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20日,社会工作系范明林教授,研究生李鸿于、特日格乐、许腾、陈相荪等参加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共设有一个主论坛和十五个分论坛。自论坛征文通知发布以来,共收到投稿835篇,经摘要初评与全文复选,共有443篇论文获得参会资格,其中博士18篇,硕士242篇,本科171篇,专科12篇。
在研究生分论坛一,博士研究生特日格乐做了主题为“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校园欺凌在场者的主体叙事”的学术汇报,依据生命历程理论,通过追踪典型个案的成长轨迹,揭示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复杂机制。研究发现,欺凌情境中的个体呈现不同的角色形态,特别是受欺凌者并非被动承受伤害,其应对过程呈现典型的"叙事重构—问题外化—叙事丰厚化"三阶段特征。研究特别指出,欺凌经历具有累积性影响,但个体通过觉察"例外情境"能够实现心理赋能和策略转变。由此,基于"人在情境中"的专业理念,提出了构建包容性校园环境的具体建议,为反欺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李鸿于做了主题为“共生、关系与嵌入:组织生态视角下县域社会工作机构的竞合关系”的学术汇报,基于组织生态理论,以T市为典型案例,探讨县域社工机构在基层治理背景下的竞合关系。研究得出县域社工机构间的关系互嵌、错位竞争、多元博弈,初步形成复杂共生的组织生态的结论,最终获三等奖。
分享后,梁玉成教授进行点评,肯定了两位博士的研究主题和内容,研究兼顾了客观理性与人文情怀,回应时代命题,然而,需强化概念原创性、历史情境融入及技术方法创新,避免“过于平实”,构建“实践 —— 理论”互哺的良性生态。

在分论坛五,硕士研究生尚金丽、于晓娜、许腾、刘可轩四位同学在范明林教授指导下,合作的论文《减负还能减哪些:基于社区工作者的主体性选择视角——上海市Y区26个居委会减负的质性研究》成功入选,由许腾同学进行论文汇报,在评选环节,该文以丰富的田野资料、严谨的分析框架与生动的现场呈现,赢得评委好评,获三等奖。

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研究生论坛作为国内高水平的学生学术论坛,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同学们学术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的肯定,也充分展示了我院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深厚研究底蕴。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专业教学实践改革,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需求,为培育更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社会工作人才贡献力量。(供稿人:许腾、李鸿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