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发挥新社会阶层重要作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19-11-15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2019年11月10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社会阶层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课题组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成功召开"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发挥新社会阶层重要作用"学术研讨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卫研究员,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研究员、复旦大学周怡教授、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南开大学王星教授、吉林师范大学丛玉飞、天津师范大学刘琳、鲁东大学毕婧千、济南大学韩钰、黑龙江省社科院张斐男、江苏省社科院丁惠平等老师等参与会谈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会议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主持。会议就如何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新社会阶层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社会阶层的最新特点等议题展开讨论。
       张卫指出新社会阶层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新社会阶层不仅在经济领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被赋予政治参与身份后,这一群体也能在社会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尽管这一群体现阶段存在着收入内部分化上升,政治参与功利性增强以及高职业流动率的特征,但是如果能够从制度层面、网络层面以及组织载体层面,对这一群体做好培养和选拔工作,关注其利益诉求,处理好国家与新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的发挥这一群体的社会力量。黄天柱认为新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应该从民主党派这一重要组织载体入手,以应对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所具有的碎片化和空心化特征,这一整合路径分别在历史和传统层面、政治和立场层面、组织和人才层面以及制度和渠道层面具有优势,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经验,注重坚持与党派特色相结合、有序适度发展以及保持群体特色。王星关注社会新兴业态,将快递行业的从业者纳入新社会阶层的研究领域,从社会排斥视角讨论了这一群体由于制度性区隔、缺乏人力资本以及组织凝聚难以实现的原因,而在经济、社会保障以及政治三个维度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呼吁学界进一步关注和关心这些新兴职业群体。丛玉飞则在延续中产阶层研究的脉络下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功能的演进以及这一群体的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这一群体政治观念的演进特征具有三个关键的维度,分别是经济维度(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政治维度(群体的政治属性与参与)以及观念属性维度(群体政治效能感),同时需要在延续经典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从个人组织、制度和生活多个维度出发,对其进行综合的整合。
        周怡通过回溯以往的研究,认为可以将中国1949至2018年的阶层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非层化)、改革后前20年("倒丁字"型)和改革后的后20年(趋向"橄榄"型),我国阶层的流变过程与政策制度密切相关,阶层体系的阶级壁垒、地位获得方式、合法化手段、不平等类型以及不平等程度五个维度依然存在传统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梁玉成指出以高新科技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新社会阶层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产生与现代社会中工业化生产向分散就业转型有关,这是一个逐渐壮大的高素质、高收入、高风险群体。在全球化、虚拟平台发展、去实体化、去技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新阶层如何保持自身的中产地位和利益诉求,国家如何适应新兴业态的变化,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需要进一步探讨。刘琳、张海东对特大城市居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阶层地位和动机因素对城市居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进一步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角度讨论了表达性政治参与和抗争性政治参与的不同聚焦人群。毕婧千通过访谈新社会阶层家庭,考察了这一阶层中的"赴美生子"现象,她指出存在于法律灰色地带的"赴美生子"现象是新社会阶层借助弹性公民权实现社会流动的一种策略,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着公民权、国家认同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韩钰借助需求层次理论和历史文化理论,对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以及主客观阶层地位差异对其社会功能发挥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间阶层的关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缓冲器"的作用,预防其"社会颠覆器"的作用。
        张斐男、丁惠平等就有关议题与发言人进行了讨论。张海东教授在研讨会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非常感谢各位与会学者精彩又富有建设性的发言,为课题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推进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新视角,讲题组将据此进一步丰富相关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闫堃供稿)

上一条:沈瑞英教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且当选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下一条:沈瑞英教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且当选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发挥新社会阶层重要作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19-11-15  徐芬芳   浏览次数:   返回

        2019年11月10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社会阶层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课题组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成功召开"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发挥新社会阶层重要作用"学术研讨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卫研究员,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研究员、复旦大学周怡教授、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南开大学王星教授、吉林师范大学丛玉飞、天津师范大学刘琳、鲁东大学毕婧千、济南大学韩钰、黑龙江省社科院张斐男、江苏省社科院丁惠平等老师等参与会谈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会议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主持。会议就如何促进新社会阶层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新社会阶层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社会阶层的最新特点等议题展开讨论。
       张卫指出新社会阶层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新社会阶层不仅在经济领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被赋予政治参与身份后,这一群体也能在社会活动中承担重要角色。尽管这一群体现阶段存在着收入内部分化上升,政治参与功利性增强以及高职业流动率的特征,但是如果能够从制度层面、网络层面以及组织载体层面,对这一群体做好培养和选拔工作,关注其利益诉求,处理好国家与新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的发挥这一群体的社会力量。黄天柱认为新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应该从民主党派这一重要组织载体入手,以应对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所具有的碎片化和空心化特征,这一整合路径分别在历史和传统层面、政治和立场层面、组织和人才层面以及制度和渠道层面具有优势,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经验,注重坚持与党派特色相结合、有序适度发展以及保持群体特色。王星关注社会新兴业态,将快递行业的从业者纳入新社会阶层的研究领域,从社会排斥视角讨论了这一群体由于制度性区隔、缺乏人力资本以及组织凝聚难以实现的原因,而在经济、社会保障以及政治三个维度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呼吁学界进一步关注和关心这些新兴职业群体。丛玉飞则在延续中产阶层研究的脉络下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功能的演进以及这一群体的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这一群体政治观念的演进特征具有三个关键的维度,分别是经济维度(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政治维度(群体的政治属性与参与)以及观念属性维度(群体政治效能感),同时需要在延续经典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从个人组织、制度和生活多个维度出发,对其进行综合的整合。
        周怡通过回溯以往的研究,认为可以将中国1949至2018年的阶层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非层化)、改革后前20年("倒丁字"型)和改革后的后20年(趋向"橄榄"型),我国阶层的流变过程与政策制度密切相关,阶层体系的阶级壁垒、地位获得方式、合法化手段、不平等类型以及不平等程度五个维度依然存在传统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梁玉成指出以高新科技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新社会阶层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产生与现代社会中工业化生产向分散就业转型有关,这是一个逐渐壮大的高素质、高收入、高风险群体。在全球化、虚拟平台发展、去实体化、去技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新阶层如何保持自身的中产地位和利益诉求,国家如何适应新兴业态的变化,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需要进一步探讨。刘琳、张海东对特大城市居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阶层地位和动机因素对城市居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进一步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角度讨论了表达性政治参与和抗争性政治参与的不同聚焦人群。毕婧千通过访谈新社会阶层家庭,考察了这一阶层中的"赴美生子"现象,她指出存在于法律灰色地带的"赴美生子"现象是新社会阶层借助弹性公民权实现社会流动的一种策略,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着公民权、国家认同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韩钰借助需求层次理论和历史文化理论,对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以及主客观阶层地位差异对其社会功能发挥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间阶层的关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缓冲器"的作用,预防其"社会颠覆器"的作用。
        张斐男、丁惠平等就有关议题与发言人进行了讨论。张海东教授在研讨会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非常感谢各位与会学者精彩又富有建设性的发言,为课题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推进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新视角,讲题组将据此进一步丰富相关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闫堃供稿)

上一条:沈瑞英教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且当选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下一条:沈瑞英教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且当选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