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由社会变迁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上海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50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30日上午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思源厅召开了论坛的开幕仪式,由社会变迁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变迁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光金和社会变迁研究会理事长张翼为开幕式致辞,三位专家结合十九大精神和社会变迁大背景,表达了自身对于社会学在当前格局下大有作为的前景的殷切希望并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在合影仪式和短暂的休息后,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社会变迁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路路、吉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邴正、社会变迁研究会副理事长龚维斌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各自围绕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相关主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展示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社会运动、社区组织等最新的研究和想法。
分论坛一,分别由社会变迁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和副院长袁浩主持,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发表了关于题为《关系、声誉、伦理和身份等级变化——地方性乡村共同体的衰落》的演讲,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和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分别阐释了社会变迁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功能主义话语体系的关系和社会理论空间转向推动下计算空间社会学的理路与方法,北京大学张静教授、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南开大学宣朝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符平教授都围绕乡村问题从不同层面作出报告,张静侧重地方性乡村共同体的衰落的原因,宣朝庆、符平重点突出扶志脱贫问题,认为应当重视扶志教育和扶志传统的发展创新。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发表了自己关于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舆论场域动态演变的看法,认为党的作用机制与国家的功能高度关联,对党的功能、机制仍然有待深化。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做了题为《当代社会的不确定变迁与社会治理确定性追求的矛盾》的报告,深刻理解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变迁的不确定性,华东师范大学卿石松教授、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和山东大学宋全成教授围绕社会阶层人口结构变迁、代际流动和宗教信仰与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发表了实证研究结果和相关结论。最后,上海大学博士后朱颖基于北上广特大城市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关系网络对居民献血行为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李春玲、王俊秀研究员、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以及张翼研究员对分论坛一的发言做出精彩点评。
分论坛二,上半场讨论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雷洪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以全球化与地方性为主题发表演讲,提出了全球化对地方性是冲击同时也是重写和激活的观点,复旦大学刘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冯仕政教授、河海大学王毅杰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丁建定教授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述社会治理,刘欣教授侧重于社区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冯仕政教授和丁建定教授分别梳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治理主题、党对民生认识的发展变化,均突出强调了民生这一重大问题,王毅杰教授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对流动老人的生活幸福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本结论。分论坛的下半场由上海大学杨锃副院长主持,围绕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的主题,华中农业大学的钟涨宝教授回归到费老先生"熟悉"的社会这一概念来认识中国乡土社会,以此作为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从分层过程完整地梳理阶层地位变迁的过程与逻辑,华东理工大学的何雪松教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分"与"合",中南大学李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田丰研究员以某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阐释了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和社会变迁中小镇青年的"崛起",新华文摘杂志社刘仲翔副总编系统总结了新中国70年健康治理的成就与经验。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复旦大学李煜教授、社科文献出版社童根兴副主编、浙江大学范晓光副教授对分论坛二的学者们的发言做出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
与会专家学者们在提出社会变迁下中国社会出现的新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体现了中国社会学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蓬勃发展的趋势,也让聆听论坛的同学们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 (袁媛 陈文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