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黄晓春教授主持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乐乎新楼大学厅顺利召开。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教授、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唐晓腾、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区处处长樊罡、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教授、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学院党委书记沈艺出席会议。曾军处长在致辞中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莅临指导。适逢上海大学社会学建系98周年、社会学系重建40周年、社会学院成立10周年,曾军处长一并感谢李友梅教授、社会学院团队为社会学学科建设、智库建设、上海大学文科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将全力支持该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共同推动上海大学文科新发展。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毛丹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MPA教育中心主任陈那波教授、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党委社会治理推进处处长张辉、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副研究员出席会议。社会学系主任肖瑛教授、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孙秀林教授、社会学系李朔严博士作为课题组代表出席会议。
在毛丹教授的主持下,课题首席专家黄晓春教授向与会领导与专家汇报了研究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而在市域治理中,最具挑战性的则是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多次强调,“要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表明探索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对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都展开了一系列重要探索,但总体来看,当前对新型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及其支持机制仍着力较少,对改革的微观支持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基于这种研究与实践现状,进一步研究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就显得极为必要。课题组立足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以特大城市为主要指向,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线索,以实现路径为主要着力点,更深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创新的机制性过程,设计了“1+4”的总体研究框架:“1”是聚焦“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与路径”;“4”指的是“党建引领”、“基层政府改革与创新”、“激发社会活力”、“技术治理实现机制”四项重大改革机制研究。课题组希望通过深度剖析现阶段我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瓶颈问题,推动中观机制分析层次的分析概念、理论框架构建进程,丰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研究的知识积累,为中国特大城市构建新型治理模式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与会领导与专家认为该课题设计兼具政策性和学理性,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上不仅具有社会学特色,而且紧贴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面对的实际问题,期待课题组能在中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构建和资政上有重要突破。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与会领导与专家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路径的建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的衔接问题;二是结构研究和机制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家国关系、条块关系以及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践的问题;三是整体性和个案研究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区分特大城市类型等问题;四是如何处理不同治理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对象既是治理主体也是治理对象的多重角色问题。
最后,社会学系主任肖瑛教授作总结发言。肖瑛教授感谢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宝贵建议,表示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上述四大问题,不断拓展和完善课题研究,并致力于从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视角出发,以“家”为概念和实践线索,剖析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要义,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基层治理研究视角的新发展。(供稿/摄影:虞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