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论坛综述 | 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

创建时间:  2024-07-19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12日下午,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会展中心502A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届论坛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ADRI)连续第三次在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主办该分论坛。论坛由ADRI副教授陈晨和讲师李远飞共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段成荣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博担任评议人。论坛共遴选出了10篇现场发言论文,设置“宏观趋势探讨”和“微观过程分析”两个汇报单元,共计五十余人参会。

论坛伊始,陈晨副教授以ADRI副所长身份代表主办方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和感谢,介绍了本分论坛的基本情况,并随即进行论坛第一单元“宏观趋势探讨”的主持。第一单元的报告人有五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闵欣伟同学、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天正同学、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开泰同学、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晨同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楠同学。闵欣伟同学从移民存量的角度,讨论了1960年以来中国周边邻国的国际迁出移民和邻国来华移民的变化趋势,指出未来中国周边邻国的来华移民存量将继续增加,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将国际移民转化为中国发展的新助力。王天正同学发现,1990-2020年美国国际迁入人口的规模经历了下降、回升、波动以及再次下降等四个阶段,迁入与迁出人口在年龄占比、性别、来源国、地区分布等方面存在历时性差异。刘开泰同学回顾了日本移民的历史进程,日本走向移民接收国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其移民接收的未来走向,指出研究日本移民的变迁情况对我国改进移民管理制度和改良移民政策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毕晨同学通过分析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华外国人的人口规模与年龄、性别、社会结构和地理分布上都有明显变化,并提出,对中国而言,在面对全球老龄化趋势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在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应顺势而为。王楠同学综合运用了2020年人口普查、云南边防记录和瑞丽实地调研资料,对2010-2020年间云南省外籍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确认七普云南外国人数据的可靠性,发现云南外籍人口的规模变化、分布和聚集特征,以及年龄性别特征,并分析了变化背后的原因。

上半场的评议环节主要由周博副教授完成。他指出了前三个报告在数据来源上的相似性和形成对话的重要意义,建议发言人对基于数据的发现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他也赞赏了后两个报告对七普数据的开发,特别是对2010-2020年在华外籍人口变动原因的深入探讨。段成荣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人口学界研究国际人口迁移的历史,强调国际迁移研究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论坛文章质量以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增加的欣喜,并鼓励本论坛持续举办。郑真真教授强调了国际迁移研究中的跨国合作,尤其是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研究地实际情况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微观过程分析”由李远飞博士主持,同样包括五位报告人,分别是广州大学周博副教授、温州大学方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白萌副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爽同学和上海大学陈晨副教授。周博副教授通过对比广西中越边境城市崇左和云南中缅边境城市瑞丽,呈现出我国西南地区跨境劳务与国内/跨国产业转移的复杂关系,指出跨境劳务政策对于跨境流动的重要影响:政策能否与国家、地方、企业、劳工的需求相适配,是边境发展和产业承接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方明教授结合自己在义乌的调研经历,发现,义乌在国际移民社会治理方面采取的“共融模式”有效促进了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与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并建议,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同时注重移民的差异化需求,强化文化与情感的纽带建设,以实现更加包容、和谐的国际移民社会治理格局。白萌副教授使用在广州和深圳收集的外国人调查数据探讨在中国情境特殊性的基础上,在华外籍人才对“低于-公平-优于中国同事”的三层次工作场域公平感知,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相对剥夺理论、溢出效应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外籍人才工作场域公平感知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场域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王爽同学以天津市国际社区为例,探讨了国际社区居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国际社区本地居民与外籍居民由地缘共同体发展为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构建“身边的命运共同体”,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陈晨副教授就义乌的调研数据探讨了什么样的国际移民想要中国的永久居留权,以及永久居留到底意味着居留多久,发现仅有部分永居权持有者想要在中国长期居留,并分别汇报了影响国际移民获得永久权意愿和影响其长期居留意愿的个人、家庭和来源国特征。

在下半场的评议环节里,段成荣教授高度肯定了本论坛各项研究的价值。他认为,中国情景下的国际人口迁移研究要解决中国特色与一般规律的关系问题,并鼓励学者们注重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意见。段教授进一步回顾了人口学界探讨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鼓励青年学者们对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进行经验教训的比较分析。周博副教授则更详细地对各个报告从理论、方法及写作上提供了意见。

图1 主持人和点评人在交流与讨论环节

(从左到右,李远飞、陈晨、段成荣、周博)

全体发言结束后,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陈晨副所长对全体参会者的支持和参与表达了感谢,并期待学界同仁在国际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展开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分享与合作。

图2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作者:承冬、李远飞、陈晨、陈蓉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


上一条:“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学术研讨会暨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创刊十周年纪念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论坛综述 | 中国社会学会2024学术年会“第三届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分论坛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论坛综述 | 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

创建时间:  2024-07-19  莫晓燕   浏览次数:   返回

7月12日下午,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会展中心502A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届论坛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ADRI)连续第三次在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主办该分论坛。论坛由ADRI副教授陈晨和讲师李远飞共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段成荣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博担任评议人。论坛共遴选出了10篇现场发言论文,设置“宏观趋势探讨”和“微观过程分析”两个汇报单元,共计五十余人参会。

论坛伊始,陈晨副教授以ADRI副所长身份代表主办方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和感谢,介绍了本分论坛的基本情况,并随即进行论坛第一单元“宏观趋势探讨”的主持。第一单元的报告人有五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闵欣伟同学、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天正同学、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开泰同学、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晨同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楠同学。闵欣伟同学从移民存量的角度,讨论了1960年以来中国周边邻国的国际迁出移民和邻国来华移民的变化趋势,指出未来中国周边邻国的来华移民存量将继续增加,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将国际移民转化为中国发展的新助力。王天正同学发现,1990-2020年美国国际迁入人口的规模经历了下降、回升、波动以及再次下降等四个阶段,迁入与迁出人口在年龄占比、性别、来源国、地区分布等方面存在历时性差异。刘开泰同学回顾了日本移民的历史进程,日本走向移民接收国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其移民接收的未来走向,指出研究日本移民的变迁情况对我国改进移民管理制度和改良移民政策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毕晨同学通过分析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华外国人的人口规模与年龄、性别、社会结构和地理分布上都有明显变化,并提出,对中国而言,在面对全球老龄化趋势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在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应顺势而为。王楠同学综合运用了2020年人口普查、云南边防记录和瑞丽实地调研资料,对2010-2020年间云南省外籍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确认七普云南外国人数据的可靠性,发现云南外籍人口的规模变化、分布和聚集特征,以及年龄性别特征,并分析了变化背后的原因。

上半场的评议环节主要由周博副教授完成。他指出了前三个报告在数据来源上的相似性和形成对话的重要意义,建议发言人对基于数据的发现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他也赞赏了后两个报告对七普数据的开发,特别是对2010-2020年在华外籍人口变动原因的深入探讨。段成荣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人口学界研究国际人口迁移的历史,强调国际迁移研究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论坛文章质量以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增加的欣喜,并鼓励本论坛持续举办。郑真真教授强调了国际迁移研究中的跨国合作,尤其是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研究地实际情况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微观过程分析”由李远飞博士主持,同样包括五位报告人,分别是广州大学周博副教授、温州大学方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白萌副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爽同学和上海大学陈晨副教授。周博副教授通过对比广西中越边境城市崇左和云南中缅边境城市瑞丽,呈现出我国西南地区跨境劳务与国内/跨国产业转移的复杂关系,指出跨境劳务政策对于跨境流动的重要影响:政策能否与国家、地方、企业、劳工的需求相适配,是边境发展和产业承接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方明教授结合自己在义乌的调研经历,发现,义乌在国际移民社会治理方面采取的“共融模式”有效促进了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与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并建议,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同时注重移民的差异化需求,强化文化与情感的纽带建设,以实现更加包容、和谐的国际移民社会治理格局。白萌副教授使用在广州和深圳收集的外国人调查数据探讨在中国情境特殊性的基础上,在华外籍人才对“低于-公平-优于中国同事”的三层次工作场域公平感知,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相对剥夺理论、溢出效应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外籍人才工作场域公平感知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场域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王爽同学以天津市国际社区为例,探讨了国际社区居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国际社区本地居民与外籍居民由地缘共同体发展为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构建“身边的命运共同体”,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陈晨副教授就义乌的调研数据探讨了什么样的国际移民想要中国的永久居留权,以及永久居留到底意味着居留多久,发现仅有部分永居权持有者想要在中国长期居留,并分别汇报了影响国际移民获得永久权意愿和影响其长期居留意愿的个人、家庭和来源国特征。

在下半场的评议环节里,段成荣教授高度肯定了本论坛各项研究的价值。他认为,中国情景下的国际人口迁移研究要解决中国特色与一般规律的关系问题,并鼓励学者们注重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意见。段教授进一步回顾了人口学界探讨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鼓励青年学者们对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进行经验教训的比较分析。周博副教授则更详细地对各个报告从理论、方法及写作上提供了意见。

图1 主持人和点评人在交流与讨论环节

(从左到右,李远飞、陈晨、段成荣、周博)

全体发言结束后,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陈晨副所长对全体参会者的支持和参与表达了感谢,并期待学界同仁在国际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展开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分享与合作。

图2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作者:承冬、李远飞、陈晨、陈蓉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


上一条:“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学术研讨会暨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创刊十周年纪念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论坛综述 | 中国社会学会2024学术年会“第三届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