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转丨[高校智库·聚焦人民城市⑮]原创丨黄晓春:以高水平服务型政府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创建时间:  2020-07-26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城市建设与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上海近年来以推动服务型政府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探索"眼睛向下"、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的精细化政府治理新模式,为上海城市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刻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其创新实践蕴含的理论启示如下:
党建引领是服务型政府深度改革的基本保障
当前服务型政府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深层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改革中一些关键领域的"两难"政策权衡问题,比如:如何在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有序推动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如何在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又构建有序的社会运行新格局;如何在面对流动社会不断拓展治理网络的同时,控制治理成本和提升治理有效性。这些问题大多涉及价值导向不同甚至矛盾的不同政策着力点,政策部门很难在实践中找到恰当的均衡点,因此容易引起此消彼长的政策效应,如:在基层政社关系的调整中如果过于强调社会组织发展中"放"的一面,就容易导致有序发展面临深层次挑战;而强化"收"的一面,又导致治理创新中社会活力不足。这些问题远比简单的技术性政策问题更复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治理深度创新的重要"短板"。
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问题单单依靠政府行政的力量和机制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情境下党的组织优势和富有弹性、黏合力的政党运行机制,从而适应多元、分化、开放的经济社会新形势。上海的改革中最富启发力的经验就在于党建机制对上述"短板"的补充与优化,尤其是:提升基层党建的系统整合能力,为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持;探索向社会治理的多维空间延展党建网络,提升各级政府在这些领域有效发挥治理功能的能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民生项目的实施紧密对接,使人民群众对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支持度不断提升;强化党建对多元共治的引导,推动基层多元治理结构的优化发展。这些改革从总体上推进了服务型政府改革诸领域的协同化水平,更好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科技支撑是服务型政府精准增能的重要着力点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是国际化超大城市政府改革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上海开始探索全方位运用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序的管理。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上海自2018年就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全面推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这项改革强调公众"进一网,能通办",其中"一网"指的是一个总门户,"通"指的是全市通办,"办"意味着群众只跑一次。总体来看,"一网通办"改革全面提升了上海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能力,同时也对政府内部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这项改革还深度重塑了现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形态,推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更注重公众反馈、持续改进的公共服务模式逐步成型。
在公共管理创新方面,上海近年来推动的"一网统管"模式逐步建立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一体化城市运营管理新方法。这一模式在多个维度深度推动政府治理创新,更高效地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比如:破解"数据孤岛"现象,以多部门信息整合为基础,更高效地部署力量化解治理难题;以基于智能技术的各类应用为依托,为各级政府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增能减负提供支撑;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加快形成整体治理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
总体来看,上海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型政府能级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以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度为着力点的基本原则,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激发社会活力是服务型政府改革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日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海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改革实践也高度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基于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之中。
上海是全国最早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的城市,也是最早建成全市性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平台的城市。近年来,全市各区、委办局都在转移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大了服务外包力度。如:静安已成立区级的政府扶持社会组织专项基金;全市已有许多街镇成立了社区基金会以结合社区需求专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从资金投入总量、基层积极性等角度来看,上海正在迎来公共服务外包市场建设的高峰期,并由此推动了各类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更精准投放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持条件。
另一方面,上海近年的政府改革注重向社会领域的有序赋权,进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通过推动基层社会自下而上形成公共事务,从而使基层自治共治有稳定的依托,将越来越多公众和单位有序引入公共治理领域。这些改革创新有效激发了社会参与的活力,推动了行政管理与社会参与之间的有序协同与互动,最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认同感与支持度。
立足于当代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上述改革举措不仅对于提升超大城市系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深度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理念。
(上海高校智库供上海学习平台原创专稿。供稿单位:市教卫党委、上海大学,作者系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条:转丨[高校智库·聚焦人民城市⑰]原创丨盛智明:保障小区维修基金存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下一条: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孙秀林一行前往浦东新区、奉贤区和金山区调研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转丨[高校智库·聚焦人民城市⑮]原创丨黄晓春:以高水平服务型政府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创建时间:  2020-07-26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城市建设与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上海近年来以推动服务型政府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探索"眼睛向下"、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的精细化政府治理新模式,为上海城市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刻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其创新实践蕴含的理论启示如下:
党建引领是服务型政府深度改革的基本保障
当前服务型政府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深层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涉及改革中一些关键领域的"两难"政策权衡问题,比如:如何在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有序推动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如何在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又构建有序的社会运行新格局;如何在面对流动社会不断拓展治理网络的同时,控制治理成本和提升治理有效性。这些问题大多涉及价值导向不同甚至矛盾的不同政策着力点,政策部门很难在实践中找到恰当的均衡点,因此容易引起此消彼长的政策效应,如:在基层政社关系的调整中如果过于强调社会组织发展中"放"的一面,就容易导致有序发展面临深层次挑战;而强化"收"的一面,又导致治理创新中社会活力不足。这些问题远比简单的技术性政策问题更复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治理深度创新的重要"短板"。
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问题单单依靠政府行政的力量和机制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情境下党的组织优势和富有弹性、黏合力的政党运行机制,从而适应多元、分化、开放的经济社会新形势。上海的改革中最富启发力的经验就在于党建机制对上述"短板"的补充与优化,尤其是:提升基层党建的系统整合能力,为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持;探索向社会治理的多维空间延展党建网络,提升各级政府在这些领域有效发挥治理功能的能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民生项目的实施紧密对接,使人民群众对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支持度不断提升;强化党建对多元共治的引导,推动基层多元治理结构的优化发展。这些改革从总体上推进了服务型政府改革诸领域的协同化水平,更好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科技支撑是服务型政府精准增能的重要着力点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是国际化超大城市政府改革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上海开始探索全方位运用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序的管理。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上海自2018年就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全面推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这项改革强调公众"进一网,能通办",其中"一网"指的是一个总门户,"通"指的是全市通办,"办"意味着群众只跑一次。总体来看,"一网通办"改革全面提升了上海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能力,同时也对政府内部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这项改革还深度重塑了现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形态,推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更注重公众反馈、持续改进的公共服务模式逐步成型。
在公共管理创新方面,上海近年来推动的"一网统管"模式逐步建立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一体化城市运营管理新方法。这一模式在多个维度深度推动政府治理创新,更高效地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比如:破解"数据孤岛"现象,以多部门信息整合为基础,更高效地部署力量化解治理难题;以基于智能技术的各类应用为依托,为各级政府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增能减负提供支撑;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加快形成整体治理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
总体来看,上海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型政府能级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以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度为着力点的基本原则,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激发社会活力是服务型政府改革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日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海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改革实践也高度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基于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之中。
上海是全国最早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的城市,也是最早建成全市性公益招投标、公益创投平台的城市。近年来,全市各区、委办局都在转移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大了服务外包力度。如:静安已成立区级的政府扶持社会组织专项基金;全市已有许多街镇成立了社区基金会以结合社区需求专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从资金投入总量、基层积极性等角度来看,上海正在迎来公共服务外包市场建设的高峰期,并由此推动了各类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更精准投放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持条件。
另一方面,上海近年的政府改革注重向社会领域的有序赋权,进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通过推动基层社会自下而上形成公共事务,从而使基层自治共治有稳定的依托,将越来越多公众和单位有序引入公共治理领域。这些改革创新有效激发了社会参与的活力,推动了行政管理与社会参与之间的有序协同与互动,最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的认同感与支持度。
立足于当代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上述改革举措不仅对于提升超大城市系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深度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理念。
(上海高校智库供上海学习平台原创专稿。供稿单位:市教卫党委、上海大学,作者系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条:转丨[高校智库·聚焦人民城市⑰]原创丨盛智明:保障小区维修基金存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下一条: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孙秀林一行前往浦东新区、奉贤区和金山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