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全社会都来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李友梅

创建时间:  2008-06-16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沉重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坚持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对抗震救灾的强有力而又高效率领导,我们也看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自觉投入生命拯救行动的感人场景。从2003年的SAKS,到2008年初的雪灾,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每一次都会自发地伸出援手,奉献爱心。这是一种蕴藏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基本素质,张扬和升华这种基本素质,对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和构建我国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志愿者组织是爱心奉献的渠道

生命拯救的过程惨烈而紧张,灾后重建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智慧,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出现了许多志愿者,他们出物、出思想、出力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尊重。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入,也想成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志愿者,他们需要一些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组织网络。虽然在我国一些组织平台已经相当发达了,譬如北京的残疾入组织,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但是,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困难、不同的问题,设计各种紧急预案,譬如卫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等等。预案不只仅限于当前,还要针对未来,要对当代风险社会背景下人类随时可能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灾难进行预测,并提出各种有效的应对预案。

家园重建与政府服务体系配套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把山区的行政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得更加切合实际,值得研究。从灾前的情况看,山区里的村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还处在自然状态,一旦发生灾难,无法及时实现救援。针对这种情况,在重建家园过程中,需要考虑灾区的家园重建规划与政府服务体系配套建设的问题,行政区的规划、住宅区的规划、政府和市场服务网络的规划都要讲究科学性。为了使重建家园的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推进,需要人们从实际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尽快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解决受灾人民的生活问题而言,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载体,建立一套合理的供需网络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度,有组织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各界都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机会。为此,我们要研究这些途径和载体如何形成的问题。

更有效地发掘政府服务的内涵和力量

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管理职能问题。党的十七大已经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非常高的议事日程上来了,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落实。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出发,因为抽象的理论虽然具有普世性,但由于离现实太远,越过分地依赖它就越容易制造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中发现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把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归类,比如心理问题、日常生活用品问题,然后探讨具体的对策。政府如果有效地把社会、市场中各种能够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力量动员起来,也是一种服务社会。政府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拓展自己服务社会的内涵,也要激发民众中间蕴藏着的爱心,促成社会的凝聚力,形成互助的共同体,这对社会建设很有’意义。总之,政府要使自己成为服务型政府,就要有能力与社会互动,不仅是要建立政府的社会服务体系,还需要引导建设社会的自我服务体系。这种引导是——种学习,也是面临新情况的一种能力。

转自《社会科学报》2008-5-22第2版


上一条:讲座通讯:族群“三观”:文化的自组织及其韧性

下一条:灾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存在——顾骏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全社会都来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李友梅

创建时间:  2008-06-16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沉重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坚持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对抗震救灾的强有力而又高效率领导,我们也看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自觉投入生命拯救行动的感人场景。从2003年的SAKS,到2008年初的雪灾,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每一次都会自发地伸出援手,奉献爱心。这是一种蕴藏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基本素质,张扬和升华这种基本素质,对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和构建我国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志愿者组织是爱心奉献的渠道

生命拯救的过程惨烈而紧张,灾后重建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智慧,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出现了许多志愿者,他们出物、出思想、出力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尊重。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入,也想成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志愿者,他们需要一些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组织网络。虽然在我国一些组织平台已经相当发达了,譬如北京的残疾入组织,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但是,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困难、不同的问题,设计各种紧急预案,譬如卫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等等。预案不只仅限于当前,还要针对未来,要对当代风险社会背景下人类随时可能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灾难进行预测,并提出各种有效的应对预案。

家园重建与政府服务体系配套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把山区的行政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得更加切合实际,值得研究。从灾前的情况看,山区里的村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还处在自然状态,一旦发生灾难,无法及时实现救援。针对这种情况,在重建家园过程中,需要考虑灾区的家园重建规划与政府服务体系配套建设的问题,行政区的规划、住宅区的规划、政府和市场服务网络的规划都要讲究科学性。为了使重建家园的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推进,需要人们从实际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尽快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解决受灾人民的生活问题而言,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载体,建立一套合理的供需网络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度,有组织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各界都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机会。为此,我们要研究这些途径和载体如何形成的问题。

更有效地发掘政府服务的内涵和力量

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管理职能问题。党的十七大已经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非常高的议事日程上来了,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落实。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出发,因为抽象的理论虽然具有普世性,但由于离现实太远,越过分地依赖它就越容易制造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中发现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把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归类,比如心理问题、日常生活用品问题,然后探讨具体的对策。政府如果有效地把社会、市场中各种能够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力量动员起来,也是一种服务社会。政府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拓展自己服务社会的内涵,也要激发民众中间蕴藏着的爱心,促成社会的凝聚力,形成互助的共同体,这对社会建设很有’意义。总之,政府要使自己成为服务型政府,就要有能力与社会互动,不仅是要建立政府的社会服务体系,还需要引导建设社会的自我服务体系。这种引导是——种学习,也是面临新情况的一种能力。

转自《社会科学报》2008-5-22第2版


上一条:讲座通讯:族群“三观”:文化的自组织及其韧性

下一条:灾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存在——顾骏