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新书 | 肖瑛 著《家与社会理论:中国角度的阐释》

创建时间:  2025-07-14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家与社会理论:中国角度的阐释》

作者:肖瑛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ISBN978-7-100-25154-9

作者简介: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基于社会理论文本、田野调查资料、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结构与机制、文明比较、人的生命之基等议题的研究。著有《反思与自反:反身性视野下的社会学与风险社会》《公共性及其实践:中西古今之间》等,发表论文80余篇。独著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

内容简介:以个人主义为预设来想象、研究人和社会是当今社会科学不言而喻的“正统公识”,“家”在人的思维、价值、情感以及社会构成中的作用却被忽略了。“家”在人类不同文明早期普遍占据枢纽位置,至今依然不可或缺且鲜活存续,在中国文明中更具独特内涵和地位。本书旨在发掘隐喻意义上的“家”的学术价值,以“家’作为方法”,爬梳从古希腊到当代,涵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韦伯和福柯的西方经典社会理论个案。这不仅是从中国出发重释西方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个人主义视角的社会理论图景,面且拓展并深化了“‘家’作为方法”的内涵,为经验、历史和文学研究丰富了想象力。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家”作为方法:重释社会理论

    一、 家:传统社会的基石

    二、 “走出家”:现代性的起点

    三、 社会理论的反思:没有“家”的现代性?

    四、 “家”作为总体性范畴:现代性脉络下的中国议题

    五、 “家”的三重纵向维度

    六、 共同体:“家”作为方法的横向截面

    七、 讨论:家庭隐喻下的文明比较和中国社会理论推展

第二章 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家邦关系

    一、 家庭的功能、实践和边界:《法律篇》中的家庭法

    二、 作为目的的城邦:家邦对立的涌现

    三、 双重自然:柏拉图构建家邦紧张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四、 亚里士多德:亲属友爱的亲疏之别与局限

    五、 讨论:家邦关系界定的现代回响

第三章 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一、 普遍主义何以可能:韦伯的问题意识

    二、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文明比较的框架

    三、 “家”作为韦伯分析传统社会的切入点

    四、 清教:彻底走出自然状态的救赎宗教

    五、 古犹太教:走得出的血缘,走不出的内外之别

    六、 印度教:种姓制度与家

    七、 中国:在家产官僚制与儒教之间

    八、 讨论:比较历史社会学何以可能?

第四章 家与福柯的治理术和自我治理

    一、 人的治理与自我治理

    二、 家与人的治理

    三、 家与自我治理

    四、 家与治理:价值、主体、方法和对象

余论:中国方法论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家’作为方法”

    一、 “‘家’作为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二、 “家”作为方法与个人主义反思

    三、 经验研究的未来展开

参考文献

后 记




下一条:新书 | 彭善民主编《青少年就业社会工作:上海探索》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新书 | 肖瑛 著《家与社会理论:中国角度的阐释》

创建时间:  2025-07-14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家与社会理论:中国角度的阐释》

作者:肖瑛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ISBN978-7-100-25154-9

作者简介: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基于社会理论文本、田野调查资料、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结构与机制、文明比较、人的生命之基等议题的研究。著有《反思与自反:反身性视野下的社会学与风险社会》《公共性及其实践:中西古今之间》等,发表论文80余篇。独著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

内容简介:以个人主义为预设来想象、研究人和社会是当今社会科学不言而喻的“正统公识”,“家”在人的思维、价值、情感以及社会构成中的作用却被忽略了。“家”在人类不同文明早期普遍占据枢纽位置,至今依然不可或缺且鲜活存续,在中国文明中更具独特内涵和地位。本书旨在发掘隐喻意义上的“家”的学术价值,以“家’作为方法”,爬梳从古希腊到当代,涵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韦伯和福柯的西方经典社会理论个案。这不仅是从中国出发重释西方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个人主义视角的社会理论图景,面且拓展并深化了“‘家’作为方法”的内涵,为经验、历史和文学研究丰富了想象力。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家”作为方法:重释社会理论

    一、 家:传统社会的基石

    二、 “走出家”:现代性的起点

    三、 社会理论的反思:没有“家”的现代性?

    四、 “家”作为总体性范畴:现代性脉络下的中国议题

    五、 “家”的三重纵向维度

    六、 共同体:“家”作为方法的横向截面

    七、 讨论:家庭隐喻下的文明比较和中国社会理论推展

第二章 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家邦关系

    一、 家庭的功能、实践和边界:《法律篇》中的家庭法

    二、 作为目的的城邦:家邦对立的涌现

    三、 双重自然:柏拉图构建家邦紧张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四、 亚里士多德:亲属友爱的亲疏之别与局限

    五、 讨论:家邦关系界定的现代回响

第三章 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一、 普遍主义何以可能:韦伯的问题意识

    二、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文明比较的框架

    三、 “家”作为韦伯分析传统社会的切入点

    四、 清教:彻底走出自然状态的救赎宗教

    五、 古犹太教:走得出的血缘,走不出的内外之别

    六、 印度教:种姓制度与家

    七、 中国:在家产官僚制与儒教之间

    八、 讨论:比较历史社会学何以可能?

第四章 家与福柯的治理术和自我治理

    一、 人的治理与自我治理

    二、 家与人的治理

    三、 家与自我治理

    四、 家与治理:价值、主体、方法和对象

余论:中国方法论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家’作为方法”

    一、 “‘家’作为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二、 “家”作为方法与个人主义反思

    三、 经验研究的未来展开

参考文献

后 记




下一条:新书 | 彭善民主编《青少年就业社会工作:上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