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22年消费社会学冬季论坛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22-12-16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10日上午,2022年消费社会学冬季论坛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广州市团校联合承办。论坛主题为“消费社会学:新时代,新特征”。论坛负责人为王宁教授、张敦福教授和朱迪研究员。来自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等全国各院校三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共同探讨消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新议题和新进展。我院张敦福教授、硕士陈丽慧、硕士研究生包灵灵作为会议代表参会。

会议伊始,张敦福教授、王宁教授、朱迪研究员分别代表论坛主办方热烈欢迎了线上参会人员,并由张敦福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前期准备情况、与会人员构成和论坛具体日程,衷心感谢各位作者对消费社会学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王宁教授主持第一单元的主旨报告,共有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研究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消费转型的关系。复旦大学周怡教授认为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式消费受到“厚文化”和“薄文化”两类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北京大学刘能教授立足社会学视角,对人工智能和现代化消费之间关系的多重性进行细致探讨。上海大学张敦福教授认为瓶装水消费的急剧增长及其环境后果,根源在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理念和行为上很难跟生态环境破坏勾连起来,从解渴到方便、舒适、愉悦的消费体验,是这一消费观念和行为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所在。点评人华东理工大学杨发祥教授认为四位报告人的主题十分前沿,分别聚焦了结构、文化、科技、环境等当前社会中四个热点消费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怡教授主持了主旨报告第二单元,共有5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阐释了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提升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实现路径。浙江省委党校林晓珊教授认为未来共同富裕的关注焦点应逐渐从收入分配领域迁移到消费分配领域,并深入探讨消费社会研究的新时代范式转向。北京工业大学赵卫华教授根据集体消费和私人消费在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四个理想类型的民生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迪研究员通过“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项目”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王宁教授提出消费文化全球化之所以呈现为全球本地化是存在客观逻辑的,它是不同文明传承和现代化之间互动的产物。其中框架性认同与元素性认同间的互动演化出,自闭型文明认同、自信型文明认同、自疑型文明认同、边陲型文明认同等四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认同。点评人刘能教授认为五位发言人的议题范围广泛,涵盖了与消费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既有翔实的定量研究,又有细致的定性分析。

下午一点半,两个平行论坛同步进行。平行论坛(一)中,范和生教授主持了“空间、社区与消费”的主题单元,北京市委党校吴军副教授及硕士生王修齐从场景理论出发,探讨了消费场景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紧密关联性。中山大学博士后王思雅阐释了旅游导向型乡村发展下消费的集体性生成。安徽大学耿言虎副教授对以闲鱼平台为代表的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岭南师范学院黄剑教授详细梳理了目前我国社区空间在消费影响下产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广东财经大学蔡静诚副教授团队以深圳较场尾特色民宿小镇为代表,对中国式民宿的消费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吴蝶、吴玉彬副教授从空间与主体分析了黔西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话语与消费实践。点评人张敦福教授认为六位发言人的研究都十分精彩,问题导向鲜明,逻辑表述较为清晰,但部分研究概念是否已经得到国内国际学界认同还存在商榷,理论与理论间的联系及可分析性仍需进一步厘清,避免观点的散乱。刘凯强博士主持了“数字技术、互联网与消费”的主题单元,合肥工业大学刘凯强老师从类型识别、影响要素、偏差评估法等方面分析了数字生活变革进程中的慈善消费。我院硕士研究生包灵灵分享了题为《农村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养老帮扶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另外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生杜世、北京大学张文杰博士中山大学博士生张咏雪、硕士生王辰宵也进行了主题分享。点评人朱迪研究员首先肯定了五位发言人各自研究的规范性和意义,但同时指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结构不够清晰、发言严谨性以及简洁性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加强、单篇论文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尽量不要过多。

在平行论坛(二)第一单元中,王宁教授主持了“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主题单元,中山大学博士生林佳鹏从、南京大学博士生罗遥河海大学硕士生杨梓聪及石德生教授团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李鸿洋和中山大学本科生蔡芷珊、旷来来进行了分享。点评人赵卫华教授认为该单元的五位发言人研究内容异彩纷呈,涉及到烟、酒、国潮、艺术、文化等许多新兴消费现象,前沿性和趣味性非常充分。但现有研究的理论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期待做出更具体和更详实的研究成果。郑姝莉助理研究员主持了“制度、关系与消费”的主题单元,云南大学史骥老师指出汽车化理论体现了一种结构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并用“汽车化制度可供性”与“汽车消费欲望”两个变量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汽车化模式的特性。我院硕士陈丽慧以男性消费者为主体来审视其在美容院的消费活动,认为男性的身体消费是“性替代”、工具性社会交往和男权主义的多元消费文化的交织展现。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应响中山大学硕士生韦嘉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杨太文也进行了精彩的研究成果分享。点评人林晓珊教授认为五位发言人的研究都比较扎实,层次非常鲜明,各部分间逻辑清晰,但需要在分析框架细化、样本选择代表性、理论凝练总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研究的完整程度。

(图/刘凯强、童胜楠 文/陈丽慧)


上一条:新书 | 黄晓春等: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

下一条:学院多位教师参加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成立会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22年消费社会学冬季论坛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22-12-16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10日上午,2022年消费社会学冬季论坛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广州市团校联合承办。论坛主题为“消费社会学:新时代,新特征”。论坛负责人为王宁教授、张敦福教授和朱迪研究员。来自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等全国各院校三十余位师生进行了会议发言,共同探讨消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新议题和新进展。我院张敦福教授、硕士陈丽慧、硕士研究生包灵灵作为会议代表参会。

会议伊始,张敦福教授、王宁教授、朱迪研究员分别代表论坛主办方热烈欢迎了线上参会人员,并由张敦福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前期准备情况、与会人员构成和论坛具体日程,衷心感谢各位作者对消费社会学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王宁教授主持第一单元的主旨报告,共有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研究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消费转型的关系。复旦大学周怡教授认为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式消费受到“厚文化”和“薄文化”两类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北京大学刘能教授立足社会学视角,对人工智能和现代化消费之间关系的多重性进行细致探讨。上海大学张敦福教授认为瓶装水消费的急剧增长及其环境后果,根源在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理念和行为上很难跟生态环境破坏勾连起来,从解渴到方便、舒适、愉悦的消费体验,是这一消费观念和行为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所在。点评人华东理工大学杨发祥教授认为四位报告人的主题十分前沿,分别聚焦了结构、文化、科技、环境等当前社会中四个热点消费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怡教授主持了主旨报告第二单元,共有5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阐释了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提升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实现路径。浙江省委党校林晓珊教授认为未来共同富裕的关注焦点应逐渐从收入分配领域迁移到消费分配领域,并深入探讨消费社会研究的新时代范式转向。北京工业大学赵卫华教授根据集体消费和私人消费在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四个理想类型的民生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迪研究员通过“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项目”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王宁教授提出消费文化全球化之所以呈现为全球本地化是存在客观逻辑的,它是不同文明传承和现代化之间互动的产物。其中框架性认同与元素性认同间的互动演化出,自闭型文明认同、自信型文明认同、自疑型文明认同、边陲型文明认同等四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认同。点评人刘能教授认为五位发言人的议题范围广泛,涵盖了与消费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既有翔实的定量研究,又有细致的定性分析。

下午一点半,两个平行论坛同步进行。平行论坛(一)中,范和生教授主持了“空间、社区与消费”的主题单元,北京市委党校吴军副教授及硕士生王修齐从场景理论出发,探讨了消费场景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紧密关联性。中山大学博士后王思雅阐释了旅游导向型乡村发展下消费的集体性生成。安徽大学耿言虎副教授对以闲鱼平台为代表的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岭南师范学院黄剑教授详细梳理了目前我国社区空间在消费影响下产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广东财经大学蔡静诚副教授团队以深圳较场尾特色民宿小镇为代表,对中国式民宿的消费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吴蝶、吴玉彬副教授从空间与主体分析了黔西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话语与消费实践。点评人张敦福教授认为六位发言人的研究都十分精彩,问题导向鲜明,逻辑表述较为清晰,但部分研究概念是否已经得到国内国际学界认同还存在商榷,理论与理论间的联系及可分析性仍需进一步厘清,避免观点的散乱。刘凯强博士主持了“数字技术、互联网与消费”的主题单元,合肥工业大学刘凯强老师从类型识别、影响要素、偏差评估法等方面分析了数字生活变革进程中的慈善消费。我院硕士研究生包灵灵分享了题为《农村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养老帮扶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另外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生杜世、北京大学张文杰博士中山大学博士生张咏雪、硕士生王辰宵也进行了主题分享。点评人朱迪研究员首先肯定了五位发言人各自研究的规范性和意义,但同时指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结构不够清晰、发言严谨性以及简洁性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加强、单篇论文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尽量不要过多。

在平行论坛(二)第一单元中,王宁教授主持了“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主题单元,中山大学博士生林佳鹏从、南京大学博士生罗遥河海大学硕士生杨梓聪及石德生教授团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李鸿洋和中山大学本科生蔡芷珊、旷来来进行了分享。点评人赵卫华教授认为该单元的五位发言人研究内容异彩纷呈,涉及到烟、酒、国潮、艺术、文化等许多新兴消费现象,前沿性和趣味性非常充分。但现有研究的理论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期待做出更具体和更详实的研究成果。郑姝莉助理研究员主持了“制度、关系与消费”的主题单元,云南大学史骥老师指出汽车化理论体现了一种结构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并用“汽车化制度可供性”与“汽车消费欲望”两个变量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汽车化模式的特性。我院硕士陈丽慧以男性消费者为主体来审视其在美容院的消费活动,认为男性的身体消费是“性替代”、工具性社会交往和男权主义的多元消费文化的交织展现。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应响中山大学硕士生韦嘉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杨太文也进行了精彩的研究成果分享。点评人林晓珊教授认为五位发言人的研究都比较扎实,层次非常鲜明,各部分间逻辑清晰,但需要在分析框架细化、样本选择代表性、理论凝练总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研究的完整程度。

(图/刘凯强、童胜楠 文/陈丽慧)


上一条:新书 | 黄晓春等: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

下一条:学院多位教师参加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成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