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文宏:进一步提升各社会群体对未来预期的信心

创建时间:  2018-12-1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治理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一些深化改革的新举措陆续推出,这些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并将持续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课题组聚焦"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治理",探讨我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根据上海大学"中国六省市社会发展状况课题组"(2012—2013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我们以职业为基础,参考收入、教育、主观地位等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划分为3个群体:上层,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间层,包括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小业主、自雇者、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技术工人;大众层,由非技术工人和农民构成。本文将重点分析社会中间层与上层、大众层在未来预期方面的共性与差别。
 
改善未来生活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上层对改善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接近两成(18.2%),表示信心较强的比例接近五成(47.3%),表示一般的比例为两成,表示信心较弱的比例仅为一成,表示没有任何信心的比例不到1.0%。这表明,超过六成的上层人士对改善未来生活有较强的信心。中间层和大众层表示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均比上层略高,但整体分布相差不大。从中可以看出,各社会群体对改善未来生活的信心相差不大,均有超过六成表示信心较强。
 
社会流动的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或经济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上层中认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超过三成(33.6%),表示有可能向上流动的比例接近六成(57.3%),而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均很少(不到一成)。中间层中表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为两成多,比上层少一成;表示有可能的比例超过六成(63.0%),比上层高6.0%;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也很少,但略高于上层。大众层中表示非常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的比例更少,仅占两成(20.7%),比上层低13.0%;表示有可能的比例为六成,比上层高4.0%,表示中立和不大可能的比例比上层高8.0%。概言之,尽管各群体均认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大,但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中间层和大众层。
 
未来家庭收入地位的信心
 
统计结果显示,上层预期其未来家庭收入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4.1%,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三成(28.2%),预期中层的比例接近五成(48.6%)。这表明上层预期未来家庭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八成(80.9%)。中间层中,预期未来收入地位为上层的比例略多于上层,但不到一成;预期中上层的比例为两成,比上层的预期低5.0%;预期为中层的比例超过四成(45.0%),比上层低3.0%。这表明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4.1%,与上层差异不大。在大众层中,预期为上层的比例为5.9%,略高于上层;预期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少一成;而预期中层的比例与上层比较接近。大众层预期未来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69.1%,明显低于上层。总而言之,各社会群体对未来收入地位均有较高信心,其中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大众层。
 
未来家庭综合地位的信心
 
分析结果表明,上层预期其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2.7%,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为两成(22.3%),预期为中层的比例接近六成(56.4%)。这表明上层预期未来家庭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超过八成(81.4%)。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略高于上层,但仍不到5.0%;预期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低3.0%;预期为中层的比例为五成(51.8%),比上层低5.0%; 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5.8%,比上层低6.0%。在大众层中,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4.8%,略高于上层;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低4.0%;而预期为中层的比例接近5成,比上层低8.0%。大众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1.5%,明显低于上层。总之,各社会群体对家庭综合地位均有较高信心,其中,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大众层。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未来生活、社会流动、家庭经济地位和家庭综合地位四个方面预期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社会群体虽然对未来的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各社会群体对未来均持有非常积极的判断和很强的社会信心,其中,上层对未来预期的积极判断明显强于中间层和大众层。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再次印证了伊罗生的自我接纳观点,大众层更能接纳现状,但上层对未来更有信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群体对未来预期的信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培育社会中间层,最重要的是给这一群体提供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相比大众层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托底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保障。完善公正合理的开放性流动机制,重视个人能力并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有序的向上流动;在社会竞争中遵守公平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当中,使优秀的人才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良性社会流动;调整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公平公正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不断通过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来扩大社会中间层的规模,优化人才结构,稳步向橄榄型社会迈进。
 
第二,维护底线公平,完善社保制度。社会公平正义是各群体合作的基础,而公平正义最终将体现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也就是说政府如何保障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大众层在利益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公平的对待,能享有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下岗、失业、无业、残疾、患病、流浪等弱势状态时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与医疗保障。政府应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民生保障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大众层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来强化政府的执行力,以政府自身的廉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把握社会心态变化,使民众坚定未来信心。继续引导民众理性地看待社会现状,鼓励和支持各群体成员积极投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从客观制度建设与主观引导两方面入手,坚定民众的未来信心。在制度建设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信用制度、户籍流动制度、教育制度等,其中,提高政府信用是增强社会信心的基石。同时,加强对社会心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掌握和引导。耐心地解释改革发展这一阶段必然要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或暂时性的,让社会各群体尤其是大众群体认识到,许多西方社会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抱怨;政府应让民众了解并认同其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态度、努力和能力,但切忌使民众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

上一条:贾文娟 钟恺鸥《社会学研究》《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

下一条:法国巴黎-萨克雷高师Lebaron教授来访并开展专题讲座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文宏:进一步提升各社会群体对未来预期的信心

创建时间:  2018-12-1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治理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一些深化改革的新举措陆续推出,这些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并将持续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课题组聚焦"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治理",探讨我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根据上海大学"中国六省市社会发展状况课题组"(2012—2013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我们以职业为基础,参考收入、教育、主观地位等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划分为3个群体:上层,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间层,包括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小业主、自雇者、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技术工人;大众层,由非技术工人和农民构成。本文将重点分析社会中间层与上层、大众层在未来预期方面的共性与差别。
 
改善未来生活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上层对改善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接近两成(18.2%),表示信心较强的比例接近五成(47.3%),表示一般的比例为两成,表示信心较弱的比例仅为一成,表示没有任何信心的比例不到1.0%。这表明,超过六成的上层人士对改善未来生活有较强的信心。中间层和大众层表示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均比上层略高,但整体分布相差不大。从中可以看出,各社会群体对改善未来生活的信心相差不大,均有超过六成表示信心较强。
 
社会流动的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或经济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上层中认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超过三成(33.6%),表示有可能向上流动的比例接近六成(57.3%),而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均很少(不到一成)。中间层中表示非常有可能的比例为两成多,比上层少一成;表示有可能的比例超过六成(63.0%),比上层高6.0%;表示中立、不大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比例也很少,但略高于上层。大众层中表示非常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的比例更少,仅占两成(20.7%),比上层低13.0%;表示有可能的比例为六成,比上层高4.0%,表示中立和不大可能的比例比上层高8.0%。概言之,尽管各群体均认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大,但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中间层和大众层。
 
未来家庭收入地位的信心
 
统计结果显示,上层预期其未来家庭收入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4.1%,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三成(28.2%),预期中层的比例接近五成(48.6%)。这表明上层预期未来家庭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八成(80.9%)。中间层中,预期未来收入地位为上层的比例略多于上层,但不到一成;预期中上层的比例为两成,比上层的预期低5.0%;预期为中层的比例超过四成(45.0%),比上层低3.0%。这表明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4.1%,与上层差异不大。在大众层中,预期为上层的比例为5.9%,略高于上层;预期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少一成;而预期中层的比例与上层比较接近。大众层预期未来收入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69.1%,明显低于上层。总而言之,各社会群体对未来收入地位均有较高信心,其中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大众层。
 
未来家庭综合地位的信心
 
分析结果表明,上层预期其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2.7%,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为两成(22.3%),预期为中层的比例接近六成(56.4%)。这表明上层预期未来家庭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超过八成(81.4%)。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略高于上层,但仍不到5.0%;预期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低3.0%;预期为中层的比例为五成(51.8%),比上层低5.0%; 中间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5.8%,比上层低6.0%。在大众层中,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为上层的比例为4.8%,略高于上层;预期为中上层的比例接近两成,比上层低4.0%;而预期为中层的比例接近5成,比上层低8.0%。大众层预期未来家庭综合地位能达到中层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1.5%,明显低于上层。总之,各社会群体对家庭综合地位均有较高信心,其中,上层的信心明显高于大众层。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未来生活、社会流动、家庭经济地位和家庭综合地位四个方面预期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社会群体虽然对未来的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各社会群体对未来均持有非常积极的判断和很强的社会信心,其中,上层对未来预期的积极判断明显强于中间层和大众层。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再次印证了伊罗生的自我接纳观点,大众层更能接纳现状,但上层对未来更有信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群体对未来预期的信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培育社会中间层,最重要的是给这一群体提供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相比大众层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托底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保障。完善公正合理的开放性流动机制,重视个人能力并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有序的向上流动;在社会竞争中遵守公平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当中,使优秀的人才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良性社会流动;调整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公平公正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不断通过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来扩大社会中间层的规模,优化人才结构,稳步向橄榄型社会迈进。
 
第二,维护底线公平,完善社保制度。社会公平正义是各群体合作的基础,而公平正义最终将体现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也就是说政府如何保障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大众层在利益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公平的对待,能享有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下岗、失业、无业、残疾、患病、流浪等弱势状态时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与医疗保障。政府应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民生保障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大众层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来强化政府的执行力,以政府自身的廉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把握社会心态变化,使民众坚定未来信心。继续引导民众理性地看待社会现状,鼓励和支持各群体成员积极投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从客观制度建设与主观引导两方面入手,坚定民众的未来信心。在制度建设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信用制度、户籍流动制度、教育制度等,其中,提高政府信用是增强社会信心的基石。同时,加强对社会心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掌握和引导。耐心地解释改革发展这一阶段必然要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或暂时性的,让社会各群体尤其是大众群体认识到,许多西方社会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抱怨;政府应让民众了解并认同其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态度、努力和能力,但切忌使民众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

上一条:贾文娟 钟恺鸥《社会学研究》《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

下一条:法国巴黎-萨克雷高师Lebaron教授来访并开展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