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中国社会经济惯例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仁川大学拉开帷幕。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佩国教授和博士生王扬应邀参加会议。仁川大学安致颖教授主持会议,他对中韩参会学者的辛劳表示感谢;李庆龙教授致辞,他希望仁川大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惯行研究基地。
研讨会上,张佩国教授综合两篇文章(《民间法秩序的法律人类学解读》和《整体生存伦理与道德民族志实践》)发表精彩演讲,他首先就“民间法秩序”展开论述,认为“作为‘总体社会事实’的民间法秩序,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地方社会的视角,不是经验层面所有社会现象的简单叠加,它集中体现为地方民众围绕着财富分配所形成的总体性竞争与合作秩序。”然后从方法论层面的“整体生存伦理”入手,结合“民间法秩序”进行相得益彰地阐释,他认为“‘整体生存伦理’试图揭示的是特定地域(包括社区、地方和想象的共同体)人群连结的秩序发生学机制,‘秩序形成’是社会的再生产和文化实践过程,物的再生产和象征符号的再生产都同时隐含了人们的道德想象和生命体验。此一概念的目的不在于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之类的社会哲学问题,而旨在提出一种具有实验取向的民族志实践策略。‘整体生存伦理’作为民族志实践策略,可以融合政治经济分析和文化解释两种纬度,在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意义上,可以将所谓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宗教)诸领域整合起来,因为生存伦理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伦理法则和道德体验在政治权力、经济交换、宗教信仰诸方面均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他强调“民间法秩序”必须放在特定历史场境即“整体生存伦理”中,才能凸显秩序发生学的意义之维。
韩国圣公会大学张暎硕教授中肯点评,认为张佩国教授的“整体生存伦理”不是方法对立关系,“道德民族志实践”是在“整体生存伦理”情境下展开的,所以这种具有方法论导向的学术观点对于中国经验层面的事实阐释具有积极意义。他提出两个问题,如何理解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在社会学中的意义?“整体生存伦理”理论解释力能否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张佩国教授回应,认为张暎硕教授的所提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社会学结构主义具有二元对立的倾向,传统上社会史与经济史难以对话,这是经济决定论所致,也是一种人为切割。另外“整体生存伦理”不能超阶级超历史范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发掘“在地范畴”,需要进行提升和归纳,如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更多是个体主义方法凸显掩藏的主体。当然这篇文章主要是理论阐释,对于“整体生存伦理”的实践问题,将在下一篇参会文章中呈现给大家!
随后,王扬图文并茂地演讲《“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择塘村水务工程中的林权与水权》,本文在张佩国教授全面指导下共同创作,试图以“事件束”的为切入点,采用延伸个案的叙事策略,遵循“整体生存伦理”方法论,把林权与水权置于宗族共同体、村落共同体、市场共同体、水利共同体和村民自治等文化之维,从“他者”的视角全面审视林权与水权的历史实践,开展林权与水权之于中国经验的解释社会学,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林权与水权呈现出“嵌合产权”的特征。
韩国高丽大学朴正铉教授点评,认为这篇文章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材料详实,观点明确。对朴正铉教授提出的问题,王扬进行简要的回答。对张暎硕教授的追问,张佩国教授补充说明“整体生存伦理”,更能笃显当地人的财产观念,反对简单西方化,不是试图构建新概念,力求在解释上有所贡献。
会议结束,张佩国教授一行应成均馆大学吴炳守教授之邀,前往首尔大学拜访金泰雄教授,进行短暂而有趣的交流。韩方务实的办会宗旨,严谨的治学态度,虔诚的为人风格,均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通过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了中韩学术合作,促进了两校学术交流。
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