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分论坛综述

创建时间:  2016-07-28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717日下午,由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分论坛在兰州大学观云楼711教室举行。本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27篇,经择优甄选共邀请18篇论文的作者与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广东警官学院、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在本次论坛进行了积极交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孙秀林教授、金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发言与评论。

论坛负责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首先致辞。李友梅教授对参会学者表示感谢和热烈欢迎,结合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谈了对于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的有关看法,并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围绕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独特性进一步聚焦,逐步形成一定的学术或政策研究脉络;二是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努力建构学术共同体,共同促进中国社会学城市治理研究领域的发展。
与中小城市相比,特大城市的首要特征是人口数量极其庞大、人口流动更加剧烈、人口结构异常复杂,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首先要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人口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李煜教授、广东警官学院姜立强副教授的报告均涉及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杨子轩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讨论了在职人口的职业管理问题。张翼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流动人口集聚与社会稳定",结合对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结构的调研,介绍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初婚年龄的差异、居住证制度所带来的流动人口符号化等级化、流动人口对不同产业的地域垄断、农民工与城市底层市民之间的对立冲突等现象,指出家庭、产业结构与社会心态对于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李煜教授以"获得感与对外排斥——新‘土客’关系下的本地人态度"为题,基于上海的调研数据,探讨了本地人对于外来人口排斥的经济和文化原因,认为文化排斥独立存在且相对稳定,而利益因素无法很好地解释本地人排外的群体差异。姜立强副教授系统总结了流动务工人口向特大城市聚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风险,从社会福利视角提出了各类风险治理的方向、路径和举措,认为特大城市要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多元福利主体共同参的能动性的协同风险治理模式。杨子轩以城市"幸存者综合症"员工为研究对象,借助结构化理论视角,对这一人群的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其对于城市社会治理的意义。

当前,社会组织在日益宽松的制度政策环境下蓬勃发展,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格局中所发挥的作用愈益重要,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李春艳副研究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顾诗颖围绕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分别发言。冯猛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替代"为题,针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为什么从市场购买导向社会化购买又最终导向行政购买的问题,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这一过程是双方试图降低和克服交易成本特别是不确定性而一步步推动的结果。李春艳以西部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比较分析成都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征、问题与不足,并从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加强专业人才支撑、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顾诗颖通过分析2009-2014年上海市公益招标的数据,试图验证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两种理论逻辑是否符合上海的发展实践,研究认为行政吸纳逻辑相比于社会发育,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治理的重心则在于基层社区。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刘中起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孙元明研究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兵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杨剑宇围绕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刘中起教授的发言以上海市X网络化综合管理为例,认为理念共生、信息共享和多元共治构成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三重维度,提出要以"精细化"的理念代替以往粗放式和经验化的管理思维,通过构建网格化协同治理新机制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孙元明研究员以"特大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理论思考"为题,分析了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面临新的考验、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结构性缺失未能有效改善、基层创新存在运行性障碍和内在动力不足、现有部门分工和工作统筹产生路径依赖等。管兵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发明还是扩散: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通过梳理珠三角几个城市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试图回答不同的体制背景对于地方政府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认为地方政府的自主创新通常选择差异化、多元化的策略,简单的复制模仿则难以发生。杨剑宇以上海市洋泾社区基金会为例,梳理了基金会与街道、社会组织、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社区基金会可以作为社区治理平台,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运行模式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兵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陶希东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刘中起教授针对上述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做总结发言,本次论坛交流圆满结束。(金桥)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性别工作坊:性别不平等的变迁研究”在我院召开

下一条:中国经验,概念梳理与模型建构——第二届致中学社学术研讨会暨《经济社会学研究》编辑座谈会简讯


201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分论坛综述

创建时间:  2016-07-28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717日下午,由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分论坛在兰州大学观云楼711教室举行。本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27篇,经择优甄选共邀请18篇论文的作者与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广东警官学院、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在本次论坛进行了积极交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孙秀林教授、金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发言与评论。

论坛负责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首先致辞。李友梅教授对参会学者表示感谢和热烈欢迎,结合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谈了对于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的有关看法,并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围绕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独特性进一步聚焦,逐步形成一定的学术或政策研究脉络;二是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努力建构学术共同体,共同促进中国社会学城市治理研究领域的发展。
与中小城市相比,特大城市的首要特征是人口数量极其庞大、人口流动更加剧烈、人口结构异常复杂,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首先要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人口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李煜教授、广东警官学院姜立强副教授的报告均涉及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杨子轩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讨论了在职人口的职业管理问题。张翼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流动人口集聚与社会稳定",结合对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结构的调研,介绍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初婚年龄的差异、居住证制度所带来的流动人口符号化等级化、流动人口对不同产业的地域垄断、农民工与城市底层市民之间的对立冲突等现象,指出家庭、产业结构与社会心态对于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李煜教授以"获得感与对外排斥——新‘土客’关系下的本地人态度"为题,基于上海的调研数据,探讨了本地人对于外来人口排斥的经济和文化原因,认为文化排斥独立存在且相对稳定,而利益因素无法很好地解释本地人排外的群体差异。姜立强副教授系统总结了流动务工人口向特大城市聚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风险,从社会福利视角提出了各类风险治理的方向、路径和举措,认为特大城市要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多元福利主体共同参的能动性的协同风险治理模式。杨子轩以城市"幸存者综合症"员工为研究对象,借助结构化理论视角,对这一人群的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其对于城市社会治理的意义。

当前,社会组织在日益宽松的制度政策环境下蓬勃发展,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格局中所发挥的作用愈益重要,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李春艳副研究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顾诗颖围绕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分别发言。冯猛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替代"为题,针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为什么从市场购买导向社会化购买又最终导向行政购买的问题,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这一过程是双方试图降低和克服交易成本特别是不确定性而一步步推动的结果。李春艳以西部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比较分析成都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征、问题与不足,并从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加强专业人才支撑、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顾诗颖通过分析2009-2014年上海市公益招标的数据,试图验证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两种理论逻辑是否符合上海的发展实践,研究认为行政吸纳逻辑相比于社会发育,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治理的重心则在于基层社区。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刘中起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孙元明研究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兵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杨剑宇围绕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刘中起教授的发言以上海市X网络化综合管理为例,认为理念共生、信息共享和多元共治构成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三重维度,提出要以"精细化"的理念代替以往粗放式和经验化的管理思维,通过构建网格化协同治理新机制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孙元明研究员以"特大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理论思考"为题,分析了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面临新的考验、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结构性缺失未能有效改善、基层创新存在运行性障碍和内在动力不足、现有部门分工和工作统筹产生路径依赖等。管兵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发明还是扩散: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通过梳理珠三角几个城市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试图回答不同的体制背景对于地方政府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认为地方政府的自主创新通常选择差异化、多元化的策略,简单的复制模仿则难以发生。杨剑宇以上海市洋泾社区基金会为例,梳理了基金会与街道、社会组织、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社区基金会可以作为社区治理平台,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运行模式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兵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陶希东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刘中起教授针对上述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教授、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做总结发言,本次论坛交流圆满结束。(金桥)
 
报告人 报告时间(年月日)
报告时间(当日具体时间) 报告地点

上一条:“性别工作坊:性别不平等的变迁研究”在我院召开

下一条:中国经验,概念梳理与模型建构——第二届致中学社学术研讨会暨《经济社会学研究》编辑座谈会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