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黄晓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创建时间:  2022-12-01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转自 强国号 中国社区报2022-11-29

作者:黄晓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价值遵循与方法论指引,是一项复杂的改革工程,涉及治理理念的整体更新与全面重塑。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模式应建立在全新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表现为:

始终秉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基层治理存在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绩效主义导向,即治理活动主要以上级规定的目标为主要落脚点,更加注重政策执行效率,相对忽略自下而上公众反馈。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各地在践行基层治理创新的改革进程中越来越注重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指引推动各项改革,突出表现为:公共物品的配置以居民实际需求为着力点;治理目标的设置以社区协商共识为前提;治理活动的开展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公众获得感与满意度为核心标尺。这表明以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践行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各类治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始终坚持共同家园情感立场。在开放、流动、分化的时代发展情境下,我国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日益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居民间缺乏有机联系,共识与认同也难以建立。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开展各类治理活动都会遇到不少难题,尤其是当其面对多元和彼此矛盾的诉求时,如何达成治理最大公约数更是面临深层挑战。近年来,许多地区在改革创新中越来越注重把建设共同家园、增进居民互动作为治理创新的切入点,努力搭建居民共商共议公共事务的平台与机制,不断创设方便居民交流与联系的纽带,逐步打造居民相互依赖、紧密融合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以熟人社会的温情共识破解了陌生人社会的诉求张力;以社会生活自我协调机制助力多元利益协商;以合作共赢思路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博弈难题。这也说明,社区治理必须超越工具主义的政策执行思路,更注重培育居民对社区的深厚认同。

高度注重社会动员工作理念。区别于传统上注重行政推动的工作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基层治理创新更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和动员居民参与。基层政府和社区在优化治理体系时更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性作用。基层治理普遍形成党建引领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的“五社联动”模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各地基层社区普遍把广泛发动社区参与作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治理举措。这种注重社会动员的工作理念不仅拓宽了基层治理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范围,更有助于运用社会化柔性工作机制破解治理难题。

全面强化系统施策整体思维。当前基层治理中不少瓶颈问题都具有“复合性”特征,其往往由多个维度的治理难题交织而成。在许多显性的治理难题背后还涉及不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居民认同感不足或对基层治理体系缺乏信任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交织于一体,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法往往难以彻底破解治理瓶颈。为更好应对这些治理难题,许多治理转型前沿地区都开始注重系统施策的整体改革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不同领域改革协同发展,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来推动各项工作以人民群众关切点为中心密切协同。这些做法有力推动了“复合性”治理难题的破局,也更好提升了公共资源的系统配置效率,最终为各类治理难题的顺利破解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而言之,在未来一个阶段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引领治理创新的改革理念,更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论依据。当然,如何在治理全过程中推动居民广泛参与,实际上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合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激励设置以及有效的动员技术等深层问题,因而需要一系列专业方法作为指导。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治理创新需要实践部门和学术部门深度合作,不断摸索党建引领下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重要经验与方法。

(作者系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丽英 王立国


上一条:新书 | 李荣山《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下一条:“健康照顾领域中的人文服务与社会政策”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黄晓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创建时间:  2022-12-01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转自 强国号 中国社区报2022-11-29

作者:黄晓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价值遵循与方法论指引,是一项复杂的改革工程,涉及治理理念的整体更新与全面重塑。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模式应建立在全新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表现为:

始终秉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基层治理存在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绩效主义导向,即治理活动主要以上级规定的目标为主要落脚点,更加注重政策执行效率,相对忽略自下而上公众反馈。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各地在践行基层治理创新的改革进程中越来越注重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指引推动各项改革,突出表现为:公共物品的配置以居民实际需求为着力点;治理目标的设置以社区协商共识为前提;治理活动的开展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公众获得感与满意度为核心标尺。这表明以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践行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各类治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始终坚持共同家园情感立场。在开放、流动、分化的时代发展情境下,我国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日益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居民间缺乏有机联系,共识与认同也难以建立。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开展各类治理活动都会遇到不少难题,尤其是当其面对多元和彼此矛盾的诉求时,如何达成治理最大公约数更是面临深层挑战。近年来,许多地区在改革创新中越来越注重把建设共同家园、增进居民互动作为治理创新的切入点,努力搭建居民共商共议公共事务的平台与机制,不断创设方便居民交流与联系的纽带,逐步打造居民相互依赖、紧密融合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以熟人社会的温情共识破解了陌生人社会的诉求张力;以社会生活自我协调机制助力多元利益协商;以合作共赢思路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博弈难题。这也说明,社区治理必须超越工具主义的政策执行思路,更注重培育居民对社区的深厚认同。

高度注重社会动员工作理念。区别于传统上注重行政推动的工作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基层治理创新更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和动员居民参与。基层政府和社区在优化治理体系时更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性作用。基层治理普遍形成党建引领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的“五社联动”模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各地基层社区普遍把广泛发动社区参与作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治理举措。这种注重社会动员的工作理念不仅拓宽了基层治理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范围,更有助于运用社会化柔性工作机制破解治理难题。

全面强化系统施策整体思维。当前基层治理中不少瓶颈问题都具有“复合性”特征,其往往由多个维度的治理难题交织而成。在许多显性的治理难题背后还涉及不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居民认同感不足或对基层治理体系缺乏信任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交织于一体,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法往往难以彻底破解治理瓶颈。为更好应对这些治理难题,许多治理转型前沿地区都开始注重系统施策的整体改革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不同领域改革协同发展,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来推动各项工作以人民群众关切点为中心密切协同。这些做法有力推动了“复合性”治理难题的破局,也更好提升了公共资源的系统配置效率,最终为各类治理难题的顺利破解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而言之,在未来一个阶段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引领治理创新的改革理念,更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论依据。当然,如何在治理全过程中推动居民广泛参与,实际上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合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激励设置以及有效的动员技术等深层问题,因而需要一系列专业方法作为指导。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治理创新需要实践部门和学术部门深度合作,不断摸索党建引领下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重要经验与方法。

(作者系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丽英 王立国


上一条:新书 | 李荣山《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下一条:“健康照顾领域中的人文服务与社会政策”系列讲座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