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以来,经常不能振奋精神学习工作。今天发奋,在图书馆专心用功。下午出门打水,失手打碎了玻璃水杯,不能安心,于是收拾东西回家。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坐卧不宁,还想着是不是找部电影提提劲。
然后就看到了QQ群里同学传的消息,沈关宝教授逝世!简直不敢相信。再看各种微信群中,这个消息早已传开,同事校友纷纷哀悼,还有学院正式发布的讣告,竟是确定无疑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无法抑制的泪水涌出,这样的一位老师怎么可以走这么早!
我与沈老师应是有些缘份的。第一次到学校参加研究生面试,正是他端坐在三位老师中间,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话慢而有力,逻辑清晰,个子不高,却自有一种威严。我坐下后有些局促,他安慰说不要紧张,并问起山大的几位老师以缓和气氛。至今记得沈老师用英文问的问题,让我解释一下civil society的含义,我磕磕巴巴说了几句,不知所云。沈老师并未生气,反而问起有没有选定导师,似有将我招入门下的意思。我说想选另一位老师,大概无意间婉拒了沈老师的好意。没想到的是,civil society这个概念竟命运多舛,甚至一度到了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境地,不知道沈老师会作何感想?
后来对沈老师的了解越来越多,知道他是费老的博士大弟子,知道他的博士论文仍是江村研究,知道他一直在坚持城市社区研究,也耳闻了他在主持《社会》杂志时因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遭停刊的铮铮铁骨。他给硕士生上社会学理论和专业英语的课,给博士生上当代社会学理论,我有幸见识了他的广博学识和独到见解,更是切身感受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所独有的严谨、独立、有尊严的人格魅力。
记得硕士时上沈老师的理论课,最终是交一份译稿,他给我的成绩是82分。当时他问我,翻译这份东西花了多少时间,我一迟疑,随口作了回答,这是他严谨的表现,或许也是我成绩不高的理由之一。几年后,当自己也做了老师给学生评论文成绩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这个分数,并提醒自己不要随意给分。
后来读博,还是在他的理论课上,他让学生发言。我自告奋勇,站起来讲了一通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沈老师只是微笑倾听,最后的点评则一针见血,谈到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令自己惶恐不已。
作为费老的高足,沈老师在课上总少不了谈起当年跟费老做调研的经历。他有一次说起做调查之难。他在江村待了一年,收集了有关乡镇企业的大量资料。但在一次聚会上,当地人喝醉了,酒后吐真言,他才知道所收集的资料很多是假的。所以田野调查光靠勤奋细致是不够的,必须要融入当地社会。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常讲的故事。
沈老师对学业非常严格,待人却异常和蔼。读研期间,山大一位师兄想报考沈老师的博士,托我联系。我本有些忐忑,但沈老师却痛快地答应了,并约我们去东方文化学院的办公室见面。已经不记得当时谈了些什么,留存至今的印象是:对于学生,他并没有大学者的架子与虚荣。
沈老师还是我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答辩组老师,博士论文开题他也有参加。自己的论文都是社区研究,但他作为此方面的专家却批评不多,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两位导师都与他很熟悉,他留了情面。但我自己是清楚的,与沈老师这代学者相比,我的论文实在欠缺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或许年轻人自有优势,但老一代学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投身学术的那种激情与毅力,却再也难以追寻,遑论比肩?
毕业以来,与沈老师的见面机会并不多。除了上大,他另有一番教书育人的规划与实践。除了自己开办的东方文化学院,他还在海南三亚学院担任副院长,一直很忙。印象最深的晤面有两次。一次是因为要接替沈老师给本科生上《社区分析》的课,自己心里没底,于是邮件联系沈老师,希望他能给些指导。沈老师回复邮件,把自己上课的大纲发了给我,并约了时间在学校面谈。那天下午,我们就坐在B楼基地走廊的沙发上,他像上课一样耐心解答我提出的问题。现在想来,那是自己最后一次向他请教。惭愧的是,尽管已经上了几个学期的课程,自己仍不能很好地领会和贯彻他大纲中的思路。或许在他看来,现在的《社区分析》课早已是面目全非吧。听说沈老师有意将自己的授课材料整理出版,当时极为期待,但现在先生驾鹤西去,后学小辈还能有幸读懂他的思想吗?
最后一次见到沈老师,是在2013年社会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当时,沈老师作为教师代表,给毕业生提出寄语,告诫学生们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坐在台下,听得慷慨激昂、激动不已,就在想沈老师瘦小的身体中怎么蕴含了这样巨大的能量。现在想来,这种能量的源头应是传承自费老的对国家命运、对社会民生的热切关注、情感寄托和无法推脱的使命感。听说沈老师在失去意识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还没有写完,正是这种使命感的体现吧。
最后一次联系沈老师,是因为2014年11月的硕士同学聚会。毕业十年,同学们很想念当年给我们上过课的每位老师,于是我发短信给沈老师,邀请他与会。沈老师很客气地回了短信,说谢谢邀请,但身体欠佳,不能参加,希望同学们开心幸福。没想到这竟成了自己与沈老师最后的交流,而这最后的交流,是他对学生们的祝福。
人死不能复生,如同摔碎的水杯。但一个人来过这个世界,严谨为学、和善为人,按照自己的理念认真地生活,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并且带给许多人积极的影响,我想这足以瞑目了。只是依然留有遗憾,在现在这个教授被称为"叫兽"的年代,真正的教授又少了一位!
小诗一首,缅怀敬爱的沈关宝老师。
壮士古来稀,
人间存正气。
道德称楷模,
文章流万世。
天时或不合,
心力有尽时。
岂曰无价值?
怀者泪如雨。
金 桥
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