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爱在云上的日子--孙沛东老师访学札记

创建时间:  2008-10-1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6月20日-8月14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安享了一段美妙的日子。

如果以“天人合一”处为坐标的话,中心坐落在半山,接近山顶。无论是在我曾经战斗过的9楼7号房,还是8楼2号桌,拉开天蓝色的窗帘,窗外碧海蓝天,云清风淡,青山隐隐。当下,我在键盘上敲出这段文字的时候,窗外飘逸摇曳的是诡异精灵的太阳雨。一切似乎过于空灵而宁静,但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冲动。

明天我将离开这里,我用不着挥衣袖,因为我穿着红色V领短袖T-shirt,但是,我宁愿可以带走这里的一片云彩。

在USC,我似乎重新找回了自己,那个大学时代的我:生气勃勃,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我。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除了专业书籍之外,我的硕士和博士阶段根本就没有读书。如果将本科时期比做“黄金时代”的话,我的研究生时期就是“黑金时代”。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我所说的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怀抱梦想和渴望的读书;是能够充分享受思辨的乐趣的读书。为了完成课业论文的专业领域的读书完全不应算在此列。推广出去,那些为了职称草草而就的论文一定是垃圾,因为它没有感情,没有投注,缺乏质感。再扩展开来,不惜以丧失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安宁为代价而身陷于斤斤计较并精密计算生活中的得益,更是从根本上阉割了企图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勉的“小我”活着的乐趣,简直生趣索然了。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个有着善良并温和的自由主义心脏的非著名学者,内心似乎只有在读书写字中获得平衡,一旦心为形役,体表便会做出精密的反应--白发。所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前额的白发从2006年写博士论文起便开始了茁壮的成长。2007年9月寓居上海之后,平均每两周都需要借先生之手,帮我消减这些岁月与哀愁的痕迹。在自我怜惜之余,我总是将这些雪白的证据与在上海的艰辛奋斗以及高企的房价相连。然而,“云南红”一口醉红尘,USC一夏陶学路。可喜的是:在USC,我夜以继日地工作,周末也基本上看书写字,而我前额的发际线不但没有后移的趋势(估计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发色似乎与周边的主色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这一事实再次证明读书虽然伤眼,但是可以提神醒脑,间接地可以保持青春。青春常驻的萧今教授那一头乌黑夺目的长发就是一个确凿的证据,而以中心为家,日夜工作的永刚兄茂密繁盛、色泽光鲜的短发也构成另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就我粗浅的认识而言,对于中心的精当描述,莫过于Debbie昨天在e-mail中的一段话:“so glad that your time at USC was so profitable and that you had a chance to get to know so many of m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s you saw it is not only a fabulous library but a VERY special location in which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sciplines work together. Over the many years I have worked there I have built ties, and sometimes even friendships with people older, younger, and the same age that then have continued for years after. So now it is thrilling to me to see that next generation scholars like yourself are continuing this tradition.”凡是与来到中心的许多常客、过客及访客有过多次愉悦并趣味横生的餐桌闲谈与阔论的人,都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传统必将被相关人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条:李友梅教授率队参加“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马歇尔•萨林斯教授作客上大并作“当代人类学与世界”讲演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爱在云上的日子--孙沛东老师访学札记

创建时间:  2008-10-10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2008年6月20日-8月14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安享了一段美妙的日子。

如果以“天人合一”处为坐标的话,中心坐落在半山,接近山顶。无论是在我曾经战斗过的9楼7号房,还是8楼2号桌,拉开天蓝色的窗帘,窗外碧海蓝天,云清风淡,青山隐隐。当下,我在键盘上敲出这段文字的时候,窗外飘逸摇曳的是诡异精灵的太阳雨。一切似乎过于空灵而宁静,但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冲动。

明天我将离开这里,我用不着挥衣袖,因为我穿着红色V领短袖T-shirt,但是,我宁愿可以带走这里的一片云彩。

在USC,我似乎重新找回了自己,那个大学时代的我:生气勃勃,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我。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除了专业书籍之外,我的硕士和博士阶段根本就没有读书。如果将本科时期比做“黄金时代”的话,我的研究生时期就是“黑金时代”。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我所说的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怀抱梦想和渴望的读书;是能够充分享受思辨的乐趣的读书。为了完成课业论文的专业领域的读书完全不应算在此列。推广出去,那些为了职称草草而就的论文一定是垃圾,因为它没有感情,没有投注,缺乏质感。再扩展开来,不惜以丧失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安宁为代价而身陷于斤斤计较并精密计算生活中的得益,更是从根本上阉割了企图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勉的“小我”活着的乐趣,简直生趣索然了。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个有着善良并温和的自由主义心脏的非著名学者,内心似乎只有在读书写字中获得平衡,一旦心为形役,体表便会做出精密的反应--白发。所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前额的白发从2006年写博士论文起便开始了茁壮的成长。2007年9月寓居上海之后,平均每两周都需要借先生之手,帮我消减这些岁月与哀愁的痕迹。在自我怜惜之余,我总是将这些雪白的证据与在上海的艰辛奋斗以及高企的房价相连。然而,“云南红”一口醉红尘,USC一夏陶学路。可喜的是:在USC,我夜以继日地工作,周末也基本上看书写字,而我前额的发际线不但没有后移的趋势(估计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发色似乎与周边的主色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这一事实再次证明读书虽然伤眼,但是可以提神醒脑,间接地可以保持青春。青春常驻的萧今教授那一头乌黑夺目的长发就是一个确凿的证据,而以中心为家,日夜工作的永刚兄茂密繁盛、色泽光鲜的短发也构成另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就我粗浅的认识而言,对于中心的精当描述,莫过于Debbie昨天在e-mail中的一段话:“so glad that your time at USC was so profitable and that you had a chance to get to know so many of m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s you saw it is not only a fabulous library but a VERY special location in which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sciplines work together. Over the many years I have worked there I have built ties, and sometimes even friendships with people older, younger, and the same age that then have continued for years after. So now it is thrilling to me to see that next generation scholars like yourself are continuing this tradition.”凡是与来到中心的许多常客、过客及访客有过多次愉悦并趣味横生的餐桌闲谈与阔论的人,都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传统必将被相关人等继承并发扬光大。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条:李友梅教授率队参加“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马歇尔•萨林斯教授作客上大并作“当代人类学与世界”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