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研究论坛第6期"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世纪楼如期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为"经济新常态与消费新模式",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中山大学王宁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吕大乐教授和上海大学张敦福教授为论坛负责人。经评审,有22篇论文入选。论坛共分为四个专题:"转变中的农村与消费"、"理解消费"、"旅行、流动与消费"和"当代消费形态与生活"。
第一个专题"转变中的农村与消费"中有5位发言人围绕与农村相关的消费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张杨波博士、硕士生陆鹏和陈胜副教授的发言都聚焦在农村征地、拆迁和失地问题上,以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对失地农民的消费者权利、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徐京波博士和博士候选人葛佳的论文分别对传统乡村的集市和现代农村的朋友圈进行了研究,二者都使用定性访谈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过程及其后果做了对比分析,展示了消费在农村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主持兼评论人吕大乐教授对5位发言人关注农村消费表示赞赏,同时指出农村与城市、东方与西方进行比较的重要性,如何在经验研究中与已有的文献进行理论对话值得进一步思考。评论人朱迪博士对上述发言逐一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者选取自己熟悉的田野进行调查表示支持,也提醒研究者作为社会学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怀,研究问题的选择和研究发现也需要有现实关怀。
在仪式性的合影和简短的茶歇过后第二个专题"理解消费"随即展开。张敦福教授对"文化消费研究的学科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对国内文化消费研究做了学术反思,并对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博士候选人范国周对丹尼尔·米勒的消费人类学探索做了总结评述,对消费及其本质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了反思。硕士生刘彦对西北地区大学生的面子观与消费决策进行了调查研究,从研究问题选定、抽样、调查、分析等整个过程刘彦亲自进行,足见训练之系统、研究之扎实。段媛媛博士对乳业市场的消费者抗争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不同的力量是如何作用于乳业市场这个场域、消费者又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围绕自己利益进行抗争。博士候选人杨琳主要探索文化资本对泰国学生高等教育选择过的影响,让我们生动的领略了跨文化研究的魅力。朱迪博士使用实证数据,对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生活满意度、个人愿望和社会评价做了实证分析,并做了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评论人王宁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发展的好、发展的长远,学科基础要牢靠,所以研究需要有立场、有反思,他同时对发言人对民生话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对定量方法的重视给与了肯定。吕大乐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做了生动的点评和补充,他通过对发生在自己教学和研究中小故事的陈述给在座各位极大的启发。
第三个主题"旅行、流动与消费",共有6位发言人做了精彩的陈述。王宁教授以本土性饮食文化的跨境流动为例,对劳动力随迁过程中的文化随迁现象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内部消费市场在文化随迁中的作用。博士生王荣欣详细考察了中国创意阶层的空间流动,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硕士生韩宇和李亚宁分别从协作消费和共享消费的角度对专车以及拼车现象做了探索性研究,共享汽车、共享住宅都是可持续消费的新方向,两位发言人通过国内外共享消费的比较给人很大的启发。李敢博士对"洋家乐"群落化的逆城镇化现象做了消费社会学考察,他从舒适物的角度对逆城市化现象进行了新的阐述。硕士生赵晶晶对上海七宝古镇的文化买卖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时下流行的仿古现象做了逻辑分析。评论人张杨波博士对各位的精彩发言做了详细的点评,他对发言人对理论和现实的有效对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惑和建议。评论人王雨磊博士直奔主题,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细节上对支出每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尤其对概念使用、理论逻辑漏洞做了强调。
最后一个专题是"当代消费形态与生活",4位发言人分别从消费模式、消费趣味、消费评价和体制礼物四个主题做了陈述。蒋耒文教授通过实证数据对中、印、韩、尼亚洲四国收入和消费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强调了不同人口特征的家庭户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及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探索经济、人口发展的消费模式的变动规律提供依据。硕士生李梦迪对全球化语境下消费趣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她以广州高文化资本群体的咖啡消费为例子,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我们展示了趣味的形成机制。本科生夏禺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消费评价"做了实证研究,在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借鉴理性选择和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以美国Yelp网站为案例,分析"网络消费评价"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互动模式对微观经济互动的影响。王雨磊博士对国家的"扶贫送温暖"现象从国家与民众互动的视角做了探索,提出了"体制礼物"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扶贫送温暖在发展主义的话语逻辑下,尽管越来越有些不合时宜,但却依然广泛存在。评论人陈胜博士简短的点评过后,向每位发言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或者问题,引发了在场听众与发言人之间热烈的讨论。
本次论坛历时8小时,除了22位发言人外,还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论坛的学者参与讨论,使得提问、回应、自由讨论等整个互动环节的气氛更加热烈。发言结束后,王宁教授、张敦福教授等对此次消费社会学论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与会的成员也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达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积极为消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献言献策。本次论坛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但发言间隙的茶歇和张敦福教授安排的午餐会给与会者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这些非正式的交流不但促成了学术思想的自由碰撞,也加深了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间学者的友谊。(供稿人:范国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