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学院盛智明教授、纪莺莺教授、张敦福教授等参加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纪念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学术研讨会。
社会学学会秘书长盛智明就理事会近期工作进行了汇报。纪莺莺教授作大会主旨演讲,基于对上海社区的实证研究,主张超越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框架,提出以“家国之间”的伦理实践空间作为理解基层治理的新视角。她揭示,社区工作者通过动态整合行政身份、政党身份与人际身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情理法”交融的“磨”的实践艺术,有效实现了家国之间的伦理链接与道德共识的建构。
在分论坛二,张敦福以“中国瓶装水”为案例,提出中国民众饮水方式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与环境问题的深刻演变;研究生栾玟婧以H市Y区R街道花卉产业数字化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直播技术赋能下花卉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多主体协同、价值重构与网络韧性提升。在分论坛三,研究生李丹以淄博市的X厂为例,探讨低龄老年人从事“草根工业”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思考当下社会环境“草根工业”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在分论四,研究生周静静结合当下数字乡村建设趋势,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探讨数字技术对村庄公共性的激活作用。在分论坛五,研究生唐微舟探究青年群体的牙齿正畸实践,发现青年正畸需求来自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且青年正畸过程中有着复杂的体验;研究生贾中政基于对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社会学考察,发现红色文化自觉是激活农民主体性、实现内生发展的精神内核;研究生申珍珍探讨了当大多数消费者的决策逻辑由“经济理性”而非“环保伦理”主导时,却能规模化地实现国家推动的环保政策目标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生闫鸣皓通过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提出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社会不平等层面的分化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包容性治理路径。(摘自华理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