留学生归属感显著高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水平显著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归属感,且中文水平和社交网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存在学历异质性。
发言人:吴晓曼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志伟分享了《侨乡洋留守儿童社会融入何以可能?—基于莆田市 H 区的实证调查》。他的研究基于对莆田市 H 区“洋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现状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的综述,指出“洋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方面主要存在:亲子关系疏远,难以回归国外家庭;语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国内教育;缺乏同辈群体,人际交往严重不足;缺乏自信心与安全感等问题。他呼吁针对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地完善社会支持与服务体系,有效发挥各方职能,做好祖籍国与侨居国语言、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其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发言人:朱志伟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章华伊分享了《在华国际移民的定居意愿研究》。他们的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国际移民或省际移民的定居意愿的测量方法,对绿卡和国际移民的长居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该研究通过回答“谁想要中国绿卡”、“谁想要长居”、“中国绿卡和长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界对于该话题研究的空缺。该研究发现,想要中国绿卡的移民群体和想要在华长居的移民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对于高学历的移民群体而言,虽然他们更想要中国绿卡,但是却更不想在中国长居,并从就业满意度和移民目的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该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绿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发言人:章华伊
周博副教授在以上六位发言人报告结束后做出了极具启发性的点评。周老师指出无论是“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研究,还是侨商、洋留守儿童与在华国际移民研究,都是有着现实意义与问题意识,且极具潜力的议题。针对每一位发言人的报告,周博教授从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的点评与建议。
点评人:周博
参会嘉宾和研究者们进行了活跃的问答互动。论坛在意犹未尽的热烈讨论中顺利结束。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团队长期致力于国际人口迁移的研究,在2022年的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首次举办了“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吸引了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今后还将继续举办该分论坛,期望能够搭建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国际人口迁移领域的研究。
作者:陈蓉、李贞,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