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社会是什么——人类学的社会与仪式研究

创建时间:  2012-12-0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2年11月30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陈玫妏博士在A602发表题为“社会是什么?人类学的社会和仪式研究”的演讲。讲座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江华教授主持,社会学院、文学院、哲学系的学生们聆听了讲座。

陈博士梳理了人类学如何理解社会的理论脉络,认为人类学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社会实体论到社会性的路径,对仪式的研究则发展到了对仪式化的仪式和失败的仪式的关注。在由涂尔干开创的社会理论里,社会被视为一个界限分明的实体,仪式的目的在于社会团结。社会真的是这样吗?在涂尔干的论断上,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采取功能主义观点的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在仪式的过程中,社会的冲突面相得以显现,但仪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这种冲突而实现团结。尽管拉德克利夫-布朗关注到了社会冲突,但他仍旧认为社会的本质仍旧是一个团结的、界限分明的实体。后涂尔干时代的学者们则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将对社会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起点。维克多•特纳将社会视为一场戏剧,Roy Wagner和Marily Strathern(史翠珊)则认为社会是一种构成关系,并非实体,提出“社会性”的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仪式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仪式创造了一个象征时空,流动的社会关系在这里交流和沟通。高夫曼(Erving Goffman)从符号互动出发理解社会性,打破了仪式与信仰、宗教的联系,与日常生活的先验的联系,仪式称为了仪式化的仪式,其目的不再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团结,而是实现对人身体的控制。对失败的仪式的研究也体现了仪式与信仰,宗教的割裂,认为仪式是一种社会成员表达理想文化价值的途径。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陈博士就如何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思考问题,如何做文献综述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供稿:胡冬雯)


上一条:学术通讯:从被标签到建立族群认同

下一条:王亚芳赴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社会是什么——人类学的社会与仪式研究

创建时间:  2012-12-0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2年11月30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陈玫妏博士在A602发表题为“社会是什么?人类学的社会和仪式研究”的演讲。讲座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江华教授主持,社会学院、文学院、哲学系的学生们聆听了讲座。

陈博士梳理了人类学如何理解社会的理论脉络,认为人类学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社会实体论到社会性的路径,对仪式的研究则发展到了对仪式化的仪式和失败的仪式的关注。在由涂尔干开创的社会理论里,社会被视为一个界限分明的实体,仪式的目的在于社会团结。社会真的是这样吗?在涂尔干的论断上,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采取功能主义观点的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在仪式的过程中,社会的冲突面相得以显现,但仪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这种冲突而实现团结。尽管拉德克利夫-布朗关注到了社会冲突,但他仍旧认为社会的本质仍旧是一个团结的、界限分明的实体。后涂尔干时代的学者们则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将对社会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起点。维克多•特纳将社会视为一场戏剧,Roy Wagner和Marily Strathern(史翠珊)则认为社会是一种构成关系,并非实体,提出“社会性”的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仪式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仪式创造了一个象征时空,流动的社会关系在这里交流和沟通。高夫曼(Erving Goffman)从符号互动出发理解社会性,打破了仪式与信仰、宗教的联系,与日常生活的先验的联系,仪式称为了仪式化的仪式,其目的不再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团结,而是实现对人身体的控制。对失败的仪式的研究也体现了仪式与信仰,宗教的割裂,认为仪式是一种社会成员表达理想文化价值的途径。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陈博士就如何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思考问题,如何做文献综述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供稿:胡冬雯)


上一条:学术通讯:从被标签到建立族群认同

下一条:王亚芳赴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