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友梅教授参加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

创建时间:  2021-10-21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10月14日,李友梅教授参加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担任经济学、社会学论坛第一场研讨的主持人,并在第二场研讨作《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与人民共同体新文明》的报告,该报告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 

  

会议资料: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14日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黄坤明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不懈探索、接力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质,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色,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方向目标,昭示着和平发展、包容互鉴的理念追求。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加强交流互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努力以现代化建设新成果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黄坤明表示,“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是推动中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中国发展、研究中国问题,以论坛为契机深入研讨沟通,碰撞思想火花、提出真知灼见,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继续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出席并发言。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和20余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参加。

 

 

报告全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与人民共同体新文明

中国社会何以在40多年来快速的改革发展中保持长期稳定,何以迥异于近代以来的西方发展?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与逻辑是什么?这是中西方学界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奇迹”的背后包含着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与人民共同体的互动共生共强,其在为人类开辟新文明形态的同时,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创新的实践为全人类提供了具有非凡意义的智识共享。

中国式社会治理历史实践的本质逻辑

相较于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治理转型而言,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其中的深层机理恰恰蕴含于独特的历史实践经验之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价值基础上的共同体建设,人民性是其本质逻辑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有三条基本路径值得关注。

一是发展本土情境下的多元治理结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以人民福祉为基本出发点,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聚焦民生改善,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团结;始终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和支撑体系,推动“一轴多元”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始终坚持和发展党领导下的全过程民主,在协商与相互尊重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推进与时俱进的政府职能转变。中国共产党注重系统改革与整体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有为政府”建设;注重以“高位推动”的改革战略促进政府治理体系面向人民需求,不断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注重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推动权责明确、合理分工、系统匹配、无缝衔接的有为政府治理模式。

三是坚持秩序与活力有机平衡的社会发育模式。党坚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社关系,在公共部门有序向社会赋权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现代社会公共性空间发育,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合理分工的中国式“融合型”政社关系,社会的秩序与活力由此实现有机平衡。

在治理创新中孕育和构建人民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尊崇人民、依靠人民,逐渐积累形成了三种独到的创新治理策略。

(一)以美好生活向往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预期。以“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来不断引导和接近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预期,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内化为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并以实践外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进而汇聚起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强劲动力。

(二)以社会制度体系建设践行公平正义。在市场改革、经济全球化、走向共同富裕新进程等不同阶段,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生活,以建设劳动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群体织密社会安全网,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保障中产阶层发展,使人民充满了安全感。

(三)以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实践就是共产党不断根据人民的各种反馈来反思自身追求使命、不忘初心的实际效果。换种方式说,中国共产党“不断革命”的内在动力是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推进的根本保证。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逻辑,不仅在于人民性与公共性的统一,而且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同体。

中国式社会构型方式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来自人民共同体的力量。近代以来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与国家二元抗衡、各个利益群体在多元竞争与冲突中发展的道路。与之不同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民共同体导向的社会治理实践路径。人民共同体是以制度主体、生活主体二者互相认定,以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的道德生活与共同的政治生活为基础的社会构型方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以其自身的实践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探索了新的可能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向何处去已然成为全世界当下的重大抉择,坚持用人民性与公共性为一体的人民共同体去化解风险、加强团结、推动发展,昭示了人类未来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

建设人民社会学,支持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

人类文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民族国家必须从人民性这一基点来审视、谋划、应对共同挑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给世界带来了经验借鉴,需要适时提炼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其背后的治理智慧。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概括提炼出的“人民共同体”具有总体性思考的中国化理念,能够反映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点,能够从宏观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层面揭示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了支持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我们希望把这些概括提炼作为一门人民社会学建设的基础,并通过这一努力,为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提供支持。


上一条:学院师生参与上大教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

下一条:“社”战群雄,谁“羽”争锋——社会学院首届师生羽毛球赛顺利举行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友梅教授参加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

创建时间:  2021-10-21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10月14日,李友梅教授参加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担任经济学、社会学论坛第一场研讨的主持人,并在第二场研讨作《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与人民共同体新文明》的报告,该报告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 

  

会议资料: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14日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黄坤明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不懈探索、接力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质,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色,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方向目标,昭示着和平发展、包容互鉴的理念追求。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加强交流互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努力以现代化建设新成果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黄坤明表示,“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是推动中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持续关注中国发展、研究中国问题,以论坛为契机深入研讨沟通,碰撞思想火花、提出真知灼见,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继续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出席并发言。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和20余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参加。

 

 

报告全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与人民共同体新文明

中国社会何以在40多年来快速的改革发展中保持长期稳定,何以迥异于近代以来的西方发展?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与逻辑是什么?这是中西方学界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奇迹”的背后包含着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与人民共同体的互动共生共强,其在为人类开辟新文明形态的同时,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创新的实践为全人类提供了具有非凡意义的智识共享。

中国式社会治理历史实践的本质逻辑

相较于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治理转型而言,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其中的深层机理恰恰蕴含于独特的历史实践经验之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价值基础上的共同体建设,人民性是其本质逻辑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有三条基本路径值得关注。

一是发展本土情境下的多元治理结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以人民福祉为基本出发点,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聚焦民生改善,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团结;始终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和支撑体系,推动“一轴多元”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始终坚持和发展党领导下的全过程民主,在协商与相互尊重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推进与时俱进的政府职能转变。中国共产党注重系统改革与整体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有为政府”建设;注重以“高位推动”的改革战略促进政府治理体系面向人民需求,不断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注重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推动权责明确、合理分工、系统匹配、无缝衔接的有为政府治理模式。

三是坚持秩序与活力有机平衡的社会发育模式。党坚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社关系,在公共部门有序向社会赋权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现代社会公共性空间发育,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合理分工的中国式“融合型”政社关系,社会的秩序与活力由此实现有机平衡。

在治理创新中孕育和构建人民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尊崇人民、依靠人民,逐渐积累形成了三种独到的创新治理策略。

(一)以美好生活向往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预期。以“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来不断引导和接近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预期,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内化为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并以实践外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进而汇聚起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强劲动力。

(二)以社会制度体系建设践行公平正义。在市场改革、经济全球化、走向共同富裕新进程等不同阶段,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生活,以建设劳动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群体织密社会安全网,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保障中产阶层发展,使人民充满了安全感。

(三)以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实践就是共产党不断根据人民的各种反馈来反思自身追求使命、不忘初心的实际效果。换种方式说,中国共产党“不断革命”的内在动力是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推进的根本保证。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逻辑,不仅在于人民性与公共性的统一,而且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同体。

中国式社会构型方式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来自人民共同体的力量。近代以来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与国家二元抗衡、各个利益群体在多元竞争与冲突中发展的道路。与之不同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民共同体导向的社会治理实践路径。人民共同体是以制度主体、生活主体二者互相认定,以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的道德生活与共同的政治生活为基础的社会构型方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以其自身的实践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探索了新的可能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向何处去已然成为全世界当下的重大抉择,坚持用人民性与公共性为一体的人民共同体去化解风险、加强团结、推动发展,昭示了人类未来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

建设人民社会学,支持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

人类文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民族国家必须从人民性这一基点来审视、谋划、应对共同挑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给世界带来了经验借鉴,需要适时提炼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其背后的治理智慧。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概括提炼出的“人民共同体”具有总体性思考的中国化理念,能够反映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点,能够从宏观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层面揭示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了支持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我们希望把这些概括提炼作为一门人民社会学建设的基础,并通过这一努力,为中国式人民共同体的学理性阐释提供支持。


上一条:学院师生参与上大教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

下一条:“社”战群雄,谁“羽”争锋——社会学院首届师生羽毛球赛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