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向北而行,向心而研”——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牵手计划”项目顺利开展

创建时间:  2025-10-17  社会工作系   浏览次数:   返回

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开展“牵手计划”计划,旨在构建高校间深度协作、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于2024年12月正式结对,成为“牵手高校”。

2025年6月16日到6月27日,为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推动社会工作领域在社区治理、公益服务与医疗社会工作等方向的互学互鉴,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我系的共同组织和支持下,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由赵宇阳张天明两位老师带队,共8位师生赴沈阳市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课堂研学、实习服务、实地参访三部分构成。

在研究生的课堂上,我系师生分享了社会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学校、社会组织不同领域实习的经历。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围绕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学校融合教育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上海与沈阳两地社会工作发展的地区差异,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本科生的课堂上,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大二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们本学期小组工作的实践。针对汇报的内容,我系师生也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交流了彼此的建议。我系师生基于自己的实习经历与在沈阳实地走访的见闻,为小组服务的进一步优化贡献了许多新的思路与建议。

6月18日,在壹基金和阿里巴巴公益的支持下,我系学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和专业社工团队(恩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利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走进沈阳市铁西区路官小学,举办了“壹基金儿童平安生存训练营”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和情境化训练,系统性地增强儿童在灾害及日常意外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通过亲身实践,我系学生感受到这里孩子们的热情质朴、大胆主动,深刻体会到了体验式学习对于兴趣点燃和技能学习的显著作用。

2025年6月20日,首届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在沈阳开幕。我系学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和辽宁省华易公益基金会参与了本次博览会,帮助其重点推广“月捐计划”。学生们在现场承担了展位引导、月捐讲解等工作,与市民进行耐心沟通,鼓励更多人加入“月捐计划”,共同为公益事业注入长效力量。通过实地参与公益倡导工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沟通表达与现场统筹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公益项目传播在社会动员中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我系学生在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的支持下参与了溪林社区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共青团沈阳市委员会、共青团沈河区委员会的指导下,利州公益携手溪林社区的“文化小探险家”们,一同走进民族传统工艺的奇妙世界,感受 56 个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以金箔画活动为载体,我系学生深入活动的每个细节,通过参与组织传统文化讲授、亲子互动等活动,使服务对象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的精妙,还深刻体会到了 56 个民族文化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

我系学生还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实地参访了社会组织和社区等一线社会服务提供点,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沈阳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势与困境。在长安社区,了解到社区内的志愿者挖掘机制,以及将活力居民转换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新成立的悦融社区,书记用“资源撬动”与“居民共创”的新模式激发居民参与活力,社区并非依赖传统财政拨款,而是引入第三方资金投入,并充分挖掘、整合居民自身的资源与孵化居民的创意来驱动发展;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图社区,“红石榴”社区品牌是社区特色与品牌建设的标杆。

此外,利州在喀左的乡村建设、弘善对于无户口困境儿童的帮扶、海漫盲人智慧养老中心的黑暗体验馆,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个人动力推动公益慈善的力量。组织机构困境也让学生们对政策支持与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地参访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沈阳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也引发了对在政府总体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未来,社会组织怎么做、怎么发展的思考。

本次沈阳实践之行圆满结束,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师生们通过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及多家社会组织的近距离接触,不仅对东北地区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民族融合、青少年支持等领域的创新与探索有了新的认识,也结合自身所学,深刻体会到不同地区社会工作模式在资源、制度与文化土壤上的差异与互补。

未来,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深化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合作交流,探索更多关于医疗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实践路径,鼓励更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场,锻炼专业能力,汲取跨区域经验,在相互启发中共同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行动力量。

图文 | 苏比努尔·阿地里江、姜青青、包玲玲、胡星月、彭湃、周琪


上一条:纪莺莺教授携学生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师生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

下一条:社会学院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校内自习辅导信息表

首页 - 教学教务 - 正文

“向北而行,向心而研”——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牵手计划”项目顺利开展

创建时间:  2025-10-17  社会工作系   浏览次数:   返回

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开展“牵手计划”计划,旨在构建高校间深度协作、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于2024年12月正式结对,成为“牵手高校”。

2025年6月16日到6月27日,为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推动社会工作领域在社区治理、公益服务与医疗社会工作等方向的互学互鉴,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我系的共同组织和支持下,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由赵宇阳张天明两位老师带队,共8位师生赴沈阳市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课堂研学、实习服务、实地参访三部分构成。

在研究生的课堂上,我系师生分享了社会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学校、社会组织不同领域实习的经历。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围绕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学校融合教育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上海与沈阳两地社会工作发展的地区差异,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本科生的课堂上,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大二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们本学期小组工作的实践。针对汇报的内容,我系师生也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交流了彼此的建议。我系师生基于自己的实习经历与在沈阳实地走访的见闻,为小组服务的进一步优化贡献了许多新的思路与建议。

6月18日,在壹基金和阿里巴巴公益的支持下,我系学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和专业社工团队(恩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利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走进沈阳市铁西区路官小学,举办了“壹基金儿童平安生存训练营”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和情境化训练,系统性地增强儿童在灾害及日常意外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通过亲身实践,我系学生感受到这里孩子们的热情质朴、大胆主动,深刻体会到了体验式学习对于兴趣点燃和技能学习的显著作用。

2025年6月20日,首届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在沈阳开幕。我系学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和辽宁省华易公益基金会参与了本次博览会,帮助其重点推广“月捐计划”。学生们在现场承担了展位引导、月捐讲解等工作,与市民进行耐心沟通,鼓励更多人加入“月捐计划”,共同为公益事业注入长效力量。通过实地参与公益倡导工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沟通表达与现场统筹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公益项目传播在社会动员中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我系学生在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的支持下参与了溪林社区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共青团沈阳市委员会、共青团沈河区委员会的指导下,利州公益携手溪林社区的“文化小探险家”们,一同走进民族传统工艺的奇妙世界,感受 56 个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以金箔画活动为载体,我系学生深入活动的每个细节,通过参与组织传统文化讲授、亲子互动等活动,使服务对象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的精妙,还深刻体会到了 56 个民族文化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

我系学生还跟随沈阳师范大学社工系实地参访了社会组织和社区等一线社会服务提供点,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沈阳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势与困境。在长安社区,了解到社区内的志愿者挖掘机制,以及将活力居民转换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新成立的悦融社区,书记用“资源撬动”与“居民共创”的新模式激发居民参与活力,社区并非依赖传统财政拨款,而是引入第三方资金投入,并充分挖掘、整合居民自身的资源与孵化居民的创意来驱动发展;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图社区,“红石榴”社区品牌是社区特色与品牌建设的标杆。

此外,利州在喀左的乡村建设、弘善对于无户口困境儿童的帮扶、海漫盲人智慧养老中心的黑暗体验馆,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个人动力推动公益慈善的力量。组织机构困境也让学生们对政策支持与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地参访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沈阳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也引发了对在政府总体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未来,社会组织怎么做、怎么发展的思考。

本次沈阳实践之行圆满结束,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师生们通过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及多家社会组织的近距离接触,不仅对东北地区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民族融合、青少年支持等领域的创新与探索有了新的认识,也结合自身所学,深刻体会到不同地区社会工作模式在资源、制度与文化土壤上的差异与互补。

未来,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深化与沈阳师范大学的合作交流,探索更多关于医疗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实践路径,鼓励更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场,锻炼专业能力,汲取跨区域经验,在相互启发中共同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行动力量。

图文 | 苏比努尔·阿地里江、姜青青、包玲玲、胡星月、彭湃、周琪


上一条:纪莺莺教授携学生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师生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

下一条:社会学院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校内自习辅导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