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研讨回顾 | “格尔茨的学徒期与东南亚早期研究回顾”学术研讨会回顾

创建时间:  2024-06-11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2024年6月7日,“格尔茨的学徒期与东南亚早期研究回顾”学术研讨会在社会学院216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马丹丹副教授发起,共同探讨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学术生涯初期的思想发展及其早期东南亚研究对阐释人类学的深远影响。

会议上半场由马丹丹副教授与大卫·普莱斯(David Price)教授进行主题发言。马丹丹重读了格尔茨的经典著作《农业内卷化》,详尽地剖析了爪哇地区甘蔗种植、稻米生产与人口增长三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格尔茨如何巧妙运用文学隐喻,将解释锚点回落到经济停滞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大卫·普莱斯则将视角转向了格尔茨在哈佛大学研究生培训期间的冷战背景,追溯了他访谈格尔茨的“古早”经历,揭示了中央情报局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之间的隐秘联系,并分析了这层联系如何与冷战时期的援助和发展计划相互交织。

会议下半场,研究生向虹阳、张淑恬、孔文婷、何文杰围绕格尔茨的早期思想进行主旨汇报。向虹阳通过追踪格尔茨学徒期的活动轨迹,展示了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对其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张淑恬总结了学术界对格尔茨文化转向的讨论,剖析了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追问面对早晚两个阶段的格尔茨,其学术成长到底是存在文化转向还是贯穿始终的一致性。作者表达了她倾向一致性的观点回应。孔文婷追溯了克拉克洪对文化系统和价值的关注,以及格尔茨诠释人类学的学术轨迹,特别强调了克拉克洪理论对格尔茨的深远影响,以及格尔茨对文化象征意义的扩展。何文杰则深入探讨了帕森斯和格尔茨在知识谱系中的连续性与发展,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环境。

此次会议是组织者首次尝试在英语轨道进行学术交流的小规模试验,试图缓解格尔茨的中文研究难免自说自话的状况。在讨论中,多亏大卫提醒,格尔茨文本中丰富的修辞语言放置在英语语境中意外地收获了它的弦外之音,这是在中文思维中很难了解的语词的隐藏含义。“Anti-anti-anti……”这样一个双重否定句式包含了消极的否定的含义,它的不站队本身就隐含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在点评环节,一贯以批判闻名的大卫一反常态地评价道,这些发言如同不同颜色的画笔,涂抹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格尔茨学徒期画卷。此次会议将掩埋在审美与道德之间的文学表层所包含的审美与政治的复杂缠绕关系提取出来,格尔茨文本的表征和现实剥离开来,这种做法作为后现代主义肇始,引发极大争议。在致谢环节,马丹丹谈及她的思考,目前进入交汇(assemblage)阶段尚且比较困难,目前只能说是建立了彼此的相关性(reference),为进入assemblage做了初步准备。建立更加复杂维度的交汇体系尚须大量的学术独立工作投入。

(撰稿人:向虹阳)


上一条:讲座纪要 | 冷战的欺骗:亚洲基金会和中央情报局

下一条:新刊推介 | CJS 2024年第2期“不平等”专刊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研讨回顾 | “格尔茨的学徒期与东南亚早期研究回顾”学术研讨会回顾

创建时间:  2024-06-11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2024年6月7日,“格尔茨的学徒期与东南亚早期研究回顾”学术研讨会在社会学院216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马丹丹副教授发起,共同探讨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学术生涯初期的思想发展及其早期东南亚研究对阐释人类学的深远影响。

会议上半场由马丹丹副教授与大卫·普莱斯(David Price)教授进行主题发言。马丹丹重读了格尔茨的经典著作《农业内卷化》,详尽地剖析了爪哇地区甘蔗种植、稻米生产与人口增长三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格尔茨如何巧妙运用文学隐喻,将解释锚点回落到经济停滞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大卫·普莱斯则将视角转向了格尔茨在哈佛大学研究生培训期间的冷战背景,追溯了他访谈格尔茨的“古早”经历,揭示了中央情报局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之间的隐秘联系,并分析了这层联系如何与冷战时期的援助和发展计划相互交织。

会议下半场,研究生向虹阳、张淑恬、孔文婷、何文杰围绕格尔茨的早期思想进行主旨汇报。向虹阳通过追踪格尔茨学徒期的活动轨迹,展示了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对其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张淑恬总结了学术界对格尔茨文化转向的讨论,剖析了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追问面对早晚两个阶段的格尔茨,其学术成长到底是存在文化转向还是贯穿始终的一致性。作者表达了她倾向一致性的观点回应。孔文婷追溯了克拉克洪对文化系统和价值的关注,以及格尔茨诠释人类学的学术轨迹,特别强调了克拉克洪理论对格尔茨的深远影响,以及格尔茨对文化象征意义的扩展。何文杰则深入探讨了帕森斯和格尔茨在知识谱系中的连续性与发展,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环境。

此次会议是组织者首次尝试在英语轨道进行学术交流的小规模试验,试图缓解格尔茨的中文研究难免自说自话的状况。在讨论中,多亏大卫提醒,格尔茨文本中丰富的修辞语言放置在英语语境中意外地收获了它的弦外之音,这是在中文思维中很难了解的语词的隐藏含义。“Anti-anti-anti……”这样一个双重否定句式包含了消极的否定的含义,它的不站队本身就隐含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在点评环节,一贯以批判闻名的大卫一反常态地评价道,这些发言如同不同颜色的画笔,涂抹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格尔茨学徒期画卷。此次会议将掩埋在审美与道德之间的文学表层所包含的审美与政治的复杂缠绕关系提取出来,格尔茨文本的表征和现实剥离开来,这种做法作为后现代主义肇始,引发极大争议。在致谢环节,马丹丹谈及她的思考,目前进入交汇(assemblage)阶段尚且比较困难,目前只能说是建立了彼此的相关性(reference),为进入assemblage做了初步准备。建立更加复杂维度的交汇体系尚须大量的学术独立工作投入。

(撰稿人:向虹阳)


上一条:讲座纪要 | 冷战的欺骗:亚洲基金会和中央情报局

下一条:新刊推介 | CJS 2024年第2期“不平等”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