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檐下言社会|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谈圆满落幕

创建时间:  2022-11-26  社会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浏览次数:   返回

2022年11月26日,社会学院檐下言社会写作工坊之“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谈在嘉定Hub咖啡馆如期开展。本年度的“檐下言”写作工作坊采取更加灵活的组织与举办方式,以期青年学子更自在、更踏实、更思辨地敢言而敢论。

图片

本次写作工作坊涵括社会工作、社会学、民俗学各专业同学,不同专业的共同加入探讨促使本次交流以更多元、更动态的视角洞察社会现象,发展学术研究。

2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周霏同学作为首场“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题发起人,对“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的背景、目的与期望进行简要阐释。而后就个人课题做了具体陈述,她在象征人类学的视角下剖析闽东的糯食文化,认为存在于闽东A村人日常生活中的糯食是一种象征:糯食的获得与制作是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糯食作为礼物是闽东A村人日常生活中之人际互惠与权力话语的象征;糯食与闽东A村的地方性知识承载着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信念,引起同学们热烈的反响。

22级民俗学专业金倩雯同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问,她认为论文没有非常精准地表明闽东A村之糯食文化与其他同样崇尚或热爱糯食的地方之间的区别。既而,金倩雯同学提出对于糯食文化的研究想法:第一,能否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其礼仪、礼仪性场景以及传承;第二,能否基于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再解释;第三,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一书告诉我们许多传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源于早期,而是来自晚近时候,人们口中的“传统”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是其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于未来的人们而言即传统,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便易于发现所谓的“传统”所具有的的流动性,“传承”亦是;第四,能否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研究糯食文化。金倩雯同学的表述激起同学们热烈与紧密的交流。

22级社会工作专业陈瑶瑶同学就回应了关于“差序格局”的见解。她认为,不妨尝试以一个“立体式的”螺旋状水波纹来替代平面式的水波纹,在这样一种螺旋状的水波纹中,最底层也是范围最小的那一个是个人与家庭的联结,第二层也许包含“重要他人”……简而言之,以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视角来研究问题,而不是仅仅放在一个平面图上。陈瑶瑶同学的分享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

同学们忘我的讨论吸引了外语学院的林哲宇同学,在同学们的热情相邀下,林同学也加入了讨论。他以经济史与英语翻译的学科视角提出困惑,当下英译界存在的“归化”与“异化”的二元现象让他很苦恼,他举例,如残雪的译作,以迎合消费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为基,那么若国内的译者都这样,我国本土文化之特质该何去何从,会不会逐渐消亡。同时,他提到我们对文化、对传承、对社会现象的讨论带给他很多启发,并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参与到类似的讨论中来。

本年度“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首场话谈在同学们的言语中走向尾声,此次工作坊的讨论以“食”为切口,话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翻译学。“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的初心是帮助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学术讨论之欢愉与学术研究之美妙,对身边之事、他人之事、社会之事保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经过此次活动,大家都更加体会到了生活之美,学问之趣。


上一条:魁阁讲堂: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治理转型

下一条:市新“艺术电梯”沟通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子艺术电梯初探

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檐下言社会|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谈圆满落幕

创建时间:  2022-11-26  社会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浏览次数:   返回

2022年11月26日,社会学院檐下言社会写作工坊之“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谈在嘉定Hub咖啡馆如期开展。本年度的“檐下言”写作工作坊采取更加灵活的组织与举办方式,以期青年学子更自在、更踏实、更思辨地敢言而敢论。

图片

本次写作工作坊涵括社会工作、社会学、民俗学各专业同学,不同专业的共同加入探讨促使本次交流以更多元、更动态的视角洞察社会现象,发展学术研究。

2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周霏同学作为首场“新时代的‘吃喝玩乐’”话题发起人,对“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的背景、目的与期望进行简要阐释。而后就个人课题做了具体陈述,她在象征人类学的视角下剖析闽东的糯食文化,认为存在于闽东A村人日常生活中的糯食是一种象征:糯食的获得与制作是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糯食作为礼物是闽东A村人日常生活中之人际互惠与权力话语的象征;糯食与闽东A村的地方性知识承载着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信念,引起同学们热烈的反响。

22级民俗学专业金倩雯同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问,她认为论文没有非常精准地表明闽东A村之糯食文化与其他同样崇尚或热爱糯食的地方之间的区别。既而,金倩雯同学提出对于糯食文化的研究想法:第一,能否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其礼仪、礼仪性场景以及传承;第二,能否基于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再解释;第三,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一书告诉我们许多传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源于早期,而是来自晚近时候,人们口中的“传统”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是其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于未来的人们而言即传统,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便易于发现所谓的“传统”所具有的的流动性,“传承”亦是;第四,能否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研究糯食文化。金倩雯同学的表述激起同学们热烈与紧密的交流。

22级社会工作专业陈瑶瑶同学就回应了关于“差序格局”的见解。她认为,不妨尝试以一个“立体式的”螺旋状水波纹来替代平面式的水波纹,在这样一种螺旋状的水波纹中,最底层也是范围最小的那一个是个人与家庭的联结,第二层也许包含“重要他人”……简而言之,以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视角来研究问题,而不是仅仅放在一个平面图上。陈瑶瑶同学的分享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

同学们忘我的讨论吸引了外语学院的林哲宇同学,在同学们的热情相邀下,林同学也加入了讨论。他以经济史与英语翻译的学科视角提出困惑,当下英译界存在的“归化”与“异化”的二元现象让他很苦恼,他举例,如残雪的译作,以迎合消费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为基,那么若国内的译者都这样,我国本土文化之特质该何去何从,会不会逐渐消亡。同时,他提到我们对文化、对传承、对社会现象的讨论带给他很多启发,并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参与到类似的讨论中来。

本年度“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首场话谈在同学们的言语中走向尾声,此次工作坊的讨论以“食”为切口,话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翻译学。“檐下言社会”写作工作坊的初心是帮助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学术讨论之欢愉与学术研究之美妙,对身边之事、他人之事、社会之事保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经过此次活动,大家都更加体会到了生活之美,学问之趣。


上一条:魁阁讲堂: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治理转型

下一条:市新“艺术电梯”沟通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子艺术电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