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21日,来自怀俄明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的Seth Ward为社会学院的师生讲授了两周课程:《犹太教与伊斯兰教导论》,其他院系单位的师生也参加了这门课程。他们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社科院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研究生等,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留学生也参与了部分课程的讨论和活动,使得这门课程以宗教为平台,呈现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不同层次的对话语境。宗教体验、宗教范畴的身份政治以及世俗世界的他者视角带来的议题挑战,在Seth Ward富有创见而不乏勇气的引领下,使得这门宗教导论课程打破了宗教信仰和身份认同领域不同程度的他者的沉默,进入公共领域的讨论空间。
Seth的课程第一个任务是理解犹太教、伊斯兰教。从两大宗教的基础教义入手,Seth着重在信仰、实践和认同三大层次作出沟通的努力,为此,他指导学生现场演示拉比服饰的穿着并解释法衣的象征意义;带领学生参观提篮桥犹太纪念馆内保存完好的摩西会堂;得到上海古北犹太中心的支持,师生分享了一顿犹太餐,在餐桌礼仪的氛围中理解仪式和教义的实践。结合课堂对古兰经的文本解读和礼拜仪式的解读,利用周五的城市漫游,带领学生拜访上海的沪西清真寺等,对清真寺建筑、古兰经教义、礼拜内容以及主麻日,进行一一讲解。浦东清真寺的赵阿訇就中国当下的伊斯兰状况和来访师生以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为交流语言,进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
Seth Ward课程的第二个任务是积极在上海以及周边城市进行访学交流。6月20日,Seth Ward在C512为上大师生进行了一次讲座式授课,题目为“Jewish Identity and Crypto-Judaism: The emergence of a community”(犹太认同与秘密犹太社团:一个共同体的出现)。作者就犹太人在现代社会自二战之后的身份认同变化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和个体选择可能性的探讨。外国语学院院长周平教授、曾桂娥等同事参与了讨论,并把犹太人的秘密社团引申到更为广泛的少数族群或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的生存处境以及自我认同的策略等相似命题的共鸣。该讲座促进了社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学术交流和联谊。6月13日,Seth Ward夫妇一行拜访了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受到了该中心负责人徐新教授的热情接待,并带领Seth Ward夫妇游览了南京大学、中山陵和夫子庙等人文景观,给Seth Ward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eth Ward授课的第三个任务,也是课程的最后一部分是展望未来。它包括中东的现状与未来,伊斯兰国家在全球的外交定位和世俗世界的紧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与纠纷,萨义德的东方学研究渗透的学术政治以及批判性反思,锡安主义的缘起和历史根源,反犹主义与德国纳粹的大屠杀后果,历史的阴影和创伤在当下仍旧在延续,并以多样化的面貌涌现。为此,Seth Ward引用了电影、文学批评,将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作了姐妹的隐喻,以电影《婚礼喜歌》(Wedding Song)作为该课程的结束语,对宗教冲突和暴力、恐怖主义寄予世界和平的祈祷愿景。作为展望未来的一个部分,他提议参与课程的师生进行一个2-5分钟的英语演讲,谈谈该课程带来的启发或收获,作为最后一堂课的汇报。其中,外国语学院的四位研究生分别从文学的角度对犹太人的身份认同的解读、外来者对穆斯林文化理解的可能性、以色列民族的三次大流亡等进行了演讲。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古尼沙结合自己的田野,做了“上海的穆斯林”的主题演讲,探讨了穆斯林内部族群在大都市维持自我认同和外来压力的不平衡打上的身份烙印。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朱志燕博士就新疆兵团的汉人身份在新疆的尴尬处境和“新疆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结合自身在新疆的生活经历,提出了严肃的议题和一般性延展的可能性。社会学院的马丹丹博士结合自身的城市田野调查,以城市建筑为例,做了“犹太人在上海”的简短发言,探讨了上海的塞法迪犹太人于1920年代发起的锡安主义,和南京国民政府民族主义对其权益性支持的相对条件。这些发言和讨论得到了Seth Ward的热烈回应和精彩的评论。作为未来的寄语,Seth Ward希望宗教领域激发的身份政治以世俗性的进取面貌介入他者的理解当中,针对身份认同相关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鼓励宗教研究方法论的开放和融合。
在上海大学讲学期间,Seth Ward夫妇受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领导、同事的热情接待和细致关怀。在上海参观了陕西北路的拉希尔会堂,松江清真寺,以及城隍庙、朱家角。并游览了故宫、长城等北京名胜古迹,结束了愉快的学术之旅以及宗教文化之旅。(马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