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系恢复建系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创建时间:  2010-05-1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5月15日上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建系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宝山校区隆重召开。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社会学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上海大学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领导,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离退休教师、部分系友、在职教师和学生近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海内外系友给大会发来了贺信贺电。纪念大会由文学院副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社会学系主任、《社会》杂志执行主编仇立平教授回顾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的创业过程,取得的突出成就,展望了发展目标。离退休教师代表、系友代表、在校生代表、文学院执行院长、周哲玮常务副校长等先后发言。周哲玮常务副校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取得的丰硕成果,期望社会学系不满足于当下的成就,努力培育上海大学社会学学派,跻身世界学术前沿,开展国际学术对话。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曾经培养了大批革命家、学者和将军。1980年3月,上海大学文学院(时为复旦大学分校)在全国率先恢复重建了社会学系。1981年10月,社会学系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后,创造了中国大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数项第一。进入21世纪后,在李友梅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等教育部和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平台;建立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和博士后教育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向社会输送了3000名左右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近5年全系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总计46项,在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得各种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励10余项;同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社会》杂志先后成功跻身CSSCI源刊、Social Collection ProQuest、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名刊工程行列,目前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努力。

回眸历史,创业维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决心以三十年庆典为新的起点,立足上海,发扬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以学术为业,到实地去,深入底层,关注社会,干预社会,为中国民众的福祉,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化和理论化,为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学系系主任仇立平主题发言

三十历程求与索:社会学系回顾与展望

尊敬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

尊敬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教授,

尊敬的各位嘉宾和系友,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全体教职员工热忱欢迎各位来宾参加今天的盛会,热烈庆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借此机会,我们深切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费老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建设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早在建系之初,就亲临我系指导学科建设。1999年,为研究浦东开发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费老欣然接受钱伟长校长的邀请,亲自担任我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第一任所长。衷心感谢钱伟长校长、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给予社会学系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衷心感谢为恢复重建社会学系和创办《社会》杂志做出巨大贡献的原文学院首任党委书记、《社会》杂志首任主编李庆云先生,已故原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首任院长王中教授和本系重建后首任系主任袁缉辉教授,以及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做出艰苦努力和贡献的历任系主任袁华音教授、沈关宝教授、庞树奇教授、吴圣苓教授、邓伟志教授和历任系总支书记梁树春先生、蒋永康教授、郑凤华女士、胡申生教授、张钟汝教授。衷心感谢30年来与社会学系相濡以沫、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全体教职员工。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1923年,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建立的上海大学设立了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瞿秋白先生。历史上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着力于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涌现出张太雷、蔡和森、肖楚女、恽代英、任弼时、秦邦宪、杨尚昆、李硕勋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出阳翰笙、谭其骧、罗尔纲、李平心等一批著名学者,以及曹渊、许继慎等北伐名将和张治中、邱清泉等抗日将领。遗憾的是,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社会学系随上海大学的解散而中断。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学等学科在我国大陆的重建创造了历史机遇。1980年3月,经上海市高教局批准,国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学文学院恢复重建了社会学系(前身为上海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这是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后内地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1981年10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创办并出版了《社会》杂志,这是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研究后最早创办的全国性社会学专业期刊,也是迄今为止大陆高校唯一的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

改革开放之初,袁缉辉教授和他的同事刘炳福教授等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大声疾呼,东奔西走,奋笔疾书,正本清源,吹散了当时还笼罩在社会学学科上“左”的阴霾。前辈学者们的披荆斩棘和力排众议,李庆云先生的大力支持,为在当时的复旦大学分校建立新时期中国大陆第一个社会学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谱写了新的篇章。

遥想当年,历历在目。还记得,袁华音教授带领他的同事在条件简陋的教研室里潜心学习,冲破禁区,解放思想,争鸣学术;庞树奇教授北上京城取经,遍访专家学者,寻求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良方;躲进闷热潮湿的小屋,在资料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写出了饱含历史洞见的社会学概论讲义,开设了社会学重建以来的第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沈关宝教授引领年轻的学子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邓伟志教授在全国社会学蓬勃发展的年代里,喊出了要建立上海大学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心声。

更难忘,在虹口西江湾路上,那幢带有西方古典建筑特色的、以“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先生命名的“钧儒”楼的三层阁楼上,我们的系资料室,不论严寒或酷暑,总有许多教师在如饥似渴地查阅千方百计寻觅的社会学资料,吮吸知识的养分;师生们穿行于上海南市露香园路街道、虹口长春街道等社区的小巷弄堂,面对老人、青年、残障人群,认真仔细地调查,耐心地了解他们的疾苦,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我们的青年学者追随费老,抛家离子,数年如一日,扎根条件艰苦的农村,细心触摸和详尽记录农村社会变化的脉动,在江村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足迹;在肃穆的教堂里,我们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在静静地观察正在进行的宗教仪式,用心体验信仰的力量;在那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我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算盘、划正字,进行统计分析,撰写了最早的定量分析报告;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刘达临教授冲破重重阻力和世俗偏见,自筹经费,开始了中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成就了中国的“金西报告”,被誉为中国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人。

历史永远垂青于敢于和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人。历史给予中国社会学太多的曲折和沧桑,也给了中国社会学最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遥想20世纪20年代还是近观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成功都可以归因于其创建者和后继者们对历史机遇的敏锐洞察和把握。特别是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以吃螃蟹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大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数项第一:开设了全国最早的社会学系列课程;培养出大陆高校第一批社会学本科专业优秀人才;创办大陆社会学领域第一本专业学术刊物;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被正式批准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出版和发行了中国第一套社会学系列教材、讲义或参考资料;最早翻译了国外社会学著作;更为自豪的是,我们的在校本科生是全国第一个在中国大陆最权威的社会学专业刊物《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的学生,论文还被《社会学研究》评为青年学者最佳优秀论文。

进入21世纪,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从法国学成归来的李友梅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科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第一,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1996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0年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得人类学、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人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8年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9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予权点;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我系社会学基础教学团队分别被遴选为上海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自1986年我系社会学学科被遴选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之后,从1996年开始,社会学一级学科连续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学设立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2005年,“都市社会研究”被评选为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2007年,社会学二级学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成为全国社会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同年,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教委设置的首批10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上海大学挂靠社会学系建立了上海社会科学调查研究中心,2009年,上海市政府挂靠该中心,成立了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自1982年培养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以来,迄今我系已经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00余人。他们有的成为国外或国内的知名学者;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做出贡献;有的在公检法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为上海的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辛劳有加;有的在各类媒体工作,曾经一度,上海的新闻媒体、电视台为我们的学生所主导;有的下海经商,成为成就颇丰的企业家;有的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一位86届毕业生在美国留学,以社会学的专业背景,成为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起源的美国的房利美公司的高级金融开发师,谱写了社会学专业人才转型为高级金融专家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毕业生,在社区,在那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在各类组织里,甚至就在你身边,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以自己踏实的工作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2001年开始,我系先后从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19名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目前社会学系实际在编在岗人员35人,其中专业人员31人,东方学者1人,教辅人员4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接近65%,教授占42%,55岁及以下教师除1人为硕士外,其余均获博士学位。全系教师获得教育部等各类人才奖13人次。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来,我系教师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青年课题13项,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课题6项,上海市哲社、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2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总计4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SSCI期刊等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30余部。

2001年以来,在历届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我系教师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5项,三等奖和网络宣传奖7项;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有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

第五,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我系坚持国际性的学科发展方针,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著名高校如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进修学习,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知名学者或组团或个人前来社会学系开展学术交流;我系还高度重视同海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田纳西大学、怀俄明大学、杜克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交换生制度。

《社会》杂志自1992年以来至今已连续四次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改版后,在李友梅主编的领导下,不断加大理论型、学术性的力度,认真贯彻“引领学科发展,研究真问题、规范化、学术性”的办刊方针,确立了专家办刊的新模式。2008年进入国际著名权威社会科学文摘类专业搜索Social Collection ProQuest(前身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数据库的社会学文摘检索系统,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唯一进入此检索系统的社会学专业性期刊的源刊;2009年跻身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名刊工程评选,2010年获评国家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期。现在,又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努力。

回眸历史,创业维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伟大而剧烈的社会改革实践,对于社会学学科来说,既是挑战,更是亘古难求的大好机遇。我们要继承发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优良传统,以学术为业,遵循费老“到实地去”的教诲,与全国社会学同行精诚合作,立足上海,对焦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深入底层,关注社会,干预社会,为中国民众的福祉,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化和理论化,为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

祝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文学院执行院长陶飞亚致辞

尊敬的周哲玮常务副校长,尊敬的李友梅副校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文学院的党政班子,谢谢大家对社会学系的关爱,谢谢你们今天不辞辛苦参加这次庆祝活动,和我们社会学系和杂志的老师们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喜庆,给我们新的鞭策和激励。

我也代表中文系、历史系、文化研究系的师生员工,谨向社会学系的全体教师、同学和系友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要感谢社会学系的师生、系友,特别是为社会学发展付出自己全部心血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在社会学系30年的奋斗历程中,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钱校长亲切关怀下,在各个部处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苦心经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这个过程充满了献身学术的理想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我来上海大学比较晚,以前事情知道的少。但回顾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常常为社会学老师们的精神所感动。德高望重的邓伟志先生,每年到他家拜年,都会赠送给我们他新出版的社会学论著,学术的创造力永远那么旺盛。沈关宝老师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每次发言精辟准确,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服气。张钟汝教授能文能武,是社会学系和文学院最有亲和力的教授和领导。仇立平教授当系主任和《社会》杂志的执行主编,多少操心事,“白了少年头”。顾骏教授直面百姓生活,点评社会问题,上海大学的沪上名嘴,也体现了社会学对现实的关怀。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秉承费老倡导的学风,深入城乡基层调查研究,做出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们以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为毕生事业,深受学生的欢迎爱戴。更可喜的是,社会学系的本科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社会学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真值得我们自豪。

我也为我们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既有学术底蕴又敢于拼搏的果敢作风所感动。2005年申报人类学博士点的时候,李友梅教授连夜驱车几百里赶到外地去做学术宣传工作。2005年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李友梅教授到市里答辩,满怀自信据理力争,一次就通过了市重点学科的评审。2007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李友梅教授带领全系教师拧成一股劲,在座的老师们一定记得,那时候大家真是废寝忘食,全情投入,实现了社会学从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三级跳,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空间,奠定了社会学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文学院党政班子是要向大家,向社会学系所有的老师们,表示我们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的。

我们还要感谢社会学系的是,社会学的发展和经验,它的学科资源的辐射和分享,它的跨学科发展的理念,特别是社会学系结合实际的宏大“愿景”和强烈的“使命感”为文学院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激励着其他的学系,在学科建设进程中发愤图强。一马当先,三马奔腾,文学院除了社会学系之外,中文、历史、文化研究各系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中文、历史都有博士点,还分别有上海市、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中文系还有博士后流动站。文化研究系是上海大学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全院119名教师中,89人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来自境外及国外的,包括康乃尔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的博士有17人。这是文学院今后长远发展的有力后劲。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社会学系开好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国际化,我们的教师正在和将要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人类学研究所、美国乔治城大学、怀俄明大学进修、讲学和做博士后研究。我们的研究生正在和将要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攻读博士,每年文学院各系至少举办一次以上的各种规模国际学术会议。来文学院讲学的有国际知名度外籍教授数以几十计,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数以百计。这些长期性学科建设的工作,都是和社会学系发展的示范作用,社会学系和其他系的互相支持分不开的。

有部名著叫《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回顾社会学系30年的光荣奋斗史时,我们还要展望明天的梦想。上海大学的领导在讲学科发展时,经常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是“国有疑难可问谁?”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们的学科,是否有能力回答国家和上海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国家的有关方面,在有难题时是否首先能想到我们上海大学的某个学科。这是一种很高的学术境界。在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去探索解决之策的时代,这更是我们社会学系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在制定社会学系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社会学系的领导和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当前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局面,既有坚定的信念,又有忧患意识,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做的更好。我们也衷心期待着社会学系有更多卓然成家的学者,有更多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问世,在为国家和上海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继续在国内和将来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力。我们的文学院也要继续推进,成为我们不断奋进中的上海大学的优秀学科团队。再引用毛主席的话: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最后,祝愿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明天更好!

祝愿所有在场的领导、来宾、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上一条:2010年度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听专家指路,为人民服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居委会干部培训班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系恢复建系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创建时间:  2010-05-17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5月15日上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建系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宝山校区隆重召开。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社会学学科带头人李友梅教授,上海大学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领导,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离退休教师、部分系友、在职教师和学生近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海内外系友给大会发来了贺信贺电。纪念大会由文学院副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社会学系主任、《社会》杂志执行主编仇立平教授回顾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的创业过程,取得的突出成就,展望了发展目标。离退休教师代表、系友代表、在校生代表、文学院执行院长、周哲玮常务副校长等先后发言。周哲玮常务副校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取得的丰硕成果,期望社会学系不满足于当下的成就,努力培育上海大学社会学学派,跻身世界学术前沿,开展国际学术对话。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曾经培养了大批革命家、学者和将军。1980年3月,上海大学文学院(时为复旦大学分校)在全国率先恢复重建了社会学系。1981年10月,社会学系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后,创造了中国大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数项第一。进入21世纪后,在李友梅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等教育部和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平台;建立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和博士后教育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向社会输送了3000名左右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近5年全系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总计46项,在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得各种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励10余项;同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社会》杂志先后成功跻身CSSCI源刊、Social Collection ProQuest、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名刊工程行列,目前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努力。

回眸历史,创业维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决心以三十年庆典为新的起点,立足上海,发扬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以学术为业,到实地去,深入底层,关注社会,干预社会,为中国民众的福祉,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化和理论化,为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学系系主任仇立平主题发言

三十历程求与索:社会学系回顾与展望

尊敬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

尊敬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教授,

尊敬的各位嘉宾和系友,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全体教职员工热忱欢迎各位来宾参加今天的盛会,热烈庆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暨《社会》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借此机会,我们深切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费老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建设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早在建系之初,就亲临我系指导学科建设。1999年,为研究浦东开发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费老欣然接受钱伟长校长的邀请,亲自担任我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第一任所长。衷心感谢钱伟长校长、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给予社会学系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衷心感谢为恢复重建社会学系和创办《社会》杂志做出巨大贡献的原文学院首任党委书记、《社会》杂志首任主编李庆云先生,已故原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首任院长王中教授和本系重建后首任系主任袁缉辉教授,以及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做出艰苦努力和贡献的历任系主任袁华音教授、沈关宝教授、庞树奇教授、吴圣苓教授、邓伟志教授和历任系总支书记梁树春先生、蒋永康教授、郑凤华女士、胡申生教授、张钟汝教授。衷心感谢30年来与社会学系相濡以沫、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全体教职员工。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1923年,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建立的上海大学设立了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瞿秋白先生。历史上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着力于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涌现出张太雷、蔡和森、肖楚女、恽代英、任弼时、秦邦宪、杨尚昆、李硕勋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出阳翰笙、谭其骧、罗尔纲、李平心等一批著名学者,以及曹渊、许继慎等北伐名将和张治中、邱清泉等抗日将领。遗憾的是,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社会学系随上海大学的解散而中断。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学等学科在我国大陆的重建创造了历史机遇。1980年3月,经上海市高教局批准,国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学文学院恢复重建了社会学系(前身为上海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这是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后内地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1981年10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创办并出版了《社会》杂志,这是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研究后最早创办的全国性社会学专业期刊,也是迄今为止大陆高校唯一的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

改革开放之初,袁缉辉教授和他的同事刘炳福教授等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大声疾呼,东奔西走,奋笔疾书,正本清源,吹散了当时还笼罩在社会学学科上“左”的阴霾。前辈学者们的披荆斩棘和力排众议,李庆云先生的大力支持,为在当时的复旦大学分校建立新时期中国大陆第一个社会学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谱写了新的篇章。

遥想当年,历历在目。还记得,袁华音教授带领他的同事在条件简陋的教研室里潜心学习,冲破禁区,解放思想,争鸣学术;庞树奇教授北上京城取经,遍访专家学者,寻求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良方;躲进闷热潮湿的小屋,在资料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写出了饱含历史洞见的社会学概论讲义,开设了社会学重建以来的第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沈关宝教授引领年轻的学子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邓伟志教授在全国社会学蓬勃发展的年代里,喊出了要建立上海大学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心声。

更难忘,在虹口西江湾路上,那幢带有西方古典建筑特色的、以“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先生命名的“钧儒”楼的三层阁楼上,我们的系资料室,不论严寒或酷暑,总有许多教师在如饥似渴地查阅千方百计寻觅的社会学资料,吮吸知识的养分;师生们穿行于上海南市露香园路街道、虹口长春街道等社区的小巷弄堂,面对老人、青年、残障人群,认真仔细地调查,耐心地了解他们的疾苦,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我们的青年学者追随费老,抛家离子,数年如一日,扎根条件艰苦的农村,细心触摸和详尽记录农村社会变化的脉动,在江村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足迹;在肃穆的教堂里,我们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在静静地观察正在进行的宗教仪式,用心体验信仰的力量;在那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我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算盘、划正字,进行统计分析,撰写了最早的定量分析报告;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刘达临教授冲破重重阻力和世俗偏见,自筹经费,开始了中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成就了中国的“金西报告”,被誉为中国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人。

历史永远垂青于敢于和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人。历史给予中国社会学太多的曲折和沧桑,也给了中国社会学最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遥想20世纪20年代还是近观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成功都可以归因于其创建者和后继者们对历史机遇的敏锐洞察和把握。特别是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以吃螃蟹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大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数项第一:开设了全国最早的社会学系列课程;培养出大陆高校第一批社会学本科专业优秀人才;创办大陆社会学领域第一本专业学术刊物;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被正式批准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出版和发行了中国第一套社会学系列教材、讲义或参考资料;最早翻译了国外社会学著作;更为自豪的是,我们的在校本科生是全国第一个在中国大陆最权威的社会学专业刊物《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的学生,论文还被《社会学研究》评为青年学者最佳优秀论文。

进入21世纪,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从法国学成归来的李友梅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科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第一,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1996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0年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得人类学、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人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8年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9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予权点;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我系社会学基础教学团队分别被遴选为上海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自1986年我系社会学学科被遴选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之后,从1996年开始,社会学一级学科连续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学设立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2005年,“都市社会研究”被评选为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2007年,社会学二级学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成为全国社会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同年,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教委设置的首批10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上海大学挂靠社会学系建立了上海社会科学调查研究中心,2009年,上海市政府挂靠该中心,成立了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自1982年培养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以来,迄今我系已经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00余人。他们有的成为国外或国内的知名学者;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做出贡献;有的在公检法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为上海的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辛劳有加;有的在各类媒体工作,曾经一度,上海的新闻媒体、电视台为我们的学生所主导;有的下海经商,成为成就颇丰的企业家;有的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一位86届毕业生在美国留学,以社会学的专业背景,成为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起源的美国的房利美公司的高级金融开发师,谱写了社会学专业人才转型为高级金融专家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毕业生,在社区,在那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在各类组织里,甚至就在你身边,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以自己踏实的工作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2001年开始,我系先后从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19名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团结合作的学术团队。目前社会学系实际在编在岗人员35人,其中专业人员31人,东方学者1人,教辅人员4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接近65%,教授占42%,55岁及以下教师除1人为硕士外,其余均获博士学位。全系教师获得教育部等各类人才奖13人次。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来,我系教师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青年课题13项,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课题6项,上海市哲社、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2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总计4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SSCI期刊等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30余部。

2001年以来,在历届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我系教师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5项,三等奖和网络宣传奖7项;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有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

第五,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我系坚持国际性的学科发展方针,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著名高校如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进修学习,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知名学者或组团或个人前来社会学系开展学术交流;我系还高度重视同海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田纳西大学、怀俄明大学、杜克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交换生制度。

《社会》杂志自1992年以来至今已连续四次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改版后,在李友梅主编的领导下,不断加大理论型、学术性的力度,认真贯彻“引领学科发展,研究真问题、规范化、学术性”的办刊方针,确立了专家办刊的新模式。2008年进入国际著名权威社会科学文摘类专业搜索Social Collection ProQuest(前身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数据库的社会学文摘检索系统,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唯一进入此检索系统的社会学专业性期刊的源刊;2009年跻身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名刊工程评选,2010年获评国家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期。现在,又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努力。

回眸历史,创业维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伟大而剧烈的社会改革实践,对于社会学学科来说,既是挑战,更是亘古难求的大好机遇。我们要继承发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优良传统,以学术为业,遵循费老“到实地去”的教诲,与全国社会学同行精诚合作,立足上海,对焦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深入底层,关注社会,干预社会,为中国民众的福祉,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化和理论化,为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

祝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文学院执行院长陶飞亚致辞

尊敬的周哲玮常务副校长,尊敬的李友梅副校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文学院的党政班子,谢谢大家对社会学系的关爱,谢谢你们今天不辞辛苦参加这次庆祝活动,和我们社会学系和杂志的老师们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喜庆,给我们新的鞭策和激励。

我也代表中文系、历史系、文化研究系的师生员工,谨向社会学系的全体教师、同学和系友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要感谢社会学系的师生、系友,特别是为社会学发展付出自己全部心血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在社会学系30年的奋斗历程中,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钱校长亲切关怀下,在各个部处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苦心经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这个过程充满了献身学术的理想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我来上海大学比较晚,以前事情知道的少。但回顾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常常为社会学老师们的精神所感动。德高望重的邓伟志先生,每年到他家拜年,都会赠送给我们他新出版的社会学论著,学术的创造力永远那么旺盛。沈关宝老师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每次发言精辟准确,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服气。张钟汝教授能文能武,是社会学系和文学院最有亲和力的教授和领导。仇立平教授当系主任和《社会》杂志的执行主编,多少操心事,“白了少年头”。顾骏教授直面百姓生活,点评社会问题,上海大学的沪上名嘴,也体现了社会学对现实的关怀。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秉承费老倡导的学风,深入城乡基层调查研究,做出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们以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为毕生事业,深受学生的欢迎爱戴。更可喜的是,社会学系的本科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社会学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真值得我们自豪。

我也为我们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既有学术底蕴又敢于拼搏的果敢作风所感动。2005年申报人类学博士点的时候,李友梅教授连夜驱车几百里赶到外地去做学术宣传工作。2005年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李友梅教授到市里答辩,满怀自信据理力争,一次就通过了市重点学科的评审。2007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李友梅教授带领全系教师拧成一股劲,在座的老师们一定记得,那时候大家真是废寝忘食,全情投入,实现了社会学从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三级跳,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空间,奠定了社会学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文学院党政班子是要向大家,向社会学系所有的老师们,表示我们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的。

我们还要感谢社会学系的是,社会学的发展和经验,它的学科资源的辐射和分享,它的跨学科发展的理念,特别是社会学系结合实际的宏大“愿景”和强烈的“使命感”为文学院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激励着其他的学系,在学科建设进程中发愤图强。一马当先,三马奔腾,文学院除了社会学系之外,中文、历史、文化研究各系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中文、历史都有博士点,还分别有上海市、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中文系还有博士后流动站。文化研究系是上海大学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全院119名教师中,89人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来自境外及国外的,包括康乃尔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的博士有17人。这是文学院今后长远发展的有力后劲。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在社会学系开好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国际化,我们的教师正在和将要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人类学研究所、美国乔治城大学、怀俄明大学进修、讲学和做博士后研究。我们的研究生正在和将要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攻读博士,每年文学院各系至少举办一次以上的各种规模国际学术会议。来文学院讲学的有国际知名度外籍教授数以几十计,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数以百计。这些长期性学科建设的工作,都是和社会学系发展的示范作用,社会学系和其他系的互相支持分不开的。

有部名著叫《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回顾社会学系30年的光荣奋斗史时,我们还要展望明天的梦想。上海大学的领导在讲学科发展时,经常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是“国有疑难可问谁?”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们的学科,是否有能力回答国家和上海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国家的有关方面,在有难题时是否首先能想到我们上海大学的某个学科。这是一种很高的学术境界。在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去探索解决之策的时代,这更是我们社会学系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在制定社会学系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社会学系的领导和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当前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局面,既有坚定的信念,又有忧患意识,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做的更好。我们也衷心期待着社会学系有更多卓然成家的学者,有更多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问世,在为国家和上海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继续在国内和将来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力。我们的文学院也要继续推进,成为我们不断奋进中的上海大学的优秀学科团队。再引用毛主席的话: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最后,祝愿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明天更好!

祝愿所有在场的领导、来宾、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上一条:2010年度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听专家指路,为人民服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居委会干部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