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上午,社会学院在上海高校社会学E-学院视频会议中心(B417)举行了第二届“费孝通学术论坛”第十八期学术报告,由社会学院张敦福教授主讲,题目是“‘消费异化’与‘商品拜物教’的误读”。社会学院张佩国教授、汤艳文副教授、王亚芳博士和来自社会学院与社科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报告中,张敦福教授通过梳理“消费异化”和“商品拜物教”两个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指出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两个概念解读的差异性。张教授同时指出,在中国学术界的某些发表的文章中,存在着对这两个概念误读的现象。通常意义上,学者认为这对概念指涉的是人造之物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人成为了被操纵的对象;同时对物的解读只是从其客观性维度出发,缺少了对物的社会生命历程的考察。他认为,异化和拜物教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其中不乏有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回归。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消费并不像法兰克福学派陈述的那样,人们在文化工业的操控下,欲望着他人的欲望、消费着被制造出来的需求,而是人们主动参与的过程,并在消费过程中烙下自我的印迹。物的意义和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动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变化的过程。这里面牵涉到对物的文化意义和社会生命的解读,牵涉到人们是如何通过物的媒介来展示自身及其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的问题,更牵涉到如何在消费和生活中人与物之间的双向建构的历程。
报告最后,大家对于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有关消费的有趣现象从学术上进行了探讨。(供稿:吴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