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下午两点,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庆祝恢复建系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第49期在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会议室B417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少杰教授作了题目为“陌生关系熟悉化:优化市场交易秩序的本土化探索”的演讲,演讲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张海东教授主持,社会学系刘玉照、黄晓春、袁浩、梁波老师等和来自各院系的三十多名本科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关于“陌生关系熟悉化”这个问题的理论背景,刘少杰教授指出这项研究是他倡导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视角应从转型研究向秩序研究的成果。他认为秩序研究具有根本地位,既是社会学自诞生之初的核心问题和根本追求,也是考察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背景下内在状态或稳定状态的新视角。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中国社会新秩序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社会新秩序的基础支撑。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新秩序,必须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紧密联系起来,然而当前对于建设中国市场交易秩序的研究中存在着形式化与表层化的现象,没有考虑到市场交易秩序形成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刘少杰教授在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选取了两个个案,一个是北京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另一个是吉林长春汽车配件市场。在中关村电子市场中存在着“转型交易”的现象,即商家在获取更多利益的目标下把消费者所熟悉的人和物转化为一种陌生的关系,其交易秩序凸显陌生关系之中的道德缺失和混乱,虽然并不违法;在长春汽车配件市场却存在着“回头客、关系户”等现象,商家总是运用与消费者的熟悉关系来做更多的生意,其交易秩序则凸显出熟悉关系中的忠诚守信,此规范有利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他指出,这种因为关系不同而道德相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特殊性的道德原则在中关村电子市场普遍陌生关系中失效了,而在长春汽车配件市场中因为熟悉社会的强大惯性支持而得以维持。他认为,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熟悉关系为显著特征的道德传统在当今中国社会具有不可断裂性,仍以习惯、习俗和惯例等感性形式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在历史中稳定地传承,这构成了熟人社会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陌生关系的趋向下重新思考熟人社会结构在建立经济秩序中,也即陌生关系熟悉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稳定交易关系,而且还可以维持道德传统、优化市场秩序。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陌生关系熟悉化的途径,包括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鼓励交易行为的重复性、维护熟悉关系的道德教化和制度建设以及重视视觉文化在熟人社会中的感性效应等。
“熟人社会”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60年前提出的,熟人社会的根源是“以土为本”的乡土文明,其核心概念“差序格局”既是对农业文明、农民生活方式的精炼概括,也是对于熟人关系社会规范作用的论述。刘少杰教授从秩序研究的理论背景入手去思考当今中国社会以及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社会,种种的现实使他得出一个结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市场经济的陌生关系仅仅是一种表层的外在性变化,判断熟人社会的变化更重要的应当考察那些制约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度结构的变迁。
(供稿: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