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号在编辑部开会,沈老师的学生秦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说沈老师又中风住院了,我们的心一紧。这些天来,一直期待着沈老师的病情好转,但传来的消息总让人揪心。今天下午四点,还在路老师的微信上一起为沈老师祈福,到晚上六点半,打开微信,扑面而来的却是白底黑字的讣告,原来我们在给沈老师祈福时,沈老师已经与我们永远地作别。虽然沈老师十多天的昏迷不醒已经让我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眼泪还是禁不住夺眶而出。
作为社会学系的后来者,对沈老师的熟悉远不如老耿、华佬和老董他们,我所知道的沈老师的一些历史、传奇和逸事,大多来自他们的口耳相传。我同沈老师的直接交道并不太多,平均下来每年大概1-2次,但就是在这屈指可数的直接接触中,他成了我尊敬的师长。
2006-2009年,我经常被拉去同博导们坐在一起给博士生们开题。每次开题沈老师作为负责人都会亲自坐镇并发表见解。沈老师说话不很多,语气平和。但就在这些朴实的评论和建议中,我发现沈老师总能用高度条理化的寥寥数语抓住一个开题报告最核心的观点、最闪光的优点、最致命的问题,并提出最可行的修改建议,还能对博士生们的回应做出最快捷的答复。传说中的"老沈"的"聪明"在这几次开题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印证。
那时候,社会学的博导们遍及学校文科各个院系和专业,我开玩笑说我们的博士点首要任务是培养博导其次才是培养博士生,因此,博士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一次开题,有位学生显然缺乏社会学的基础知识,选题大而无当,陈述空若无物。我第一次见沈老师说了重话。孰料同其他学生至少表面上的温顺不同,这位博士生当场就对沈老师反唇相讥。中午在益新三楼教师餐厅吃客饭,沈老师一言不发,我们都笑话沈老师被学生气坏了。但沈老师的回答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今天是一个事件的周年纪念日。我们恍然大悟,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闷头吃饭,然后回到教室继续开题。这一件事让我意识到,沈老师是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烙着八十年代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追求、情怀和记忆,剪不断,驱不散。
老耿说,沈老师在做系主任时最关心年轻老师和学生,鼓励他们出国访学留学。大概是2009年还是2010年,我接到沈老师的电话,大意是上海市要评第一届社科新秀之类的,他推荐了我并告知会有人跟我联系。果不然没几天就有人让我填表。虽然我在得知是某个部门设计的项目后婉言谢绝了,但这次经历让我亲身体受到沈老师提携后学的品格。
一年还是两年后,沈老师又给我电话,征询系里是否有合适的年轻老师可以推荐参加社科新秀评选,我推荐了秀林。据秀林回忆,沈老师当时是这样跟他说的:肖瑛老师向我推荐你参加社科新秀评选。我可以想象沈老师说这句话时的平静和慢条斯理,但从中我同秀林的感受是一致的:一位不略人之美的谦谦君子。
2012年,沈老师邀请贝克的一位同事来讲学,他知道我研究过风险社会,就特意邀请我和老耿作陪,并向那位朋友推荐《社会》,还特意提醒我送一套《社会》给客人,第二天又电话给我确定是否送到。他对《社会》的关怀在他离开《社会》主编位置后没有任何的懈怠。
老耿在悼念沈老师的微信中说,"沈关宝,……是一位可以与年轻教师分享年少轻狂、风流韵事和学术史闻、观点主张的可爱师长。"在饭桌上,沈老师讲的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八十年代初,费老得知他在热恋但又躲躲闪闪时批评他还不如当年的他们追女孩时的自由、大胆和疯狂;一个是他的父亲在上海解放前夕积攒了一些钱,本来可以趁着洋人开溜的机会便宜盘下几栋洋楼但听了妻子的话买了松江老家的几亩旱涝不保收的水田最后捞得一地主头衔,从此他父亲痛说家史时都会告诫他"不要听婆娘的话"。当然这个故事最精彩的还是华佬的"神补刀":沈老师,这句话是您家的传家宝吧。华佬话音未落,沈老师和我们一齐哈哈大笑。此时此刻,在我眼前,浮现的是沈老师爽朗的神情。(肖瑛 1月29日晚初稿,30日晨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