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的群聊永不解散!”这是2025年6月22至27日,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举办的“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理论工作坊”与“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方法工作坊”学员们临别时的小心愿。在为期六天的密集学术交流中,来自各地的青年学者们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临别时学员们在乐乎一楼的自发合影
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和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邀请从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优秀学者15名,来自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4所院校的学员26名,共同研讨海外民族志田野经验、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涵盖欧洲、东南亚、非洲、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尤其对中国企业出海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的深入研讨,并对未来的海外民族志的研究前景与理论范式进行了展望和反思。

开幕合影
工作坊采取老师授课与学员评议、研究计划研讨,外加专家指导、圆桌交流等方式展开。6月23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的何明教授在开幕演讲《如何进入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社会?——推动东南亚和南亚民族志研究的几点感受》中提出知识生产的具身性、经验性、整体性与具象性四大特征,强调人类学视角对区域国别研究的独特价值。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高丙中教授在《世界社会如何作为经验研究对象》中指出,海外民族志已进入“世界社会经验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对象应从“中—外二分”转向全球互嵌性,呼吁以真实个体为起点,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结。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龚浩群教授在《海外民族志:用汉语书写世界》中系统梳理近25年来中国海外民族志的发展脉络,提出构建“中-西-对象国”三方知识对话体系。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的齐腾飞老师在《非洲医疗生态与中国医疗援非》的授课中,讨论了中国医疗队面临资格认证壁垒与非洲医疗标准欧美化困境,提出从“需求回应”转向“深度合作”的新路径。

何明、高丙中老师授课现场
6月24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严俊副教授在题为《海外田野与理论建模:促进知识增长的新方案》的演讲中,从当代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定位出发,探讨了IESM中心在海外田野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指出可利用田野工作发展出新的基础理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刘玉照教授在题为《经济社会学跨国企业研究与企业海外民族志》的演讲中,从现有的海外田野研究出发,提出在田野过程中存在“逐双兔”的困境,提醒研究者要每天及时记下看起来“无意义”的资料,并对中国社会学现存的文化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朱健刚教授在《以善为缘的海外华人认同建构——以新加坡的华人移民慈善为例》中,讲述了自己在新加坡约人谈事的经历如何引出研究兴趣,从中阐述了海外华人华侨组织背后的文化逻辑。

朱健刚老师授课现场
6月25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邱昱研究员在《人类学危机与批判认识论:以中-非田野为起点》中,以“超越差异的批判认识论”为核心,围绕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路径与方法论展开讨论。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谭威老师在《从小地方、小人物出发:想象全球中国的草根性》中,从全球中国和草根全球化的理论谱系入手,探讨了聚焦小地方的特性、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 “相遇” 这一方法论的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张金岭研究员在《人类学在跨文化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中,探讨了当代世界文化依赖背景下中国人类学的使命与方法。上海纽约大学的朱瑞翼老师在《在蒙古国的采矿热中挖掘民族志》中,从田野中社交实验出发,以提问题的形式展开田野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方法。

6月25日学员研讨现场
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中亚东欧研究所的马强研究员在《走向深处:俄罗斯田野工作经验谈》中,结合两次俄罗斯的田野经历,提出人类学研究应追求空间、时间、心灵三个维度的“深处”,以此突破文化隔阂,构成相互理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的张青仁教授在题为《大众、行动者还是参与观察者——恰帕斯自治社区田野调查的方法论反思》的授课中提出,田野工作的本质是伦理化的协商过程,研究者须直面权力关系、安全风险及知识生产责任,在学术目标与社区需求间寻求动态平衡。

6月26日学员研讨现场
6月27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赵萱副教授在《以色列族群治理的模式与基础设施研究——兼论国际问题研究的知识论转向》中聚焦以色列族群治理与巴以问题,从知识论转向切入,指出传统巴以冲突研究多聚焦军事、政治等 “高政治” 领域,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而当下国际问题研究正转向社会空间与日常实践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康敏副教授在《不自由的身体:马来西亚田野中的社会性别关系》中,以自己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身体为核心展开三重维度的分享。
当日下午,随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亦农教授与学员们热烈的圆桌讨论落下帷幕,本次工作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与会学员纷纷表示,工作坊开创性的高参与度、强互动性的研讨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五天的密集交流让他们获益匪浅。尤其难得的是,在这里他们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样致力于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同行者。在茶歇间隙与课后交流中,学员们不知疲倦地分享着田野调查的趣闻轶事,碰撞着学术思想的火花,更相约未来要继续开展学术合作与深入探讨。

结课当日学员们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一楼自拍留影

学员们校园骑行背影
撰稿:陈禹含、武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