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学院作为教育部“社会研究方法虚拟教研室”的牵头单位,主持召开了“社会研究方法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研讨会”。会议围绕着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建设、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社会研究方法虚拟教研室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会议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研究方法虚拟教研室带头人张文宏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社会学概论虚拟教研室带头人冯仕政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梁海祥副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马磊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姚烨琳副教授作为校外专家代表参会。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教授,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社会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海东,仇立平教授,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袁浩副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盛智明副教授,社会学院庞保庆副教授,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社会学院副教授金桥参加会议。
张文宏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阐释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虚拟教研室的发展提出了期望。
聂清副校长代表上海大学在会议上进行致辞,她指出社会学作为上海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五大阵地”之首,在上海大学的发展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依托先进的网络虚拟平台,集中全国的优势教师资源,推进多校融合模式下的线上开放课程教学“梦之队”建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之路。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打造“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地区限制;要着力实现“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注重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的有机整合;要着力贯彻“产学研政用”五位一体的模式,紧密结合国家重要需求,积极开展前沿性研究,重视服务地方社会。她表示本次“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会的召开,将助力我校社会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最后,聂清副校长对合作单位以及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了的感谢,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黄晓春教授对代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发言,他指出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已经将大量的教学、科研活动转到线上进行,但是,线上模式基本照搬线下进行,尚未探索发现适合线上教学的规律的做法。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也是通过大家在线上协同创新来推动课程改革、找到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对各位参会校内外的师友表达了感谢。最后,他表示学院会大力支持社会研究方法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首先讲述了教研室体制的来历,指明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挑战与难题。冯仕政教授表示,教研室体制起源于苏联,这种体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紧密相连的,支撑教研室体制运作背后的两个支柱分别是:集体主义伦理和工程主义思维。后面冯仕政教授指明了这种教研室体制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与难题,第一是产权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张力。我们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产权明晰,以集体主义为主的教研室体制可能会遇到阻碍。第二是公共法律困境,例如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视频课程收益的计算问题等。第三视异质性的问题,他表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和侧重,学生的来源和层次也不一样,一门多所学校合作建设的课程或面临课程内容上学校之间主导权的分配问题。第四是知识本身的属性问题,每位教师对相同的知识点、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理解,如何建设一个通用的课程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上四个挑战与难题是今后虚拟教研室在进行制度设计、体制机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仔细考虑的。冯仕政教授还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创新点是利用技术来突破地域的界限,但也存在着课堂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要考虑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既要发挥虚拟的优势,也要弥补其弱点。最后冯仕政教授把社会学概论虚拟教研室正在做的事作了介绍。
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教授从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出发,肯定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并指出虚拟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应该回应的两个问题:一是拟解决的问题以及预期的成果;二是如何提供优质资源。智能时代来临,共享或协同成为大趋势,谁能提供优质资源,可能就成在教学中取得进步,如何提供优质资源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袁浩副教授介绍了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申请情况以及教学改革情况。他从虚拟教研室的源起、申请、立项、建设四个方面进对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做了简单的介绍,教研室通过研讨会、读书会和教学论坛等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各种统计软件和调查系统引入社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线上和线下紧密结合的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模式。其后,袁浩副教授对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社会学院通过党建引领、依托课外研修班、组建跨学科团队等方法,解决了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理结合问题、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问题以及跨学科、跨院校师资的协同、管理激励等问题。随后,庞保庆副教授对虚拟教研室的注册事宜进行了介绍。
盛智明副教授从办班宗旨、课程设计、课程特色、课程师资、专题讲座、学员概况、学员反馈、杰出学员八个方面对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修班的开办情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研修班设立了基础、专题、高级研讨三个模块,循序渐进,前后衔接一体。聘请国内外资深教师授课、进行主题讲座。迄今为止,研修班已经成功举办10届,正式参训学员超过3700人次。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介绍了其学院社会学课程建设及社会调查实践情况。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建设了本硕博相贯通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实证课程体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及实证能力。第二,社会调查实践方面,秉持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多次展开及承担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JSNET)、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等,创办特色工作坊、开办实证社会科学方法研修班、进行社工干预实验等,让所有学生的实证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张海东教授首先对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也即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进行介绍,他指出调查中心主要在特大城市开展调查,创建数据库数据,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的平台,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托调查中心的数据,产生大量的本硕博学位论文,很好的服务了学生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在决策咨询方面,获多个重要批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心也加入了全国社会调查研究网络,在十个特大城市都有相应的合作单位。第二,张海东教授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修改进行了补充介绍,他指出,目前本科生的教材中有影响力的大部分来自国外,且国内的教材出版时间距今也较长。此外,现在本科生很需要方法的训练,因为目前学院、学校和国家关于本科生的课题很多,没有方法的训练,难以取得好成绩。本次教材修改将按照具体研究展开的逻辑重新组织教材结构,并把目前比较通用的和新的研究方法添加进去,比如大数据、地图抽样等量化技术,质性研究方法里的民族志等等。同时,与教材平行出版一本案例书,为学生提供研究范例。
仇立平教授同与会人员分享了他过去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虚拟教学建议。一是可以通过3D模拟空间技术训练学生访问技巧。二是建立网站,使校内外学生都可注册进行线上学习,并做好学分认定工作。三是在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教师及辅助人员,保证课程效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与教材修改互联,例如,可在教材每一章节后面放教学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马磊副教授对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的建设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梁海祥副研究员和姚烨琳副教授分别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实证学习经历与经验,表示上大的学习让自己受益良多,最后向母校表达了感谢。
最后,虚拟教研室牵头人张文宏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张文宏教授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化被动为主动,迎合社会变化、技术发展的新举措,虚拟教研室在建设过程中还将进一步考虑如何转变传统思维、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