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折晓叶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邀请,于B417会议室开展关于"个案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慕名前往聆听,全场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由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主要涉及定性研究方法,展现"个性化"角度的学术研究心得。讲座开始,张文宏对折晓叶教授及其研究领域和学术作品作以简单介绍。折晓叶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组织社会学、制度社会学、乡村社区、定性研究方法等。代表作品为:专著《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论文"农民再合作的制度体系和社区基础"、"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产权选择中的‘结构——主体’关系"、"资本怎样运作——对"改制"中资本能动性的社会学分析"、"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项目制的分机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等。
随后,折晓叶对个案研究作以初步的描述,认为,田野工作看似最接地气,实则进入容易出来难,要让个案从扎实的田野工作中呈现自己的身影,从提问、审美、解释到提出假设、寻找依据工作再到个案扩展和个案的选择工作,这是一个"雾里看花"的过程,也是彰显学术智慧工作的过程。据此,折晓叶围绕着个案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出六个重要的环节:
一是从观察到理解的过程,折晓叶认为个案研究要从"观察中的事实"开始,借助互补性的观察工具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张力"来增进理解;
二是从疑问到提问的过程,这一环节是提出学术问题的关键。折晓叶认为好奇心和敏感是产生疑问的前提,但如何从疑问跨越到提问上升到学术问题的层次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变,她提醒研究者们在研究中要有不断追问的意识,学会辨别悖论问题和真问题;
三是从敏感性问题到分析性概念的过程,折晓叶以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和周雪光的"关系产权"理论为例,解释何谓敏感概念、分析性概念以及二者跨越的难题,强调个案研究中从敏感性概念跨越到分析概念的重要意义;
四是从技术过程到社会关联过程,折晓叶解释到,技术过程是了解整个对象运作流程和环节的入口,社会关联是流程的出口,强调技术过程和社会关联的链接;
五是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的过程,这一环节中折晓叶首先对讲故事的意涵、几种方式以及讲述方法作以简单阐述,随后又提出一个引人思考和领悟的"三级跳"方式即故事——现象——道理,强调中间"现象"的跳跃作为事实和理论的"中间机制"对于个案研究工作者而言具有实质性的跨越和突破,这一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是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训练并自行体悟的关键过程;
六是从个案引发想象力,折晓叶首先借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反思和总结个案研究的"想象力",其次分别从"当下与历史"、"个体与整体"和"微观与宏观"三个维度启发个案研究的"想象力",即从时间维度纵观考察社会和历史的交叉点,了解个人在自己所处时代中的经历和其他人的生活境遇以及"一叶知秋"的微观案例在宏观社会的定位。
最后,中山大学陈家建、上海师范大学冯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刘玉照、黄晓春、盛智明和纪莺莺以及在座的同学围绕着讲座内容进行了热烈的思考和讨论。 (董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